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寒意渐浓,但渝中区校园内却热潮涌动。在2025年渝中区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赛中,来自全区各学校的47支足球队展开激烈角逐。赛场上,小球员们奋力奔跑、带球突破、传切配合,拼搏争先的体育精神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足球走进校园,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成为育人方式的有力拓展;当体育训练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成长路径得以拓宽,焕发出蓬勃生命力。
近年来,渝中区秉承“人文渝中 尚品教育”理念,大力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依托“区队校办、市区共建、协同发展”的体教融合路径,以足球为突破口,探索形成“课程+训练+赛事”一体化培养体系,持续提升中小学生体育素养,为全市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贡献“渝中力量”。
一、课程为基,“一校一品”赋能学生发展
提及重庆体育,大田湾体育场是绕不开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它是重庆体育的发祥地,更是拼搏向上的运动精神与城市精神的象征。坐落于此的重庆渝中区大田湾小学校,被这份“体育基因”浸润着,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足智多谋”课程体系,成为渝中区校园体育特色办学的生动样本。
该课程是以“足球”为核心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体系。在“足球+数学”的课堂上,学生们测算出足球场的周长与面积,深度探究几何的魅力;在“足球+语文”的课堂上,学生们提笔写下足球故事、观赛感悟,文字表达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提升……
这样的特色探索,在渝中区并非个例。自“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推进以来,全区各学校纷纷深挖自身优势,以校园足球“小切口”服务体教“大融合”,为孩子们的全面成长注入体育力量。
轮滑、跆拳道操、武术操等项目多点开花,一幅“校校有特色、生生爱运动”的青少年健康成长画卷,正在渝中区徐徐铺展。
二、训练为要,完善体系助推技能进阶
在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的运动场上,体育训练已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育场景:学生在有氧长跑中锤炼耐力与意志,在爆发力训练中把控协调与平衡,在技术训练中打磨速度与技巧……
在刚结束的2025年重庆市校园足球联赛中,二十九中学子获女子甲组(精英组)冠军,也是第六次获得全国校园足球“超冠”联赛参赛资格,同时两名学生入选足球国家级训练营,这是渝中区“特长训练+体系支撑”模式结出的硕果。
从顶层设计入手,渝中区为体教融合按下“加速键”:出台体教融合相关文件,明确目标与路径;成立渝中区青少年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资源;建立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破解体教融合中的堵点难点;先后授牌17所中小学校为“渝中区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训练场地与指导。
做“足”特色,以“球”育人。2025年重庆市渝中区解放小学校、重庆市渝中区鼓楼人和街小学校、重庆市渝中区石油路小学校、重庆市渝中区大坪小学校、重庆市第六十六中学校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截至目前,渝中区共有24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以“小足球”撬动“大教育”,让每一个生命在绿茵场上尽情跃动。
三、赛事为桥,阶梯培养铺就成长通道
赛事是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近年来,渝中区持续完善竞赛体系,逐步形成“校内培养—区级选拔—市级比拼—国家级输送”的人才培养链条,为国家队梯队建设储备了优质后备力量。
从校级联赛到区级竞赛,再到市级角逐,层层递进的赛事平台让每一位有潜力的学生都有机会崭露头角,也让他们在拼搏中更加懂得奋斗的价值、协作的力量。“每一次触球、每一次射门,我都会拼尽全力。”“和队友一起备赛、训练,我们的关系更‘铁’了。”当赛事落幕时,一张张尚显稚嫩的脸庞上挂满汗珠,却也写满了勇敢与坚毅。
即使是在校园运动场地有限的精一民族小学,也通过小型化、多样化的校内比赛,让学生在有限空间里感受足球魅力,让体育精神浸润校园。今年,学校女足荣获渝中区校园足球联赛女子甲组冠军。
从课程融合到政策引领,从体系构建到赛事赋能,渝中区以校园足球为支点,撬动了青少年体育教育的系统变革。未来,渝中区将持续深耕体教融合沃土,让更多青少年在运动中强健体魄、锤炼品格,为中国体育储备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生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