一把手访谈 | 市人大代表、渝中区委书记赵世庆:建设“四化”现代都市 打造“四区”首善之地

来源: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7 14:21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殷殷嘱托重千钧,潮起扬帆正当时。近日,全市各区县相继召开党代会和两会,擘画未来发展蓝图。在2022年重庆两会召开之际,重庆日报全媒体推出大型主题报道“一起向未来——区县'一把手'访谈”,围绕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和市委具体要求,聚焦未来五年发展目标,详解各区县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的行动路径。

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中心城区,未来5年将全力打造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都市,积极推动产业升级振新、城市有机更新、人文渝中铸新、改革开放创新、绿色生态焕新、民生福祉添新、基层治理出新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建成重庆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历史文化传承区、创新开放窗口区、美好城市示范区。

重庆日报:过去五年,渝中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如何?

赵世庆:过去五年,渝中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冲击,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胜利完成了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全区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迈上新台阶,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庆日报:2021年,渝中区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全域打造重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取得了哪些成绩?2022年的目标是什么?

赵世庆:去年,我们紧紧扭住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招商持续发力,实现了保稳促增添后劲的良好态势,推动了渝中发展跟上全市步伐。预计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00亿元、年均增长5%,辖区税收年均保持200亿元左右,人均、地均产出位居全国中心城区前列。

2022年,渝中区经济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是:全力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推进建设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历史文化传承区、创新开放窗口区、美好城市示范区,着力打造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都市,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六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2022年,渝中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总体和全市保持一致。

重庆日报:如何实现上述目标?

赵世庆:一是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要千方百计稳投资,围绕城市有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密集的领域加强项目储备。要千方百计稳消费,坚持问题导向,在升级消费业态、丰富消费供给、提质消费载体、促进消费升级上谋思路、出实招。要千方百计稳企业,坚持“抓大不放小”,全力保障市场主体,落实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协调各金融机构帮助企业有效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渝中区联合国际观景台,游客正在拍照留影。首席记者 龙帆 摄 (重庆日报资料图片)

其次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文旅服务、科创服务、健康服务、专业服务是渝中经济发展的特色竞争力,必须全力扶持、保住势头,抢抓重庆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机遇,鼓励引导渝中优势产业为全市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服务支撑。二是积极融入全国全市产业链供应布局。既要用市场手段引导产业发展,又要利用好行政手段加强政策扶持,促进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培育壮大。三是精准有效做好招商投资。坚持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强化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培育一批支撑性、引领性、创新性、成长性强的优质企业。

三是扎实推动科技创新。推动一批重大科创项目、重点实验室和研发机构等在渝中布局,推动创新资源要素和产业链条向重点区域集聚发展。壮大培育区块链、工业软件、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领军型”企业,加快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补齐补强当前科技创新急需的资源要素。

四是深入抓好改革开放。一要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进一步深化区属国资国企改革、财政金融改革,提升资产、资本、资金的运营能力。二是推动开放向更高水平迈进。着力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加强外贸外资外经联动,推进投资、金融、服务贸易等领域开放。三是推动营商环境向优向好。在做优投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渝中区双钢路小区,市民正在文化长廊里休闲玩耍。首席记者 龙帆 摄 (重庆日报资料图片)

五是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大力推动街巷社区更新、基础设施更新、发展载体更新,全面提升渝中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实力。全力推进“红色三岩”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化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特色老社区的空间串联和内容融合。持续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加快形成综合施策、共同发力、科技赋能的大城管格局。

六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重点加强两江滨江休闲产业带、大鹅岭山脊自然生态带的环境保护和风貌提升,加快构建城区绿色生态网络。同时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力争在全市率先实现碳达峰。

长滨路储朝段美景。特约摄影钟志兵(重庆日报资料图片)

七是加强民生保障和安全稳定工作。滚动实施好一批民生实事,深化城市解困行动,高度关注低收入群体的生产生活,及时精准救助好困难群众。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促进居民增收,确保群众理财有路、致富有道。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持续深化“全民反诈”专项行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渝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