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渝中区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富集优势,以教育公平为诉求、以优质均衡为目标、以综合改革为手段,创新实施“名校园+”集团化发展战略,构建政府主导、龙头带动、学校联动的运行方式,从2017年,分3批组建了巴蜀中学、人民小学、区级机关幼儿园等中小幼教育集团13个,覆盖全区基础教育阶段52所中小学幼儿园,实现集团化办学“全员全域全覆盖”。
一、夯实发展基础,做好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实现集团化办学“千帆竞发”的灯塔,渝中区成立集团化办学工作领导小组,三年累计投入专项经费2000万,不断强化区域统筹和改革保障。先后出台《关于开展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项目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重庆市渝中区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工作建设指南(试行)》《重庆市渝中区集团化办学考核评价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10余个,构筑起实施集团化办学的“四梁八柱”,为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聚焦育人质量,创新项目驱动
围绕育人核心目标,以项目方式整体推进,审批试点项目三期35个,积极破解集团化办学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以集团化办学撬动学校办学活力,激发学校育人活力。渝中区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育人作用,让优质资源真正活起来。一是让集团内优质硬件资源活起来。通过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建立集团内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不断提升硬件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二是让集团内优质教学资源活起来。共建共享集团内优质特色课程资源、优质课堂教学资源、教师教研培训等资源,充分发挥了集团优质课程的育人功能。三是让集团优秀文化传承活起来。人共享显性校园文化资源,帮助学校精心打造校园文化。
渝中区积极探索干部人事工作制度创新,建立并完善了集团龙头校与成员校之间的校长、中层干部、教师的交流互派机制。一是让集团内部干部教师动起来。集团内部通过学校实际需求,灵活安排干部、教师任职、挂职和交流轮岗。二是让集团教师专业成长快起来。渝中区不断深化集团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着眼于教师内生动力,着力于教师专业成长,实行集团教师共育、教研共进。2020年,全区共有5名校级干部、12名中层干部在集团内部交流轮岗, 进一步充实了成员校管理团队,激活集团“整体造血”机能。开展大型讲座、研讨活动32次,申报区级以上集团共研课题13项、集团小课题39项,基本构筑起集团教学发展共同体,有力的助推了成员校教育质量提升。
四、创新教育教学,激活育人动力
渝中区注重集团育人体系的整体建构,鼓励集团内各校在集团总体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的引领下,基于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资源优势,灵活构建彰显学校特色、符合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建立并完善了集团德育一体共进、教学同步联动、课程联建共享机制。中华路小学教育集团实施德育工作一体化策略,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建构生活劳动课程,探索学前教育劳动课程序列化、生活化。同时,区内各中学教育集团也按照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和高考、中考改革的方向,探索制定集团内学生贯通培养目标,探索集团内各校间的学生联合培养、贯通培养,试点跨校区选课制度,进一步扩大集团化办学受益面,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机制。
五、突出质量标准,强化考核评估
考核评估是集团化办学的助推器,渝中区坚持“优质均衡、质量导向、创新驱动、共建共进”原则,采取集团自查自评与教委考核评价结合的方式,对教育集团实施“捆绑式”考核评估。我们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组织领导、制度建设、项目管理、队伍建设、资源共享、质量管理”等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并在质量管理中单列了成员校教学质量捆绑发展考核评价。2020年10月,对全区教育集团开展了第一次督导考核,在首轮考核评估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集团化办学的阶段性工作特点,主要关注集团建章立制、项目基本运行、干部教师流动、活动组织开展、资源互通共享等基本内容,结合考核结果确定集团化办学考核等级,并给予相应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