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重庆,热浪裹挟着暑期的喧闹扑面而来。在重庆市渝中区南纪门街道辖区,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的水井广场化作欢乐海洋,孩子们踩着清凉水花追逐嬉戏,家长们举着手机记录童趣瞬间;不远处的山城巷里,游客们沿着蜿蜒石板路上下穿梭,遮阳伞连成流动的彩色波浪。即便酷暑难耐,两大风貌区依然游人如织,老街巷焕发着滚烫的活力。
仅有0.65平方公里的南纪门街道,是渝中“母城”下半城的核心区域,承载着重庆最浓的乡愁与最深的情怀。南纪门街道是渝中区十个风貌区中的“流量担当”——十八梯和山城巷的所在地,尤其是十八梯传统风貌区,街区日均客流超8万人次,2024年接待游客达2311万人次,销售额4.8亿元。
作为重庆文旅名片的聚集地,南纪门街道面临的治理考题,既关乎游客体验,更关乎“母城”文脉的延续。南纪门街道以党建为引领,为促进风貌区发展探索了一条跨地域联动资源,跨行业整合力量的党建新路径,让党建“红色动能”转化为风貌区发展的“源头活水”。
风貌区是游客了解重庆的窗口,也是居民生活的家园,治理必须兼顾“烟火气”与“风景线”。在这里,“国际范、重庆味、巴蜀韵”不仅体现在青砖黛瓦的建筑肌理上,更融入街巷的治理细节中。
南纪门街道打造风貌区“红旅渝中”街区党建新模式,创新构建“街道党工委—风貌区党委—党支部—党员商户”四级组织架构,建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让决策更贴近实际需求。
在十八梯,“2+N”风貌区红色矩阵成为治理标配,串联红旅驿站、巷心驿站2个固定阵地,联动N个街区驿站形成服务网络,让党建工作如同“毛细血管”般深入街区的各个角落。山城巷则将慈善文化与党建深度融合,依托体心堂、仁爱堂等历史慈善遗存,将“党建温度”转化为看得见的民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