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来源:区党政信息中心、八二四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4-01-24 09:51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渝中区是重庆市的母城和发源地,距今(2023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灭殷,建立巴国,属巴国江州地域,较长时间为巴国国都所在地。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两年后,以巴国地置巴郡,属巴郡江州县地域,为巴郡和江州治所所在地。从汉代至清代,先后属江州县、垫江县、巴县地域。其中,从公元561~1929年,属巴县地域历时1368年。历为郡、州、路、府、省、县治所所在地。其中,从公元1363~1371年,为大夏国国都所在地。

1929年,国民政府在巴县城区正式设重庆市,区境属重庆市地域。1935年,重庆市下设5个区,第一至第四区在今渝中区境。1939年,重庆市下设12个区,第一至第八区在今渝中区境。1942年,重庆市下设17个(陆上)区和1个水上区,第一至第八区和水上区的一部份在今渝中区境。1946年,重庆市下设18个区,第一至第八区在今渝中区境。在此期间,区境一直是市政府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陪都和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所在地。

重庆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将原重庆市第一区至第七区命名为第一区。1955年11月,第一区改称市中区。1995年3月,将沙坪坝区大坪和化龙桥街道划入市中区,市中区更名为渝中区。在此期间,区境曾为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行政)委员会、西南军区所在地,并一直是重庆市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两江环绕、交汇处的渝中半岛东部

是三千年重庆城的发端与孕育壮大之处

这里有着曾经十七座城门围合而成的重庆古城

这里是重庆人心中骄傲的“母城”

(重庆古城位于今渝中区的半岛东端部分,城墙围合的面积约为2.4平方公里)


近代

古城突破七星岗一带的城墙

先是沿陆西进(经过鹅岭连接沙坪坝等地)

后又桥通南北(跨两江连通南岸、江北)

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

滥觞出如今地跨两江四岸的世界大城

(渝中,孕育重庆城市的母城 刘文晋常栗筠/绘) 


作为“母城”的渝中

将山水嵌入到重庆的基因里

以其独有的地理格局与天地形胜

屹立于中国乃至世界城市之林


古今英雄地


古往今来

以英雄气扬名

并孕育了重庆城市形骸和精神的渝中

始终昂扬着精悍的奋斗与英雄之气


早在商末周初

以渝中半岛为大本营的古代巴人

就曾出兵助周伐纣灭商

及至春秋战国

又有刎首留城的巴将军蔓子

其墓亦在今渝中


此后千百年来

渝中以其方寸之地

书写着独属于重庆的英雄气

也成为重庆城市人文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和承载地



I  世界历史因这里轰然转向


南宋末年

蒙古大举南侵

彭大雅、余玠、张珏等民族英雄

在渝中半岛以重庆府城为中心

1189年,宋光宗升恭州为重庆府,为重庆得名之始)

构筑山城防御体系

统巴蜀军民

力抗蒙元数十载

一力延续宋祚

(位于渝中区解放东路的南宋重庆府老鼓楼衙署遗址。这里曾是当时余玠帅府前的谯楼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1930年代的重庆老鼓楼)


先是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

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彭大雅

于半岛扩筑完成重庆城

并自记“制臣彭大雅城渝,为蜀根本”

重庆以金汤之城

并水陆通达、控扼全川之势

成为南宋抗蒙四川战区的指挥中枢

(人和门古城墙和墙上的黄桷树 @视觉中国)


继而是1243

南宋兵部侍郎余玠主持四川战区防务后

为抵御蒙军进攻

他重整了整个四川地区的防御体系

即以重庆城为中心

依山制奇、据险而守

沿长江、嘉陵江等重要河流及陆路交通线路

修筑了合川钓鱼城、奉节白帝城、云阳磐石城

万州天生城、梁平赤牛城、南川龙崖城

渝北多功城、忠县皇华城等数十座城池

(以重庆城为中心的山城防御体系部分城池)


这些城池串点成链、相互呼应

构成一个遍布全川的庞大体系

这便是著名的山城防御体系

而这个体系的中枢

便是踞有渝中半岛天险的重庆府城

此后一直到1278年重庆城陷

这一庞大防御体系保持高效运转

将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蹄羁绊于此数十载

尤其是在蒙哥死于钓鱼城之战后

欧亚各地蒙古诸军纷纷回师

从而终止了征伐世界的步伐

世界历史的进程因此而改变


巍巍之渝中半岛、重庆古城

首次与世界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也让世人铭记住了重庆人的英雄之气



II  中国内陆从这里走向世界


以渝中半岛为中心的重庆

会全川之众水

控瞿塘之上流

北连陕甘、南接云贵

西衔川藏、东牵荆楚

堪称我国西部第一枢纽门户


近代国事艰难积贫积弱之时

重庆于1891年开埠

正式迈出了中国内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渝中白象街,重庆开埠时期的“东方华尔街” 张坤琨/摄)


彼时

英、美、法等各国传教士、商人纷至沓来

在这狭小的半岛之上

建教堂、立学校、修医院、开洋行

引西风渐入

重庆进一步凭借商埠和水陆枢纽的便利

开始在经济、文化上辐射和引领整个西部

1891年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创办的求精学堂,今渝中区上清寺求精中学)


1892年美国传教士创办的宽仁医院,今渝中区临江门重医附二院的前身)


及至抗战

国民政府西迁重庆

以今渝中半岛为中心的老城区

集中了最多的全国性党政军机关

像国民政府行政院、外交部、经济部等

还有大量的文化、教育和金融单位

以及盟军各国的使领馆等外事机构

(据初步统计,渝中区现存各种抗战遗址达102处,其中不乏各种级别的文物和历史建筑,密度之高居全国之首)


小小的渝中半岛一时风云际会

一跃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

跻身世界名城

(西迁重庆的国民政府行政院,今渝中区人民路)


(战时的重庆集中了大量的盟国外交、军事人员,图为当时主要接待外宾的嘉陵宾馆,今渝中区李子坝)



(苏联大使馆旧址,今渝中区市人民医院内 吴迪/摄)


(中英联络处旧址,位于渝中区五四路 吴迪/摄)


因这重要的地位

渝中半岛遭受了日军飞机最猛烈的轰炸

城市受到巨大损失

千疮百孔

重庆城内著名的长安寺、府文庙等

大量的重要建筑都毁于这一时期

1917年,美国社会学家西德尼·甘博拍摄的重庆府文庙)


然而

重庆人民“愈炸愈强”

始终能迅速恢复生产生活

这是三千年来于半岛山水间沉淀下来的

不屈筋骨与不挠气息

(渝中半岛地窄人稠,是受日机轰炸最严重的区域)


通过开埠和抗战

重庆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从一个地处西部、默默无闻的内陆城市

华丽转身成为世界名城


彼时的渝中

正是这一蜕变的主角、主要发生地



III  革命先驱在这里书写光荣


2019417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

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

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而渝中

就是这重庆英雄土地和革命传统的主要承载地

无数革命先驱在这里留下了奋斗的足迹


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

便生于斯、长于斯

遥想当年

年仅18岁的邹容

便以满腔热血写成《革命军》

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丧钟

吹响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号角

(位于渝中区南区路的邹容烈士纪念碑 吴迪/摄)


清末四川保路运动的爆发

点燃了武昌起义的火把

革命党人张培爵、夏之时、杨沧白

也在渝中打响了四川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成功光复重庆

并在这里成立了蜀军政府


19208

年仅16岁的邓希贤

(即后来的邓小平,时称邓希贤,为学名)

从渝中半岛太平门码头登上“吉庆号”客轮

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

在那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

加入中国共产党

并用一生的坚持与奋斗

生动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谛


大革命时期

杨闇公、冉钧、傅烈、周贡植、李鸣珂等

(杨闇公,杨尚昆胞兄,中共重庆地执委第一任书记兼军委书记;冉钧,中共重庆地执委组织委员;傅烈,中共四川省委首任书记兼军委书记;周贡植,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长兼农委书记;李鸣珂,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兼军委书记)

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人在这里抛洒热血、英勇就义

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佛图关杨闇公烈士铜像 @视觉中国)


抗日战争期间

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和中共中央南方局

常驻曾家岩和红岩村

( 重庆著名的“红色三岩”,指以红岩嘴、曾家岩、虎头岩为主的革命遗址群。三岩主体都位于今渝中区)


在八年的艰苦岁月里

他带领国统区广大党员和革命志士

在这里同反动势力展开了坚决斗争

并把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气节结合起来

培育形成了光耀千秋的红岩精神

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

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红岩村旧照,今渝中区化龙桥 @图虫创意)


(《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今渝中区民生路 吴迪/摄)


抗战胜利后

为商讨团结建国大计

毛泽东以“弥天大勇”赴渝

在这里进行了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庆谈判

他会见各界人士、三顾“民主之家”

推动全国和平民主运动向前发展

(“双十协定”签订地桂园,今渝中区中山四路 @视觉中国)


解放初期

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革命家

在这里领导中共中央西南局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带领人民建设新重庆、治理大西南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大田湾体育场

劳动人民文化宫……

彪炳千古

(重庆的象征和标志性建筑——重庆市人民大礼堂,被评为中华民族优秀建筑 @视觉中国)


(2023修葺一新、刚刚重新开放的大田湾体育场 范聪/摄)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吴迪/摄)


渝中

以咫尺之地

全程见证和深度参与了

近代革命先驱在重庆奋斗的历史进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