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聋哑学校控辍保学经验
学生辍学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愿望不高、学习压力大所导致的,为此我校在教育教学中注意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各类体艺活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通过送教上门,让残疾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
一、开展“来到你身边”家访活动,掌握学生家庭状况
家庭困难是造成辍学的主要原因,而残疾学生的家庭经济更不容易,我校义教阶段135名学生中,有8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建卡贫困、农村特困、城乡低保等。为了让学生能够安心读书,让家长减轻经济压力,我校通过家访活动,来到困难学生身边,掌握第一手情况,帮助学生申请各级资助,了解家长诉求,留住孩子的心。
这两年,我们每年将党团员分成10个小组,分别进行家访,到了酉阳、江津、合川、北碚等地,行程1000多公里。党员教师不畏酷暑、不惧路远来到学生家中,实地了解其家庭收入情况和经济困难原因,了解了家长的需求和期望。在家访中,我们向学生及家长宣传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各项助学政策,并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通过家访,我们达到以下目的
1、落实精准扶贫。走进贫困学生家庭,来到他们身边,实地了解学生及家庭的困难程度,并向家长宣传各类资助政策,落实精准扶贫。家长们通过我们的宣传知道了各种资助需要的条件和材料,开学前积极准备,开学后按时提供,获得了市区学校三级的资助,减轻了经济负担,自然家长也不愿孩子辍学。
2、助力因材施教。老师了解学生是教好书的前提条件,而对学生的了解,不仅局限于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还包括学生的社会化表现。家访依然是了解学生最有效的途径,教师也能真实的了解学生在家中生活、成长的情况,这是学校生活中无法涉及的方面,有利于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改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有所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找到学习的乐趣。
3、实现家校共育。我校学生大多数都来自重庆的郊县,他们路途遥远,求学不易。平时老师和家长都是通过微信、QQ、电话联系,尽管现在通讯方式很便捷,但什么样的通讯,都不如面对面地交流真实。老师不辞辛劳去家访,那份浓浓的诚意让家长感动。学生看到老师来看自己,感觉到老师心中装着他,这给了学生很大的鼓励。
二、开设活动课程,增强学生归属感
繁重的学习压力是辍学的诱因之一,为了让孩子愉快学习,学校结合素质教育,根据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系列活动课程。每周一个小时,以学校给学生“菜谱”和学生自己“点菜”等方式,使每一位学生拥有个性化的需求,从而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内容包括非遗项目:书法、蜀绣、烙铁画、棕编、茶艺等;体艺项目:篮球、绘画、手机摄影、羽毛球、乒乓球、啦啦操、旱地冰壶等;益智项目:棋艺、魔方等、微电影造梦空间、3D打印等。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贴近生活,能够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要,从而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全面提高。使聋生技能特长得到了全面发展,学生在活动课程找到了快乐,找到归属感和成功的体验。
作为15年一贯制的特殊学校,我们积极开展各类体艺活动,规避学校生活的枯燥乏味,展示学生阳光自信的一面。学校每年定期举行篮球比赛、趣味运动会、艺术周展示等大型活动。学校成立了“扬帆“艺术团,多次参加全国、全市舞蹈比赛,舞蹈《闺秀》获全国一等奖第一名;“梦之翼”啦啦操队获亚洲啦啦操竞标赛冠军、全国冠军;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全国助残日巡回演出、参加区软陶意制作大赛、残疾人书画摄影展等活动。我们以体艺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发展学生特长为目标,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活动,缓解了学生学习压力,帮助他们找到了特长和优点,学生更愿意生活在学校这个集体中。
四、实施送教上门,提供公平教育
作为特殊教育学校,我们不仅要控辍保学,还要送教上门,让更多残疾孩子享受公平的教育。学校每年按照区残联和区教委提供的数据,开展送教上门工作。首先是开展摸底工作,掌握辖区内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基本情况。然后抽选责任心强,有经验的教师作为送教教师为辖区内不能上学的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送教的教师根据服务对象的残疾类别、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详实记录送教辅导的过程。在送教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家长的康复知识培训和对残疾儿童的潜能开发,提高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目前我区户籍因病、因残不能上学的学生,通过送教上门,入学率从3年前的0上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