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坪街道联调驿站成功化解一起幼儿抚养问题引发的家庭矛盾纠纷,通过驿站调解员耐心细致的沟通与专业疏导,帮助困境家庭找到最优解决方案,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突发情况牵动人心,多方联动紧急介入。租住在大黄路社区谭某,离婚后工作不稳定由母亲王阿姨帮其抚养2岁小孩。2024年11月谭某因涉嫌诈骗罪被送至重庆市渝中区看守所羁押。由于王阿姨无收入支付房租,只有独自回农村垫江老家,兼顾照顾高龄父母。小孩母亲张女士上班无暇照顾小孩,将小孩独自关在出租房,人身安全、健康没有保障。面对迫在眉睫的监护空缺,社区立即启动“莎姐守未”应急方案,由联调驿站牵头组建专项工作组,联合大坪司法所、大黄路社区、派出所户籍、专职律师、心理专家、民生服务岗、社会保障岗展开干预。
抽丝剥茧寻症结,情理法交融破僵局。调解过程中,工作组发现矛盾的深层症结:张女士工作不稳定,收入微薄,既要承担房租又要养育孩子;王阿姨虽心疼孙子,但面临"上有百岁双亲,下有幼孙"的双重压力。调解组人员采取“背靠背”沟通法,分头倾听双方诉求,发现张女士对婆婆返乡存在“抛弃孙子”的误解,而王阿姨则因生活习惯及育儿观念等婆媳冲突心生委屈。
为此,调解组创新制定“三步走”策略。一是心理疏导解心结 。联调驿站驻站心理专家耐心倾听,帮助双方换位思考,唤醒亲情纽带;二是法律政策托底线 。专职律师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监护责任不可推卸;三是经济方案纾困境。民政服务岗宣传民生救助政策,社会保障岗后续将为张女士推荐弹性工作。
经过连续多次的深度调解,最终达成“过渡性抚养协议”:王阿姨将小孩带回垫家老家照料,张女士每月定期支付抚养费400元并随时探视,社区定期跟踪儿童成长状况及抚养费支付情况。签署调解书当天,调解组叮嘱双方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关爱,双方都表示感谢联调驿站工作人员的耐心调解。
打造“136N”最小解纷单元,助力矛盾纷纷实体化解。大坪街道地处渝中区交通要道,曾作为成渝古道上的中转驿站,是贩夫走卒往来经停短歇之地,发挥着“服务区”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大坪街道传承“驿站”服务精神,创新“驿站”服务内容,打造“大坪联调驿站”,聘请专业律师和心理专家,助力矛盾纠纷专业多元化解。在此基础上,依托大坪联调驿站,分别建立物业、消费、金融、婚姻家庭纠纷四个调解分站,建立10支调解队伍,探索打造“136N”最小解纷单元,推动矛盾纠纷调解深度嵌入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全面提升矛盾纠纷发现识别、多元化解。
通过资源整合、功能融合、力量聚合,成功转化街道政治类重点信访人员韩某,得到市委、区委领导肯定性批示。《“微调解”织就社区平安和谐网》等调解案例曾被人民日报客户端、华龙网、新华网、重庆渝中、渝中政法之声、上游新闻、重庆法制在线、重庆长安网、重庆法治报等多种媒体转载报道,《大坪街道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应用场景》曾被重庆新闻联播采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