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的晨光中,大坪正街一巷的口袋公园里,四川美院师生设计的“文明有范儿·巷往”空间打造方案展板前围满了好奇的居民。“这个电箱,我们准备用铝板、玻璃钢、丙烯颜料等美化成融入匠人工具的公共设施,师傅们可以在这里歇脚揽客。”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曾令香指着展板讲解时,张婆婆扶着老花镜凑近细看,李爷爷踮脚指着电箱改造图直点头。
大坪正街社区活动现场。
这鲜活的一幕,正是大坪街道“开门有约·周四见”社区工作日的日常。7月24日、25日,这场为期两天的活动扎根大坪正街社区与七牌坊社区,用居民的智慧解锁着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更新密码。
归真艺术创新中心带来的改造方案让老居民们眼前一亮。8个将改造的点位分别被命名为《欣欣“巷”荣》《匠人剧场》《小巷记忆》《“我”的手艺活》《匠人故事》《百草箱》《“巷”往的生活》《生态花园1》。展板上,锈蚀的消防栓变身街头艺术品,斑驳的围墙将绘制成“时光画廊”,最让人感兴趣的是一个巨型半开放式药箱内,板蓝根、蒲公英等药用植物在阶梯式花坛中蓬勃生长,形成立体的“活体本草”。抽屉外饰以药材典故二维码,手机扫码可播放草药知识音频。这个用综合材料和防腐木制作的装置艺术作品突破了中医空间的边界,让中医文化在街头巷尾生根发芽——当晨练老人轻抚薄荷叶丛,当孩童踮脚辨认黄芩标签,千年医道便在这互动中完成当代传承。
主持这一空间打造方案的曾令香教授告诉记者,团队设计的思路是要和当地居民共情、共创、共享,“我们走进街巷,与居民促膝长谈,收集真实需求、集体记忆与生活智慧。邀请居民、匠人共同参与方案设计,并鼓励居民捐赠、旧物利用,变废为宝。”他们在焕新街巷风貌的同时,将文明治理的规则与社群精神、文化温度、生活美学有机融合,亦探索出城市核心区老旧片区可持续文明治理的新路径。
看到自己和邻居们共同参与的作品,大坪正街社区里的商户“杨春广告”主理人杨春感慨道:“我是这条巷子的参与者,也想成为它的守护者。通过这样的过程,邻居间的温情和信任也越来越浓了。”
25日的七牌坊社区活动更显热闹。在“大坪小事”摄影见面会上,社区合伙人“造”创意共享空间主理人王远凌介绍了“大坪小事”项目及拍摄要点,辖区7名不同身份的代表依次自我介绍,并与摄影师一对一结对,将用镜头记录下街区的点滴故事。
七牌坊社区活动现场。
这里的活动现场烟火气十足,陈钱花铜锅豆花馆提供的豆花及蘸碟,让居民们品尝到地道的美味。居民凭“社区工作日体验券”可免费领取,同时还能获得“街区商户联动券”,促进街区消费。治善堂中医馆则准备了中药茶饮和养生药材展示,居民参与非遗扇DIY,成品可自行带走。街区招牌拍照区也别具特色,“七牌坊烟火墙”为大家提供了打卡好去处,居民拍照发朋友圈集赞还能兑换防暑降温茶。
这场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不仅是一次邻里间的相聚,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社区活力的展现,让烟火气十足的社区在老巷新生的道路上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可不是嘛,城市更新的密码,就藏在这些烟火记忆与文明新风的对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