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路口街道:解码城市文化基因 重构社区精神坐标‌

来源:华龙网 发布时间:2025-05-27 14:35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在重庆母城文化版图上,渝中区两路口街道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存在。这里既有抗战时期风云际会的历史遗存,又有当代山城立体交通的魔幻景观;既有承载城市记忆的老街巷,也有焕发新生的文创空间。如何让这些散落的文化“珍珠”串珠成链?如何在城市更新中激活文化基因?两路口街道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为契机,交出了一份以文化重构社区共同体的独特答卷。


整合统筹辖区资源,利用重庆市考古研究院枇杷山书院,打造辖区文化空间阵地。

空间重构:从物理叠加到文化延展的维度突破

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常陷入“硬件堆砌”的误区,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文化功能。两路口街道的破局之道在于将文化空间视为动态生长的生命体,以“文化延展”理念为指导,打破固有的物理空间边界,让文化功能得到新的延展和重构,焕发出了新的文化魅力。街道范围有宋庆龄旧居陈列馆、罗斯福图书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贰厂文创园等3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和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今年以来,一方面,街道加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主动对接相关市级单位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将其全部纳入辖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规划;另一方面,针对辖区内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结构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居民开展问卷调查,根据他们所需、所想、所盼,在保留其固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借力借势借资源深度合作的方式,延展打造大田湾、鹅岭一品24小时城市书房、贰厂记忆博物馆、重庆魔术历史博物馆,状元步道、百姓讲坛、百姓影院等一批老百姓家门口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这种空间重构并非简单的位置重组,而是通过“文化基因解码”与居民文化诉求实现价值再生,以此构建起“一轴三核多触点”的立体公共文化供给网络:以中山三路历史风貌带为叙事主轴,串联大田湾体育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枇杷山宝库等三大文化地标,辐射7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微阵地,形成了15分钟内“步行可达、移步易景”较为成熟的文化漫游系统,全部或部分向当地居民免费开放,常态性举办公益文化活动,满足了不同人群结构的不同文化需求。  

与此同时,还引入空间叙事设计师团队,对每个点位进行“文化切片”研究,让市民在15分钟步行圈内即可完成从空间消费到精神共鸣的转换,新型文化空间日均人流量提升130%,在地文化主题活动参与度常住人口参与率达60%。在渝中区文旅委指导下,在桂花园新村社区以附近清朝光绪年间状元骆成骧修建的状元府为文化依托,将法治文化等融入其中,打造“状元步道”文化公共新空间,串联起“百姓议事坝”、百姓讲坛、百姓电影院等多个“点位”,形成特色基层文化空间,有效利用文化宫充裕资源,开设青年夜校、戏曲表演和书画展览等活动,让居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观影观演、展览讲座、艺术培训等文化资源,推动基层文化服务从各美其美“小循环”融入美美与共“大循环”,释放出了叠加效能,文化延展的维度得到了有效突破。


建设桂花园新村社区“状元步道”,建设群众文化休闲娱乐的社区场所。

其中,设计制作书香两路口LOGO品牌标识,以“两”字为核心框架,巧妙融合城市书房的建筑造型, 既点明“两路口”地域属性,又传递出文化空间内涵。“两”字局部提炼出的“人人”意象,诠释了“全民共建书香社会”的理念,体现了知识传播的核心主题,受到辖区群众一致好评。

内容活化:从资源陈列到情感共振的价值跃升

让“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最重要的是能够为群众提供体系化、多样化、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街道召集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化专家开展建设研讨会,确定了创新基层公共文化供给的思路:坚持在内容活化上下功夫,做到时代性与创新性、教育性与启发性、多样性与包容性、质量与专业性、参与性与互动性相统一。

利用原址原建的印制二厂,经历了80年的历史跨度,文献资料多,既是原汁原味的历史见证,又是内涵丰富的记忆留存的优势,挖掘其中特有的工匠精神,联动贰厂文创园华西包装集团党支部,创新提出“文化记忆”概念,让“尘封”的历史与现代人产生情感共鸣,共享共建“二厂记忆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免费对游客和公众开放,辖区被纳入文化记忆的还有状元府和重庆魔术历史博物馆等,形成了新的网红IP,日节假日流量达到3万余人,得到外地游客和辖区居民高度称赞,纷纷表示这些活动内容既了解了历史又受到了教育;发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层次院所专业优势,开展“考古+”主题特色街区建设,邀请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2024年第4季度重庆好人袁东山,谈重庆历史空间建构,讲两路口的来历;让广大游客和居民在文化活动中,实现了情感链接、情感共鸣、情感共振、价值跃升,激活了辖区文化“一池春水”,让一大批抽象的精神符号转化为了可感知的真实物象。

更具突破性的是“文化赋能民生”的探索。街道整合各类资源,紧扣居民实际需要,抓住“一老一小”等重点,邀请辖区重庆市急救中心专家开展免费健康服务、引入四川美院开设非遗扎染进社区课堂,搭建校家社共育桥梁、创设残疾人“馨爱之家”编织社项目,为文明实践+做出加速度。其中校家社项目为200多名幼儿、100多户家庭提供了帮助与指导;馨爱之家编织社项目,义卖手工作品200余件,先后为70余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创收万余元。

特别是桂新村社区开展百姓讲坛系列活动100余场次,围绕孝悌文化、家国情怀、青年励志、体恤孤寡、关爱残障、AI讲座,以及自由择业者、个体工商户如何防范经济合同法律风险等,深受居民欢迎,目前已经成为全市主题宣讲的重要阵地。当文化服务与就业创业、社区治理形成闭环,文化品牌建设便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居民的精神情感、现实生活需求具有了同频共振的联系,个人情感得到了多维度满足,固化的文化资源具有了人情温度,文化价值也得到了提升。

一份付出一分收获。近年来,街道在区委宣传部、文旅委的指导下,积极用好用活辖区文化资源,常态化开展大田湾系列特色文化活动品牌,目前已经开展活动50余场次。此外,创立的“印二哥”红色讲堂,获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国家级终身学习活动品牌项目,创立的“重庆考古少年团”项目,获重庆市级终身学习活动品牌,与中央级企业中信建投合作开设的“渝融乾坤 期赢未来”学堂,荣获渝中区终身学习活动品牌。


在枇杷山公园开展枇杷节文化活动。

机制创新:从行政主导到生态共建的范式变革

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实践探索,本质上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实验。街道打破“政府包办”的传统模式,对上积极承接辖区原6大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创新建立“社区文化合伙人”合作机制,引入专业运营机构负责整体策划,社区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商户联盟开发衍生业态,居民议事会监督评估,形成“专业运营+社会投资+群众参与”的协同机制。正在进行改革承接原大溪沟文化活动中心,与重庆牧有货绿色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开展委托合作运营,吸引社会资本300多万元,全面改造原文化活动中心设施设备,街道党建统领把关定向,文化中心运营由企业负责,收益反哺社区公益基金,街道所属7个社区全部建成纳入统一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覆盖辖区30处公共文化服务场地,做到每周都组织演出、节目辅导、讲座培训、阅读推广等文化活动,给辖区居民带来了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方式,实现了百姓“文体活动有去处、学习培训有课程、演出展示有阵地”。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优先高频合作机制,与辖区单位重庆市歌剧院、重庆市少年宫,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渝中区文化馆开展在地合作,由市、区专业公共文化机构文艺骨干、文化能人作为指导员,举办社区院坝音乐会,桑榆畅享生声乐培训课堂,开展业务和文化活动指导,广泛整合优质文化资源,为居民开展“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建立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互动支持机制,优先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排练房为辖区15支文化志愿队伍提供排练场地载体支持,重大节日活动志愿服务队伍主动提供节目支持,经常性开展活动,2025年元宵节“金蛇闹元宵喜乐音乐会”由蓝月光合唱团承办得到群众的充分认可。街道还联合七星岗街道、大溪沟街道建立服务资源共享机制,整合三街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提升资源共享度,为全力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服务圈创造了条件。


开展残疾人手工编织文化活动,推动残疾人利用文创产品创业就业。

数字赋能:从传统的需求导向到数字供给转变

为适应居民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街道在文化治理数字化领域进行了深层次变革。诸如散发材料、张贴海报、墙报专栏、社区广播等传统的传导方式,已难以满足人们智能阅读的需求。借力基层智治平台,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用好“渝中文化云”平台,一键掌握文化活动信息,实现预约、场馆导航等掌上直达,另一方面借助“141”“文化能量站”小程序,植入AI算法实现“文化需求热力图”动态感知。当系统发现某片区戏曲类活动参与度持续走低,会自动触发“文化点单”机制,由居民在网上自动投票决定替代项目。这种“算法+民主”的决策模式,让文化服务真正实现了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转变。

实践揭示了一个认知逻辑: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本质是对社区精神坐标的重构。当文化空间成为情感联结的纽带,当集体记忆转化为共创动力,当行政边界让位于价值共生,“15分钟”不再只是时间概念,而是丈量城市文明温度的标尺。在这里,每个居民都是文化的持有者、创造者、传播者,这种主体性的觉醒,正是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最具辨识度的价值内核。

站在枇杷山公园俯瞰两路口,历史建筑与现代楼宇交相辉映,文化活力与市井烟火和谐共生。这片2.1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在书写新的答案:当城市发展进入“下半场”,真正珍贵的不是推倒重建的崭新楼宇,而是让文化基因在代际传递中永续流淌的魅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