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要目]
◎ 市国资委持续推进清廉国企建设
◎ 市属重点国有企业推进清廉国企建设工作亮点
◎ 区县国资监管机构推进清廉国企建设工作亮点
◎ 市国资委持续推进清廉国企建设 一是召开系统会议推进
清廉国企建设。近日,市国资委党委专题部署清廉国企建设相关工作,强调要用改革思路、创新办法形成管用实用制度机制,有效监督制约权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既要在建立、健全、完善思想引领体系、政治保障体系、责任落实体系、权力监督体系、数字化监管体系、队伍管理体系“六大体系”上全面谋划推进,又要结合本企业清廉建设的重点集中力量在点上进行突破,要把制度机制建设贯穿清廉国企建设始终,取得清廉国企建设更多实践成果。二是正式启动第二批标杆案例和优秀实践案例培育推荐工作。各市属重点国有企业及各区县国资监管机构积极总结提炼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权力运行监督制约等方面经验做法,本轮标杆案例及优秀实践案例均较上一轮均更具有创新性、引领性、实效性及可复制推广性。此次共收到各国有企业及各区县标杆案例 65 例、优秀实践案例 144 例,市国资委将对各国企、各区县申报案例进行评选,择优向市总专班推荐。三是对市属国企开展政治生态试评价。按照清廉重庆建设总专班工作要求,根据《市属国企政治生态评价操作指引》,市国资委对市属重点国有企业分别从政治统领有力、思想引导有效等“6 个有”开展政治生态试评价,围绕 7 项指标生成试评价结果,此次评价结果将用于检验指标科学性以及测试政治生态评价系统运行。四是推进国资监管
数字化建设工作。市国资委印发《整体推进国资数字监管效能和国企数字管理水平“双提升”工作方案》,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综合报表为牵引,构建“1+N”核心业务应用体系,分别从总体工作目标、提升国资数字监管效能、提升国企数字管理水平、加强国资国企智能化能力建设、保障机制等 5 个方面做了详细部署安排,以数字化监管体系建设为清廉国企建设赋能。
◎ 市属重点国有企业推进清廉国企建设工作亮点
▲ 重庆渝富控股集团推动全面完成“数字渝富”业财控融合平台项目。截至目前已实现集团经营分析 11 个应用场景,全域打通集团现有业务系统 10 余个,实现投资决策全流程、财务划回款全过程、风险预警全方位等关键投资要素的数字化闭环管理,依托数字化将廉洁风险防控融入业务关键环节。
▲ 重庆化医集团坚持问题导向,定期复盘分析关键领域典型案例。年初各部门对各自领域上一年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并按季度分批次进行复盘,深入剖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推动以案促改促治。今年以来,共复盘典型案例 17 个,其中违纪违法案例 4 个、项目失败案例 1 个、产权交易问题案例 1 个、审计监督发现问题案例 6 个、生产事故案例 1 个、安全事故案例 1 个以及法律诉讼败诉案例 1 个、胜诉案例 2 个。
▲ 重庆投资咨询集团实行招标代理分段制改革,加强招投标过程权力运行监督。推动标书编制与审核分离、开标与评标分离,物理隔断业务承接人员与评标过程的联系,打破原项目经理全过程负责一个项目缺少监管制约的状况。并依托不同业务流程节点(部门)的“背靠背”监督与制约,从制度层面增加投标人对招标代理机构业务人员的“围猎”难度。制定“七看四步”观察法工作方案,加强重点岗位人员监督,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 区县国资监管机构推进清廉国企建设工作亮点
▲ 江北区国资委用好数字化监管平台,着力提升国资监管能力。持续用好江北国企资金监测平台、“智能国资”监管系统,对国企财务、资金、资产、人事、招采等重点领域实施线上线下动态监督,从源头预防各类风险。其中,国企资金监测平台集资金监测、交易监测、风险监测、预警处理、监管筛查、可视化展示为一体,加强银企联动、预警处置,累计与涉及区属企业资金的 18 家银行接通数据,2024 年以来监测企业支出 101.85 亿元,推送预警信息 1815 条,涉及预警金额 14.3 亿元,各企业均已及时核查处理。
▲ 巴南区国资中心着力全程跟踪考核问效,建立清廉国企“谋划部署-推动落实-督促检查-考核评价”闭环落实机制。实行月调度、季度小结、年度评估,组建督导组和学习交流组,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同时将清廉国企建设情况纳入 2024 年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形成“基础分+激励分”考核机制,激发各企业积极参与清廉建设,发扬自身特点和优势,形成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良性循环。如数智产业园公司利用“线上+线下”数字化监管消纳场,巴洲产发集团创新“政治监督+各类监督”联动,渝兴公司开展工程项目全周期、分类监管等优秀案例,在中央和市级媒体报道 28 次,营造了巴南清廉国企建设浓厚氛围。
▲ 璧山区国资中心持续助推国企数字化平台建设,健全完善企业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指导绿发集团自主研发“数字绿发”数字化办公平台,推出审批管理等 10 余项功能,实现审批流程数字化 100%全覆盖,提高溯源准确性和效率性,提升内部监督水平。推动各监管力量同向发力、协同发力,有效补齐企业运营短板,进一步提升协同监管能力,如通过集团纪委、职工代表监督员全过程参与采购监管,国隆集团公司在企业采购中,采购平均价格
下浮 10%以上,年均节约采购成本 300 万元,企业净利润率提高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