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秉持“人文渝中 尚品教育”理念 绘就全国一流教育强区建设新图景

来源:重庆教育 发布时间:2025-09-30 16:10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十四五以来,渝中区秉持人文渝中 尚品教育理念,锚定建设全国一流教育强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总目标,迭代升级教育强区“168N”体系架构,加快构建高质量的全生命周期教育体系,家门口上好学、家门口上好园的愿景成为实景,人们心目中的好教育更加可感可及。渝中,正以头雁之姿、实干之效,奋力在教育强国、教育强市建设的新征程上彰显担当作为。

坚持立德树人,在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中践行教育初心

党建统领全面加强。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提升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运行效能。深入实施党建五双工程、清廉学校创建工作,加强校园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全面提升教育领域党的建设质量。新增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获评教育强市建设先进集体1个、先进个人5名,打造市级党建双创单位、清廉学校建设试点示范学校8个,申报市级党建专项重点课题2项,获评市级党建双培养”“双强化”“双规范工程创新案例、清廉校园建设最佳案例、优秀实践案例9篇。

举办行走的思政课展演活动

思政品牌全面做靓。开发特色课程109节,组建星火理论宣讲队开展互动式、沉浸式、情景式学习宣讲850余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三岩思政立体化综合改革,打造具有渝中辨识度的行走的思政课,入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新时代德育研究实验区,获评国家级、市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单位9个,建成市级红岩思政专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点3个,入选全市首批红岩铸魂思政研学精品线路5条,培育全国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市级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成果10项。三岩思政立体化综合改革经验获评重庆市文化建设领域改革发展最佳实践案例。

深化三岩思政立体化改革

五育并举全面落实。持续开展一校一品建设工作,培育教育部优秀案例5篇,市级德育品牌、社会实践教育课程案例等33个,获评全国首届中小学法治课教师与法治副校长微课比赛冠军1个、二等奖1个。深入实施义务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行动,市、部级精品课获奖数量逐年递增、保持全市前列。全面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累计建成24所国家级足球特色校园,5所国家级体育特色学校,17所市级体育特色学校及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培育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3所、市级艺术特色学校5所、市级艺术团25个;成功创建重庆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入选全国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学生斩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满分金牌、世界合唱比赛金奖等市级以上奖项1200余项。

坚持人才强教,在锻造高素质专业化队伍中筑牢教育根基

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加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深入实施教师队伍强基培优行动,强化典型选树和正面宣传,获评全国模范教师”1名、重庆市最美校长”“最美教师”3名、市级党建双带头人”“新时代好校长”4名、川渝青年教师风采大赛一等奖7个、重庆好老师演讲比赛一等奖5个、市级创新争先奖先进个人1名。

教师进行教学展示

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提质。深入实施名师强教计划”“教育家型教师和校长培养工程,分层分类开展十百千人才培育计划”“三名工程,新增教育高层次人才59人,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高层次教育人才268人次,其中,国家级、市级骨干校长11人,重庆市教育家型教师和校长培养对象9人,市区级名优教师占比达39%,高层次教育人才和教师高学历层次比例保持全市前列。

教师数字素养有效提升。纵深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培育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校、教育部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市级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等市级以上试点校24个,获评全国智慧教育、2.0能力提升工程等典型案例27个。

坚持扩优提质,在满足优质均衡教育需求中彰显教育作为

教育资源布局更加均衡。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更新提升、人口动态变化相适应的校点布局和学位供给调整机制。实施新一轮校点布局规划,有序推进求精中学河运路校区等重点项目,统筹推进校园环境提档升级,持续改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差异、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加快构建“15分钟高品质教育服务圈

成功创建全市首个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

基础教育体系更加优质。深化优质学校+”教共体建设,构建形成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名校名园全覆盖的优质基础教育体系,获评全市首个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级督导评估。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保持10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升至63.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2.38%,二级以上幼儿园占比达90.4%。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持续深化,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市级成果奖16项,4项成果奖入选全国重点推广应用项目、数量全市第1双新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走深走实,获评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1所、市级示范校6所,建设成效获评首届全国地方教育改革创新成果一等奖。

公共服务质量更加提升。大力推进托幼一体化,在满足36岁幼儿入园需求的基础上,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通过开设混龄班等提供普惠托位,目前提供托育服务幼儿园47所、托位数2420个。持续深化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进一步统筹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资源,提高终身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培育打造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等品牌23个,群众多元化、个性化、泛在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坚持实干实效,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激发教育活力

试点示范多点突破。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等国家级实验区9个、市级实验区16个,承接落地国家级、市级改革试点93项。

数字转型多维赋能。打造渝中智慧教育“1+N+X”数字生态系统,区校一体化推进数字教育建设,基本实现校园管理、教学、研训等场景全覆盖。深化市级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建设,启动渝中区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迭代渝中幼教数字”“智慧督导”“AI作文等平台,推动构建覆盖全学段、全学科的数字教育服务体系。积极对接全市数字教育“135E”体系架构,承接数字重庆教师空间”“学生空间应用试点,推动培训机构监管一件事升级为市级应用、进入全市推广实战阶段。

学生在未来教室体验智慧教育课程

对外交流多元协同。深入推进市级中外人文交流创新区建设,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建成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11所,开展中外人文交流项目28个,获评国际理解教育工作成效突出单位。深度参与成渝双城、重庆哈密、重庆昌都教育协同发展,持续推进跨区教共体、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坚持惠民利民,在构建高标准教育保障体系中诠释教育温度

统筹教育发展规划。印发实施《渝中区加快建设全国一流教育强区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25—2035年)》《渝中区教育现代化八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实现教育经费投入两个只增不减,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指标值全市领先,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稳步增长。

儿童科学宫

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围绕意识形态安全、建筑安全、校园周边安全、食品安全、师生心理健康等领域,加强风险隐患动态监测、排查整治,强化防溺水、防性侵、防欺凌、交通安全等教育,健全校园安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和安全风险社会化分担机制,完善全方位统筹、全链条联动、全要素保障的校园综合防控体系。

完善健康服务体系。健全残疾儿童、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精准摸排、教育保障和关爱保护机制,深入推进莎姐守未专项行动,落实一人一策一专班精准帮扶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群体的关心关爱。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启动渝中区学生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建设,贯通心理筛查+危机干预+转介治疗全流程服务链条,构建以心理健康为重点的学生健康服务体系,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