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心佳园公租房的特困人员周叔叔每周二都会准时到渝中区 “渝惠助” 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作为“渝光同行”融合乐队的主唱,他要和成员筹备公益巡演。如今的他,不仅学会简谱与非洲鼓,还成了“渝惠助”志愿服务队小队长,协助工作人员入户探访,带领邻居们参与社区帮扶活动——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正是渝中区社会救助模式创新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渝中区围绕“精准救助、高效协同、温暖服务”目标,通过构建“1368”弱有众扶困有众助联动服务体系,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数字赋能”联合救助,让低收入人群得到精准及时、可感可及的救助帮扶服务,实现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转变。
线上线下双向联合 救助服务“有力度”
打造线下救助窗口。在街道设立社会救助“一站式服务”工作窗口,将各部门分散的救助事项纳入“一窗通办”开展集中服务,进一个门即可办理所有救助事项。
打造线上服务平台。依托“渝悦救助通”应用,全面推行网上申办、接诉即办,打通数据壁垒,深入推进“社会救助一件事”改革,最大限度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率,形成22个联办事项(免申即享)服务,推动救助事项“随手办”“随时办”“随处办”。
打造联合服务阵地。建设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阵地,设置面向群众的咨询服务综合窗口以及日常办公、关爱帮扶、培训议事、成果展示等功能区,为困难群众和普通居民开展技能培训、政策宣讲、资源链接、心理疏导、慈善公益等活动,进一步推进帮扶服务多元化、精准化。
部门社会高效联合 救助服务“有深度”
促进内部资源协同增效。凝聚民政系统内部合力,通过政策衔接、业务协同、数据共享、项目统筹等方式,推动各类救助、福利、服务向民政服务对象集中,实现民政业务一体谋划、协调推进,为民政服务对象提供更多优质服务。
促进部门资源整合赋能。加强政策联动和信息互通,系统梳理民政、教育、医疗、住房等8个部门图片救助帮扶资源,汇总形成45项政策清单;打造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对11类1.58万名低收入人口开展32类动态监测预警提醒,对预警提醒信息安排专人跟进,对确需救助帮扶对象及时实施综合救助帮扶。
促进社会资源供需链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汇聚社会企业、社工机构、慈善组织、志愿者等100余家(人)社会力量形成力量清单,为困难群众提供关爱帮扶、志愿服务、技能培训等项目。创新公益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途径方法,打造全市首个“慈善街区”,设立“山城向善社区基金”,将慈善资源向特殊困难群体倾斜,打造“点亮母城之光” “春天,我们在等你”等慈善品牌。
品牌活动多维联合 救助服务“有温度”
创新“渝惠助”爱心品牌。聚焦特困人员推出生活服务、健康指导、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等4大类25项服务内容,开展需求摸排1100余人次,针对性提供居家清洁、健康管理、心理慰藉等个性化服务600余人次;组建“星光同路人”融合乐队,制作救助服务系列宣传视频,讲好社会救助故事,助推服务类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
创新“人生关怀”贴心品牌。坚持“特殊人群重点倾斜,普通群众人人享有”理念,从群众感受最贴心的出生、入学、婚育、重病、生活困难、节日慰问、养老、离世8个方面重要节点入手,整合44项民生政策资源,年均投入资金1.8亿元实施“人生关怀”工程,惠及居民群众40余万人次,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创新“母城微光”暖心品牌。联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50余家单位参与关爱帮扶;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推动受助者从“被动接受”向“主动互助”转变,组建由学生、退休党员、热心居民、困难群众组成的83人志愿者团队,开展“一餐幸福的年夜饭”“情暖远亲”人户分离关爱行动、“微光汇聚”微心愿认领等特色活动30余场,为困难群众点亮微心愿60余个,实现帮扶需求与精准服务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