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500103009283772K/2022-00036 发布机构 渝中区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2-03-30 发布日期 2022-04-24 主题分类 卫生
体裁分类 规划 发文字号 渝中府办〔2022〕5号 有效性
索引号 11500103009283772K/2022-00036
发布机构 渝中区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卫生
成文日期 2022-03-30
发布日期 2022-04-24
体裁分类 规划
发文字号 渝中府办〔2022〕5号
有效性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渝中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区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管委会、街道办事处,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渝中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渝中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十四五”时期,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同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在“十四五”渝中发展大格局中,卫生健康事业必须为全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的医疗卫生保障和健康素质支撑,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实现新发展。根据《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重庆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渝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等,通过梳理相关政策,总结工作实践,开展基层调研,咨询专家意见,学习借鉴外地等方法,着力把基本情况掌握准,把面临形势分析透,着眼长远、遵循规律、结合实际,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等,形成本规划,是未来五年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做好卫生健康工作的行动指引。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站在一个新的起点

“十三五”以来,渝中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视察重庆等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渝中行动,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医疗卫生保障和人口健康素质支撑,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站上一个新的起点。

——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紧跟国内发达城市中心城区水平。2016年至2020年,全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15.83%提高到27.5%,人均期望寿命由80.41岁提升到80.78岁,婴儿死亡率由3.35‰下降到1.2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3.35‰下降到2.25‰,孕产妇死亡率为0,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在重庆市内持续领先,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发达城市中心城区水平相当。

——区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富集,医疗卫生综合服务实力更加彰显。截至2020年底,区域内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26家,其中三甲医院9家,上榜全国百强医院(复旦版)3家。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24.16张、卫生技术人员34.04人、执业(助理)医师10.91人、注册护士17.09人。拥有国家重点医学实验室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30个。2020年,区域医疗门诊服务总诊疗1393万人次,住院服务出院人数41.8万人,医疗服务覆盖全市、辐射西部。

——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走在前列,“1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日益夯实。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站17个,机构标准化率100%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中心并入选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成为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优秀培训基地,8家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社区实训基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推行,全市首个家庭医生工作室在区成立、建成家庭医生工作室40个,成为全国基层高血压、糖尿病医防融合试点地区,拥有全国优秀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个、全市十佳家庭医生服务团队4个。渝中区居民群众步行10分钟内可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1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的基础更加坚实、日渐成熟定型。

——深化医改向纵深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初见成效,市区联动建成全市首个社区医疗联合体,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市级三级医院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开展了联建病房、专家工作室等多种联合协作形式,开通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检验等服务,形成基层检查,医院诊断,社区管理的就诊新模式。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初步建立,改革完善公立医院运行补偿机制,相继顺利取消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2281项,服务收入+财政投入新的补偿机制运行良好。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开展医院章程制定、薪酬制度改革等试点,公立医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逐渐提高。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到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建立短缺药品信息监测预警机制,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控,坚持联合体集中网上采购,实行药品购销两票制,落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使用试点。全民医保制度不断健全,参保覆盖面稳固在96%以上,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020年的550元,政策范围内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50%70%以上,单病种付费病种数量达106个,形成总额预算、按病种按床日按项目等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实现跨省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服务管理。综合监管制度加快建立,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监管机制,相继开展打击欺诈骗保、医疗乱象整治等行动,对医疗机构监管执法全覆盖。深化放管服改革,21项医疗卫生行业行政审批全部实现网上办、一窗办,推行黑名单等诚信建设,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方式成为常态。

——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扎实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有力保障。坚持预防为主,推进关口前移和资源下沉,推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社区三位一体防控模式,布局人禽流感、新冠病毒肺炎、食源性疾病、健康危害因素等多个国家监测系统,建成数字化接种门诊5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经费标准从201651.92元增至2020年的77.61元,持续高于国家、全市规定标准,位于西部前列。精准精细加强艾滋病、结核病、慢性病、职业病等防控,科学有效应对埃博拉出血热、寨卡病毒、非洲猪瘟、登革热等突发公共卫生风险,经受住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危机考验。全区八苗预防接种率稳定在95%以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随访检测率维持在90%以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较2015年下降45.48%。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63%左右,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90.49%,孕产妇、儿童两个系统管理率达85%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率维持在95%以上,公共场所等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全区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被评为全国综合十佳,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通过国家验收。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全面加强,中医药服务特色优势更为突出。组建12个区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及专家组,全面落实18项医疗核心制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科、儿童、精神卫生、麻醉、ICU等薄弱学科建设得到加强,社区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升。规范医疗行为,抗菌素临床滥用等现象得到遏制。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基本实现二级以上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社区护理发展加快。持续实施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落实行业作风建设九不准12项医改便民长效措施,群众就医体验有所改善。构建三调解一保险医疗纠纷处置机制,渝中区被评为全国创建平安医院活动表现突出地区。中医药服务具有特色优势,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启动创建国家三甲中医骨科医院,全区现有中医医疗机构176家,拥有原创渝州正骨学术品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国家级、市级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为1项和6项,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10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各1个,重庆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个,全国名中医1人、市级名中医4名,注册院内中药制剂23个。在全区实施中医治未病、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等工程,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

——人口生育政策调整落实,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实现重大转型。积极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完成卫生计生行政、技术服务和监督机构改革,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营造鼓励按政策生育的支持环境,推进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全区18个大型公共场所建成母婴室并投用,基础设施完善,日常维护良好。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保育特长,借力专业托育机构教育经验,家庭育儿指导站和托育机构建设齐头并进。3家托育机构完成备案,二孩及多孩出生占比保持在35%左右的历史高位。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创建规范化儿童保健门诊6个,规范化妇女保健门诊7个,做实婚检、孕优、孕产妇与儿童保健、妇女两癌筛查等全生育周期妇幼保健服务,惠及39.73万人次。关心关爱计划生育家庭,提高奖励扶助标准,对特殊家庭实现联系人制度、就医绿色通道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三个全覆盖。积极推进健康养老,促进多种形式医养结合,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85%以上,指导帮助两家养老院开设医务室,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医养结合病床86张,辖区35个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签约服务机制。

——健康产业起步发展,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加速释放。医疗健康服务业成为全区6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出台《推进渝中区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健康医疗、健康保险、健康管理、康养服务、健康信息化为重点发展领域。以环重医创新生态圈为载体,高标准打造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初步形成一中心一链条一集群一基金发展格局。支持多元化社会办医,发展以医美、口腔、眼科等特色专科为主的民营医院26家,引进第三方检验、影像检查机构3家,线上线下一站式连锁医疗、医疗商场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根据2018年经济普查数据,区内有健康产业法人单位147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7家,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92个行业小类。截至2020年底,全区大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131.5亿元,占全区GDP9.7%

第二部分 面临形势:在挑战中把握机遇

从总的来看,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发展环境更趋复杂,高质量发展任务更加繁重,改革创新转型升级要求更为迫切,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优势好于劣势,只要善于抓住机遇,科学应对挑战,定能在变局中开创新局。

——存在问题和困难。虽然渝中区卫生健康事业已取得历史性成就,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和困难,较为突出的有:一是地域空间先天受限。全区水陆域面积23.24平方公里,是建成区、老城区,制约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规模型健康产业项目的引进。同时,按照主城区功能疏解的规划,部分市级大型医疗卫生机构陆续搬迁区外,将会分流减少本区的医疗卫生资源体量和产业载体。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衔接不紧、融合不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区域医疗资源丰富而区属医疗资源薄弱,资源整合利用有难度,上下联动机制不够顺畅,分级诊疗制度还未成型,信息互联互通共享程度不高,医疗资源的整体效应未充分发挥出来。三是全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高。大健康、大卫生理念还未广泛树立,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要求还未落实到位,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尚未全面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有待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未完全理顺,人事薪酬制度等改革亟需加快,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相对滞后,欠缺精准化精细化精致化服务管理,专业性综合监督力量比较薄弱。四是基层专业人才和健康产业人才支撑不足。社区卫生机构条件、待遇、发展空间与医院相差较大,专业人才到基层不愿去、留不住,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群众期望有差距。健康产业发展需要的健康管理、科学健身、健康养老等中高端人才缺口严重,既懂政策、技术又懂市场、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不多。五是健康产业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产业结构以医疗卫生服务、医药销售为绝对主体,其他行业发育不足,新业态新模式多在孕育之中。市场机制发挥不够,缺乏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产业链条松散,政、产、学、研、用各环节联系不紧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医疗等新技术在健康领域的应用产业化程度不充分。

——面临挑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继续演进,必将给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多重挑战,主要有:一是疾病防控任务艰巨的挑战。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传统传染病防治不容放松,新冠肺炎、人感染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时会突然发生,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呈现井喷,大气、水等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健康危害因素复杂多样,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关乎国家安全。面对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的双重压力,公共卫生体系不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医防融合协作不紧密,需加快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二是健康老龄化压力加大的挑战。全国、全市都面临老龄化社会进程加速。渝中区截至2020年底,60岁以上户籍老人16.34万人,占户籍总人口数的33.14%,其中80岁以上户籍老人2.7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数的5.5%。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多,对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的刚性需求日益增加。但医养结合、失智照护、安宁疗护等机构缺乏,综合性、连续性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亟需紧紧抓住窗口期及时应对。三是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高涨的挑战。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是人民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呈现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特点。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防止伤病残、寿命更健康,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健康服务供给质量、结构化升级提出更高要求。四是医改深化影响利益格局调整的挑战。深化医改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触及更多的深层次体制机制性矛盾,结构性改革将使部分群体让渡利益,医疗机构、医药企业、医保基金、居民群众等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多元博弈,利益格局调整更加复杂,改革的难度明显加大。需要推进改革的更大定力和勇气,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五是区域竞争、分化与重塑加剧的挑战。在各地竞相发展、你追我赶的大背景下,卫生健康服务特别是大健康产业将是各地抢抓发展机遇的重点领域,呈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挖掘增长潜力,加快发展质效的态势。渝中区与北京西城区、上海黄浦区、天津和平区等先进地区相比,发展差距需要追赶。与主城其他区相比,优质医疗资源富集、社区卫生服务等先发优势逐渐弱化。如何确保在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竞争中跑在前、不退步,将是对渝中区的现实考验。

——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具有促进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重点有:一是健康中国战略指明发展方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定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健康中国行动意见》,绘就了健康中国的任务书施工图。新冠肺炎疫情更加突显完善卫生健康治理、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庆市坚定不移深入开展健康中国战略重庆实践,提出构建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新目标。实现健康中国梦想,指引了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二是渝中城市定位锚定发展要求。渝中区是重庆两江四岸核心区、主城都市核心区。十四五时期,是渝中区全力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现代都市城区的关键时期,将致力打造建成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历史文化传承区、创新开放窗口区、美好城市示范区。这一区域定位必然要求卫生健康事业与之相匹配,进行高标准、高品质、高水平建设发展,为全区发展大局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和人口健康素质支撑。三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发展基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全面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把改善和保障民生、创造高品质生活摆在更突出位置。2020年,渝中区地区生产总值1358.5亿元,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1亿元。经预测,十四五时期,渝中区潜在经济增长率可处在5.4%-6.7%之间,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将全面提升。全区经济社会整体高质量发展,将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四是消费结构升级拓展发展空间。渝中区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万元,大健康产业增加值131.5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9.7%,居民消费能力居于较高水平,健康产业形成支柱产业。随着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强大国内市场,居民消费将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加速释放,必将推动形成与需求结构升级相适应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五是改革开放与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能。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招。医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会一往无前将改革进行到底。渝中区建设创新开放窗口区,叠加重庆自贸区、中新示范项目和全力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卫生健康领域开放合作将迈上高水平。同时,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卫生健康领域深入渗透和广泛应用,基因技术、精准医疗等医学科技不断创新突破,将为转变卫生健康发展方式、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技术支撑,增强发展动能。

第三部分  总体思路:全方位全周期高品质保障人民健康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 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渝中行动,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公共卫生安全放心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核心区、生命周期全程综合健康服务示范区、大健康产业特色发展集聚区、卫生健康行业治理现代化先行区,努力全方位、全周期、高品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为全区现代化建设进程提供坚实的医疗卫生保障和人口健康素质支撑。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健康公平。把惠民健康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居民提供,不断提高卫生健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使全体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享有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健康服务水平。坚持政府主导,实行多元并举。落实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领导、保障、管理、监督责任,增强市场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活力,更好发挥政府统筹引导、兜底保障作用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实现全民健康。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同高效。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整合优化健康资源配置的布局、结构,增量资源重点向基层倾斜,健全强化多方协同联动运行机制,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处理好区域与区属、预防与医疗、基本与高端、中医与西医等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卫生健康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和协调性,走质量效益型绿色集约式发展路子。  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持续发展。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积极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服务模式等创新,多做有利于打基础、利长远工作,扫除束缚阻碍发展的障碍,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做到积极有为。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提高政治站位,服务发展大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凝聚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强大力量。着力求实重效,采取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措施,突出优先领域,实行重点突破,稳扎稳打,以实干实绩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发展目标。2025年,与全区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现代都市城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形成高标准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具有高水平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居民享有全方位全周期高品质健康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全面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公共卫生安全放心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核心区、生命周期全程综合健康服务示范区、大健康产业特色发展集聚区、卫生健康行业治理现代化先行区,居民健康指标、医疗卫生资源、医学科技水平、辐射带动作用等在全市领先、紧跟国内发达城市中心城区水平。

居民健康指标持续领先。人人享有优质基本卫生健康服务,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0%,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控制在13.5%以下,人均期望寿命达81岁以上,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10万、3‰以下。

医疗卫生资源持续领先。三甲医院数量、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数量保持全市首位,每千常住人口床位25张以上、卫生技术人员34.5人以上、执业(助理)医师11.5人以上、注册护士19.75人以上,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4名以上。

医学科技水平持续领先。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2个,国家重点临床专科、重点实验室40个,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180项左右,高精尖医疗设备齐全,涌现一批医学科技创新与转化成果。

辐射带动作用持续领先。年均可提供门诊服务1500万人次以上,住院服务50万人以上,市外病人就诊比例占到30%以上,培养培训全市及市外医务人员近万人,健康产业规上企业新增80家以上,产业总规模达1000亿元左右。

展望2035年,与全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现代化,卫生健康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高品质健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全民健康素质达到新高度,“健康中国”战略在渝中大地谱写新的篇章。

渝中区卫生健康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指标表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年基数

2025年目标

1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80.78

81

2

孕产妇死亡率

1/10万

0

10

3

婴儿死亡率

1.28

3

4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25

4.5

5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27.5

30

6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10.48

13.5

7

每千常住人口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

34.04

34.5

8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10.91

11.5

9

每千常住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

1

4.5

10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

64.27

49

11

重点行业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

%

99

95

12

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

%

85.7

85

13

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

%

62.2

70

14

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

%

63.14

70

15

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

93.5

93.5

16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

45

48

17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

22

18

万元收入能耗支出

-

95

19

三级公立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人均科研经费

-

7000

20

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含门诊、住院)

%

-

60

第四部分  主要任务: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打造公共卫生安全放心区

(一)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1.建设统一顺畅的应急指挥体系。建成渝中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专家库,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制度,按照不同级别和规模,完善监测、预警、报告、救治等应对处置方案,明确相关部门社会面管控措施方案,建立完善应急状态下社区、公安派出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方联动机制,加强相关能力建设和储备,提升联防联控及应急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专项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专业应急处置方案,加强相互衔接,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精准有效处置。建立督导、考核以及履职尽责监督问责机制。

2.建设灵敏准确的监测预警体系。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要求,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为重点,完善发热、肠道门诊等监测哨点布局,优化症候群、疾病、危险因素和事件监测系统,建立健全重大新发传染病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形成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抓住监测预警报告、形势分析研判、现场调查处置、实验室检验检测等关键环节,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优化防治结合、职责明确、衔接有序的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

3.建设西部一流的疾病防控体系。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硬件设施、实验室能力、信息化等建设,实施区疾控中心和社区公共卫生能力提升工程,区疾控中心争创三级甲等疾控中心。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健全疾控机构与各方联动工作机制。加强社区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职责,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形成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格局。健全公共卫生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着重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

4.建设平战结合的应急救治体系。坚持平战结合、防治融合,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形成市级定点医院集中救治-区级定点医院初步筛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哨点预警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加快中医药应急救治设施设备与人才、技术储备,完善中西医协作机制。优化传染病救治医疗资源配置,固化定点医院救治格局,在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配置可用于应急收治传染病患者的病房楼或独立病区。梳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临时征用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方舱医院等的场所,制定储备清单。强化院前急救能力建设,提高安全转运能力和效率。

5.建设充足高效的保障支撑体系。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着力打造医疗防治、技术储备、物资储备、产能动员四位一体的物资保障体系。引导单位和家庭常态化储备适量应急物资。推进应急物资需求分级分类,优化分配和使用机制、物资储备信息共享机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完善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持续加大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投入力度。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领域法治建设保障。

(二)加强重大疾病防控

6.加强重点传染病精准防控。健全传染病监测体系,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控,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提升对霍乱、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感、麻疹、水痘、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及新发、输入和少见传染病的防控力度。健全优化结核病分级诊疗服务体系,规范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诊疗和管理,加强对学生、老年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结核病防控。持续组织开展好城市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实施遏制艾滋病性传播攻坚行动,建立并完善艾滋病监测干预体系。全面开展《疫苗管理法》宣贯和培训,加强预防接种规范服务与管理,维持高水平的免疫规划接种率。

7.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结合巩固深化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推进品牌建设,做实脑卒中高危人群、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城市五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筛查,进一步加强慢性病疾病风险筛查、症状干预、诊断治疗、随访管理、健康教育和康复服务等的一体化管理。探索推进健康渝中平台和智慧小屋支撑公众健康自主管理,推进线上线下健康管理一体化融合。加强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储备,以社区、学校、单位为重点推动三减三健健康干预能力提升,持续进行职业人群健走大赛、重点人群口腔检测、健骨操。开展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建设。开展全民营养行动,引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推广健康适宜技术和支持工具,促进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与养老紧密结合。

8.加强精神障碍防控和心理健康服务。巩固精神卫生综合服务管理试点成果,优化政府领导、部门协同、多方联合、社会参与的管理机制,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实施渝中区精神卫生中心排危改造工程,提升就医诊治环境。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心理健康服务。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强化心理疾患预防和早期识别。加强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咨询机构和从业人员服务质量。提升心理援助热线和有关部门心理咨询热线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心理健康服务,推动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9.加强寄生虫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控。巩固消除疟疾防治成果,加强防控登革热等虫媒生物传播疾病。建立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方病防治工作机制,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人群碘营养总体处于适宜水平。逐步建立职业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职业健康检查和诊断救治机构,进一步提升职业病防治体系能力。推进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全面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做好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加大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劳动者职业病防范能力和自我防护意识。

10.加强健康相关危害因素干预。强化以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风险评估、应对处置为重点的核心能力建设,增强风险监测的敏感性,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专家队伍库。协同推动国民营养计划实施,协助推动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加强饮用水卫生监测,具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的全部106项水质指标检测能力,定期发布检测结果及风险预警提示。

(三)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

11.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持续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不断完善公厕、垃圾站等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健全五长制”“马路办公等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巩固取消城区活禽交易,建立白条禽上市制度,严禁经营食用野生动物,加强宠物饲养管理。科学预防控制病媒生物,定期开展监测调查,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爱国卫生月、春秋季统一灭鼠活动、夏季灭蚊蝇等除四害活动,实施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预防控制策略,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加强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风险评估,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打造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渝中。

12.推动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巩固提升市级卫生城区创建成果,开展健康城市基础建设,围绕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培育健康人群等重点,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促进城市发展与人的健康相协调。持续开展卫生单位创建,广泛建设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家庭、健康企业等健康细胞,形成良好的健康支持性环境。创新社会动员和群众参与工作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开展爱国卫生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推广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病友互助小组、健身小组、社区健康讲堂等有效形式。将爱国卫生工作内涵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基本建立社会健康管理工作模式。

13.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大力组织实施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控烟等健康中国专项行动,倡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结合各类健康主题日,开展经常性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创新健康教育的方式和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加强健康教育的内容建设,建立健全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坚决打击虚假医药广告、不实误导宣传行为。建立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开发推广健康适宜技术和支持工具,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和干预,争创全国健康促进区。改善居民运动健身条件,推广中医养生等科学健身方法,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建设无烟环境,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深化无烟单位创建。发挥领导干部带头表率作用,以青少年为重点,努力减少新增吸烟人群。  

二、打造全市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核心区

(一)巩固提升医学创新高地

14.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统筹在区市级、区级,部队、地方优质医疗资源,依托重医附属医院、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等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支持重医儿童医院以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为基础,争创儿童专科类别国家医学中心;支持重医附一院联合重医附二院,争创神经、检验专科类别国家医学中心;支持重医附一院、重医附二院、市急救医疗中心等8家市级医院分别创建综合类及神经、呼吸、创伤等11个专科区域医疗中心;支持陆军特色医学中心争创烧伤、病理、创伤等专科类别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支持重医儿童医院做强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支持重医附二院联合国家疾控中心创建新发突发传染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5.大力建设名院依托有专长优势的医院,打造人类辅助生殖、中医骨伤筋伤等区域性专科医疗服务特色医院。支持大型医院向国际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增强影响力、美誉度,发挥在疑难危重症诊治、医学人才培养、临床技术研究与转化、医院管理示范等方面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医疗水平代表重庆在西部领先。把市级(部队)医院在区建设项目纳入全区重点项目支持,完成重医附一院培训中心大楼和第二医疗综合大楼、重医附二院魁星楼改建门诊部、重医附属口腔医院上清寺院区改造装修、市妇幼保健院七星岗院区辅助生殖中心等工程建设。建立区级对口联系服务长效机制,主动提供支持帮助服务,为医院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6.大力培育名医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统筹区域人才资源,支持辖区医院开展名医计划,助推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顶尖医学专家,形成一批优秀的医学创新人才团队。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争取院士引进等更多人才项目落户渝中。支持建立相互衔接、覆盖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培育体系,实行人才项目+学科发展、医疗技术+科研平台紧密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建立适应高端卫生人才成长特点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举办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及人才论坛。提供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人才综合服务,构建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17.大力发展名术着力发展尖端医疗技术,以在国内具有优势的专科技术为龙头,瞄准国际医学前沿领域,参与国际标准、规范、指南制定,冲击国际医学先进水平。以在国内具有特色的专科技术为基础,掌握核心和关键临床诊疗技术,提高研究创新能力和行业内影响力,打造国内一流专科高地。选择重点亚专科和新兴、交叉专科领域,推进技术向精、深发展,培育新的专科增长点,引进发展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液体活检等新技术,提高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诊疗技术水平。助推重庆医科大学双一流建设,成为医学创新技术与人才策源地。以环重医创新生态圈为平台,推动政产学研医深度融合,加强医院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药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合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二)精心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18.确保医疗质量安全。健全科学的医疗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做实区级医疗质控中心,加强常态化专业监测指导,推行品管圈、质量环等管理工具,规范落实首诊负责、三级查房等18项医疗核心制度,强化三基三严全员培训,加快推进电子病历分级评价,对医疗执业活动实现动态、全过程管理。全面实施临床路径,加强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管理,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规范限制类医疗技术备案管理。加强临床药事管理,以抗菌药物为重点推进合理用药,强化处方监管,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持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充分发挥护理在提升医疗质量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医院感染防控,规范医疗废物、废水处置,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优化医院运行机制,强化医院内涵建设,提升医院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

19.加强临床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支持薄弱领域重点专科诊疗能力提升,促进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加强麻醉医疗服务,深入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鼓励医院开设麻醉门诊、疼痛门诊,加强儿童、老年人、肿瘤患者的镇痛服务。着力推广多学科诊疗服务。不断丰富日间医疗服务内涵。继续优化急诊急救服务。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加强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培训,提升老年护理服务能力,加快发展社区和居家护理服务,积极开设家庭病床,扩大老年护理服务供给。加强药学服务,加大药师配备力度,重点提高长期用药的药学服务能力。注重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建设社区医院,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治、康复服务能力提升急诊抢救、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

20.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品质。优化诊区设施布局,营造温馨就诊环境。大力推进区域就诊一卡通,统筹辖区内各医疗机构的挂号软件、网站,建立统一平台。推进预约诊疗服务,有效分流就诊患者。合理调配诊疗资源,推行日间手术,加强急诊力量,畅通急诊绿色通道。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供费用结算、检查结果推送、健康信息咨询等在线服务,完善入院、出院、转院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常态化,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服务模式,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医疗机构人文服务能力,加强文明用语、隐私保护、医务社工和志愿者服务等人文关怀。保持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推进平安医院建设,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警务室全覆盖。健全院内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有机结合的三调解一保险制度体系,妥善化解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发挥中医药服务特色优势

21.提升中医药服务网络能级。完成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化龙桥新院建设,创建成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骨伤专科医院。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全部设置中医药科室,鼓励有条件的专科医院设置中医药科室。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及信息平台。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鼓励连锁经营。强化中医医院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加快建立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形成以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为龙头、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网络。

22.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加强骨伤、针灸、推拿、妇科等中医优势专科专病建设,彰显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升级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丰富中医治未病内容,推行家庭医生中医药签约服务,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建立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救治工作协调机制,更好发挥中医药在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和伤残等,加强中医康复科室建设,推广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促进中西医结合,建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会诊制度,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建立更加完善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持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加强高危人群中医药健康干预,注重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提升基层西医和中医两种手段综合服务能力。

23.加大中医药传承创新力度。加强对中医药典籍的学习研究利用,全面系统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总结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使渝州正骨等原创学术体系得以弘扬。加快推进活态传承,完善中医药学术传承制度,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发展师承教育,实现医疗机构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以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引导,挖掘活化民间中医名方名术。着力推进中医药创新,以服务链、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支持医疗机构与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模式。加强科研教学能力建设,依托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进一步完善重庆中医骨伤研究所功能设置,提升研究能力,成为中医药院校实习教学基地。支持开展科研项目,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疑难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力争取得一批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成果。落实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加强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三、打造生命周期全程综合健康服务示范区

(一)深耕精耕社区卫生服务

24.构筑社区居民健康综合服务大平台。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载体,大力推动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妇幼保健、中医中药、社区养老、医疗救助、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残疾康复、科技科普等与居民健康相关社会资源进一步向社区下沉聚合,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入资源,各类资源在平台上统筹运行。大力推动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各相关组织机构纵向上下联动、横向左右联系的协同机制,畅通与医院之间全科专科对接、双向转诊、技术支撑渠道,打通与街道、社区、养老机构、志愿者组织等协作关系,坚持平台向社会组织、市场资源开放。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网底作用,拓展社区卫生服务领域,持续推进有效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大力推动升级社区卫生机构设施,改造老旧业务用房,优化机构功能布局,更新、增配一批急诊急救、数字化智能化医疗设备等装备,”“并举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人员配备,健全涵盖业务、质控、绩效、成本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现代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急诊急救能力。发挥平台功能,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政府履行基本医疗卫生职责的公共平台、综合医院和社区医务人员开展执业活动的工作平台、社会资源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整合平台、社区居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的服务平台、发展医养结合及其他健康产业的支持平台。

25.全面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新模式。覆盖广、签约实、服务好为原则,务实稳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工作,2025年实现对有意愿签约的人群愿签尽签,做深做实签约一人、履约一人、服务一人。强化家庭医生在社区家庭健康服务中的责任主体地位,赋予组建与管理团队、调配与使用资源等权力,探索由居民在社区内自主选择家庭医生的竞争机制,激发调动积极性。将基本医疗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机整合融合,丰富个性化签约服务包,实现家庭医生根据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以及疾病恢复期人群分层分类需求,实行综合性、防治融合、全程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化建设,优化家庭医生与团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的职能分工与衔接机制,形成以家庭医生为核心、团队为载体、平台为支撑,为签约居民提供综合的、连续的、全程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26.加快提升服务水平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围绕发展、服务、提质、获得感四个主题,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持续改进提升服务质量和能力,充分发挥区级质控中心作用,助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级评审,5年内7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坚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建立与市级医院多种协作形式的城区医疗联合体,实现远程影像、心电、会诊、教学等全覆盖、常态化,提供坚实技术支撑,促进形成社区首诊、按需转诊的分级诊疗格局。以66个基层首诊病种为切入点,提高基础性医疗能力。与医院差别化发展康复、中医、妇科(妇女保健)、儿科(儿童保健)等特色专科,鼓励开设慢性病联合门诊,提高基层慢性病诊疗能力。发展中医药特色服务,推广应用针灸、刮痧、拔罐、敷熨、熏浴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建成一批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速提升社区护理能力,建设一批社区护理站,以老年护理为重点,提供导管护理、压疮护理、疼痛护理、失禁护理等专业居家护理服务。充分运用信息化,发展线上+线下服务方式。以优先转诊、优先预约检查、优先安排住院等倾斜政策引导居民优先利用家庭医生服务,探索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医保费用管理,使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

(二)做实做优妇幼健康服务

27.优化服务资源配置。健全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为支撑、以民营医院为补充,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妇女儿童提供防治结合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推动区妇幼保健院一中心五专科建设,创建达到二级妇幼保健院标准。持续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等级门诊创建活动。加强市社区三级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上下协同联动、系统整合,建成妇幼健康联盟,打造涵盖婚前、孕前、孕产、产后和儿童等5个时期的一条龙生育服务链。实施三孩生育政策,积极推动有关经济社会政策与生育政策有机配套衔接,营造鼓励按政策生育的支持性环境,做好生育登记服务,所有应配置母婴设施的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建成标准化的母婴设施,以政策支持、示范带动发展多元化、多样化的3岁以下婴幼儿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加强出生人口监测,依据人口动态合理配置服务资源。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关爱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

28.保障妇幼安全健康。推进母子健康手册信息化建设,整合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儿童保健、儿童预防接种和计划生育服务内容,为妇女儿童提供系统、规范的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全面落实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和约谈通报等母婴安全5项制度,规范高危儿童保健服务,有效控制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实施婚前医学检查、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全方位、整链式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建立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服务制度,推动基因检测技术的科学应用,做好唐氏综合征、耳聋、地中海贫血、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控工作,减少出生缺陷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整合衔接生育妇幼保健过程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相关政策措施,提高惠民项目实效。提供规范的青春期、育龄期、孕产期、更年期和老年期妇女生殖保健服务,建立妇女两癌等常见病定期筛查制度,加大妇女常见病防治力度。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严格控制剖宫产率,积极倡导母乳喂养,严格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29.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全面加强托幼机构、中小学卫生保健业务指导、技术支持和监督管理,开展生长发育监测、膳食营养分析、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评价、疾病筛查等,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成长环境。积极推进儿童早期发展,支持建设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促进儿童体格、心理、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实施营养综合干预,预防和减少肥胖发生。普及健康教育和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支持儿科健康服务科技创新,加强威胁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传染病和常见病防治,推动0~6岁儿童残疾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相衔接,实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综合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高、高校学生艾滋病疫情等问题。

(三)提速提质发展健康养老服务

30.扩大健康养老服务资源供给。围绕大力促进健康老龄化,衔接区域卫生规划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统筹整合医疗卫生资源与养老服务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健康养老服务资源供给。鼓励以新建、转型等方式,积极发展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支持具备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举办养老服务机构。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中医院开设康复科,增加老年病床位数量。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作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适老化改造,普遍设置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病床和养老床位。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护理站建设,推动社区养老机构与护理站或其他医疗设施同址或邻近设置。支持养老机构改扩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举办设置诊所、医务室等医疗机构。促进所有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健康养老服务领域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支持社会办大型医养结合机构向集团化、连锁化发展。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多元化、多层次供给格局。

31.完善综合连续的健康养老服务链条。以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一体化的综合连续健康养老服务。加强健康教育,普及营养膳食、运动健身、心理健康、伤害预防、合理用药等健康知识,倡导组织老年人开展中医养生运动,促进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加强预防保健,做实老年人健康管理,推行为老年人免费或低价接种肺炎和流感疫苗,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早期筛查,老年人跌倒等意外伤害干预,老年人心理关怀服务等项目,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与老年综合征、老年慢性疾病与并发症、老年失能失智预防体系。加强疾病诊治,将老年人群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做到愿签尽签,开展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9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含中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建设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加强康复和护理服务,推进康复、护理重心从医院向社区延伸,为老年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就近、可负担的康复医疗服务,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开展中医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加强长期照护服务,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相衔接的多层次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优先做好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失智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探索建立能够满足老年人全周期、梯度式长期照护需求和实现居家、就近享受服务的长期照护模式。加强安宁疗护服务,建立安宁疗护多学科团队服务模式,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切实有效的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症状管理、舒适照护,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

32.强化对健康养老服务的支持保障。在机构建设、科研立项、财政投入、税费减免、资源配置,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对老年健康服务予以倾斜。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政府对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区域总量不作规划限制。支持开展上门服务,明确上门医疗护理服务的内容、标准、规范、收费,适当提高上门服务人员的待遇水平,投保责任险、医疗意外险、人身意外险等,防范应对执业风险和人身安全风险。加强老年医学、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社工、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服务。强化信息支撑,推动老年健康服务信息跨部门跨区域互通共享、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四、打造大健康产业特色发展集聚区

(一)布局产业空间

依托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强化核心引领、板块联动、极带互动、多点支撑,整体构筑“一圈一廊多点”的全域大健康产业发展格局。

33.“一圈引领。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依托,以大坪、石油路区域为载体,高质量建设环重医创新生态圈,成为全区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区。

34.“一廊延伸。结合三甲医院在区分布,沿袁家岗肖家湾两路口文化宫临江门道门口,打造医疗创新转化走廊。

35.“多点开花。围绕重医附属口腔医院、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等专科医院,补链延链发展口腔、母婴等关联产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较强承载能力和集聚功能的健康产业聚集点。

(二)丰富产业形态

综合考虑产业发展趋势、现实基础,着重围绕医、药、养、健、管,确定优先重点产业发展领域,力争到2025年,全区大健康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

36.服务为主体。 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提质升级,突出发展美容、口腔等消费型医疗,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建设,拓宽社会办医渠道,推动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加速发展,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国际化。到2025年,引入肿瘤、心脑血管等领域头部医院约10家,培育或共建医学检验、影像等第三方医疗机构10家,建成新型智慧医院”13家、互联网医院12家,引入成立1家及以上以外资合资或港澳独资形式设立的医疗机构或由国际化医院管理团队参与运营管理的医院。

37.流通为重点。加快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中小企业为补充的药品流通网络,推动医药零售行业智能化升级,打造药品新零售服务生态,构建西部地区药品流通桥头堡,到2025年,全区药品销售总额达到600亿元。依托重庆中药材专业市场,推动建设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中药材电子交易平台,中药材大数据平台等三大平台,构建互联网环境下中药材现代市场流通体系。打造南纪门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建成国医国药体验、中医药文化传播、养生保健调理、产品销售展示、中医药线上一条街和中医药孵化器等六大功能区,培育成为渝中文化旅游新名片。

38.融合为抓手。促进医养深度融合,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化,形成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健康体检、医疗美容以及中医药体验等医疗健康服务与旅游资源融合,建设一批健康旅游特色街区、主题酒店、示范基地, 促进健康旅游业融合发展。 加强特色健康食品的研发和销售,形成“新产品+新包装+新营的产业布局。

39.康体为纽带。发展运动健身康体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城市全民健身综合体,支持消费引领性健身休闲项目发展,大力发展赛事经济。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驱动,体育用品为支撑,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业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40.创新为探索。培育健康体检、婴幼儿照护等健康管理全产业链条,构建覆盖体检、评估、干预、促进环节的健康管理闭环,发展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多元施策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加快大健康金融平台建设,构建大健康金融新生态。到2025年,新设立各类大健康产业投资基金2-3支,新建成大健康金融平台1-2个,新增内/外资专业健康险机构3-5家。

(三)搭建产业平台

围绕产业发展所需的共性关键服务,搭建科技、金融、数据、交易、合作等5大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撑。

41.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以环重医创新生态圈为基础,支持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转化医学中心、药品医疗器械区域检验检测等新型创新平台,推动实现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新型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

42.搭建投融资平台。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开透明、开放包容,依法合规、防范风险的原则,设立用好产业引导基金,完善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风投基金的资本梯队。深化银政企合作,促进健康产业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资本推动健康产业价值链拓展。

43.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分级授权、分类应用、权责一致的管理制度,消除数据壁垒,开放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场景,推动数字化健康产品的研发设计、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数据处理、数字内容服务,打造健康信息产业集群。

44.搭建展示交易平台。支持健康企业参加世界养生大会、中国健康产业博览会、智博会、渝洽会等国内外各类健康产业展会,策划举办健康之声大型宣传活动,创办健康产业高峰论坛等形式,形成大健康产品展示贸易平台,展示推介全区健康产业政策和发展成果,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渝中。

45.搭建开放合作平台,积极借助自由贸易区、中新合作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契机,建立健康产业对外合作平台,开展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产业合作,引进学习先进的健康产业技术、产品和管理经验。

(四)培育健康企业

坚持“盘活存量、引入增量、做大总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壮大市场主体,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使健康企业在市场上大展身手。

46.成长一批龙头企业。招大引强与做大做强相结合,引进国内外知名健康服务企业,支持本土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各类资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培育上水平、规模化的健康服务集团,发展全国性或区域性总部企业,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品牌服务机构。

47.扶持一批中小微企业。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和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一批大健康产业领域的中小创新型企业集群。筛选效益好、技术强、潜力大的企业,采取针对性、阶梯式扶持政策,推动企业不断成长由个转企”“企转规”“规升总

48.鼓励发展一批新型业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独立设置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消毒供应等专业机构,支持名医组建医生集团,支持发展医疗商场、共享医院、线上线下整合连锁等新服务新模式。注重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初创成果投资力度,积极培育小巨人”“独角兽隐形冠军企业。

五、打造卫生健康行业治理现代化先行区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

49.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强化科学理论武装,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注重统战、老干、群团工作,画好最大同心圆、凝聚强大正能量。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正风肃纪反腐,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加大对建设工程、药品采购、惠民资金、行政审批和执法、选人用人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岗位的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50.切实加强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健全医院党委与行政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把党的领导纳入医院章程、融入医院治理各环节。夯实提升医院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党支部要做实对党员的直接教育、管理、监督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工作。坚持应建尽建,确保党组织覆盖公立医院各内设机构。抓好党支部书记选拔培养激励,注重发展医疗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医务人员入党,建立健全党务工作机构,配齐配强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突出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医风建设。加强全行业党建指导,推动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二)提高法治化建设水平

51.深入持久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行业法治意识。加大学法普法力度,把法律法规学习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必要内容,纳入公务员、医务人员在岗培训、年度考核,推动全体干部职工系统、完整地学习掌握卫生健康法律知识。认真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深化法律六进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52.善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执业。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依法全面正确履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三重一大、规范性文件、内部管理制度、合同等合法性审查制度,推行法律顾问制度,逐步建立医疗卫生单位法治工作部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承接实施好市级下放审批事项,所有卫生健康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一窗通办”“一网通办,创新卫生健康行政管理方式。强化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做好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应诉工作,自觉接受党内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一律向社会公开,坚持行政检查、执法公示制度。医疗卫生机构主动公开医疗卫生服务有关信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透明度。

(三)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53.推进体系整合协同机制改革,增强整体效能。积极整合利用区域、区属医疗卫生资源,充分运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大医院更多资源向基层下沉,畅通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通道,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完善基层首诊、全专对接、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机制,加快形成分级诊疗格局。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按照上级部署成立疾病预防控制局,强化疾控机构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核心职能。健全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深度协同合作机制,推动医防融合、医养结合,促进预防、医疗、康复、健康养老、健康促进等一体化发展,构建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54.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三个转变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的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原则,强化政府办医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创新医院治理方式,2025年基本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公立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构建起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优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推动公立医院建立基于全面预算的全业务、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形成符合医疗发展规律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体系,强化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医院管理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使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

55.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加强系统集成。按照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完善高效有力的医改领导体制和组织推进机制,坚定控总量、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强监管改革路径,持续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系统集成改革,形成改革合力。发挥医保在推进医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全面实行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建立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医疗服务比价关系。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逐步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按病种分值付费(DIP)等,探索建立适应医疗服务模式发展创新的医保基金支付方式和结算管理机制。继续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比例,提供优质药学服务。

56.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开放促改革。主动参与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合作,积极开展公共卫生协同、医疗服务协同、中医药协同、健康产业协同、支撑保障协同。支持重医儿童医院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联合建好国家儿童区域(西南)医疗中心,支持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与四川省骨科医院建立专科联盟,支持环重医创新生态圈与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开展健康产业合作,以两地大型医院、企业合作为龙头,推动多方面合作发展、改革创新。

(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57.多渠道引进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对区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加大编制使用计划,每年从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中考核招聘一批、从社会公开考试招聘一批、从医疗卫生行业高级人才中专项引进一批。注重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中医药专业等紧缺实用人才、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储备。进一步改进引才方式,对高端人才灵活采用非全时兼任实职、开设工作站等柔性引才机制。支持健康服务企业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吸纳营养师、育婴师等健康产业服务人才。

58.全方位培养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积极推荐医务人员进入国家、重庆市、渝中区等人才库,选拔培养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名中医。建立临床进修学习和在岗大轮训相结合的制度,对包括民营医院在内的行业人员每3年轮训一遍。与高校合作联办医疗卫生经营管理人才高级培训班,提升综合素质和科学化管理能力。支持医疗卫生机构成为医学院校实习教学基地,拓展医学科研项目,通过教学与科研带动、孵化人才成长。

59.大力度用活人才,健全激励机制。按照两个允许要求,加快建立符合卫生健康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探索编制备案制管理,推动同工同酬,用好编制外人力资源。分类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畅通职称晋升通道。建立荣誉表彰制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对大型医院高管人员比照重点企业高管人员享受同等优惠待遇,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出入境、居留签证、未成年子女入托入学、随迁落户、医疗保健等各类便捷服务。

(五)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60.深入促进卫生健康信息互联共享。遵循全国统一的临床医学术语、数据交互接口等标准和技术规范,充分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功能,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平台集聚、业务事项在平台办理、政府决策依托平台支撑。持续加强全员人口数据库、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基础资源信息数据库建设维护,推动数据上云、开放共享。统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人口计生、综合管理等各项基础业务应用系统协同共享。完善各医疗卫生机构HISCISRISLIS等信息化建设,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四级及以上,二级以上医院基本建成智慧医院。强化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确保信息系统运行稳定和数据安全。

61.全面发展互联网+健康服务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在普遍提供分时段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检验检查结果查询、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的基础上,推进开展移动护理、生命体征在线监测、智能医学影像识别、家庭监测等服务。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创新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探索运用人群流动、气候变化等大数据技术分析手段,预测疾病流行趋势,加强对传染病等疾病的智能监测。优化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丰富健康渝中APP功能,为签约居民在线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延伸处方等服务。利用移动终端、穿戴式智能设备,提供智慧化、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开展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医疗保障结算服务。加强互联网+”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医学教育培训体系。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服务,推广使用医疗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和医用机器人、生物三维打印等智能化技术设备。

(六)强化综合监管执法

62.健全综合监管制度。强化政府主导责任,整合集中医疗卫生行业监管职能和责任,建设规范化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建立有关部门综合监管协调机制。落实医疗卫生机构自我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治理机制。发挥行业组织自律作用,积极培育医疗卫生行业组织。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建立举报违法行为奖励力度。形成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建立专业高效、统一规范、文明公正的卫生健康执法监督队伍,从注重事前审批转向注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从单项监管转向综合协同监管,从主要运用行政手段转向统筹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信息等多种手段。

63.加强全行业全过程监管。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强化对医疗质量和安全、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执业行为、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秩序方面的监管,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安全核心制度,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专业、重要岗位、关键环节、高风险人员的监管,针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深化平安医院建设。加强公共卫生监督,依法加强对环境保护、职业卫生、精神卫生、放射卫生、传染病防治、实验室生物安全、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的监管,按照风险管理原则,全面落实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进行分类监督综合评价。统筹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医药服务、健康产业的监管,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有效监管。

64.积极创新监管执法机制。健全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以及行政裁量权基准等制度。落实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探索容错纠错和免责机制。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程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完善医疗卫生行业信用机制,实行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和重点监管清单制度,依法予以联合惩戒。运用在线监测等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卫监,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监管方式,实现精细化、全程化、动态化监管。

第五部分  重点项目:搭建发展载体和工作抓手

按照“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的要求,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重点加强区疾控中心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改善业务用房和实验室装备条件,完善特种专业技术用车配置,满足流行病学调查、现场采样监测、标本运输、检验检测和应急处置等业务需要,建成可视化、交互式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智慧化监管平台,加强职业病监测及防治;加强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设施建设,改造建设可平战转换的应急隔离医院、病区和适宜场馆场所,开展规范化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和社区卫生机构哨点建设,增加配备救护车辆、急诊急救医疗设备;整体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全覆盖,完成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病区改扩建和信息化升级,基本建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充分整合资源,建立密布各社区的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强化人员队伍建设,打造过硬急救技能,参与开展突发事件现场急救等应急处置。

二、医疗服务提质工程

巩固提升医疗服务高地,承载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支持市级医院建设发展,完成重医附一院培训中心大楼和第二医疗综合大楼、一分院扩建,重医附二院魁星楼改建门诊部、重医儿童医院科技楼、重医附属口腔医院上清寺院区改造装修、市妇幼保健院七星岗院区辅助生殖中心、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科研大楼等工程建设,使区域医疗综合服务实力面向全市、辐射西部。加快区级医院建设发展,依托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重建区人民医院,加强发展内科、重症救治等领域,提高综合医疗服务能力。重庆牙科医院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开展医联体建设,在重庆设置联合口腔门诊部,首次引进部级优势医疗资源服务重庆口腔疾病患者。拓展放射、麻醉等专业能力,在解放碑增设一个数字化舒适无痛口腔诊疗中心。做实区级医疗质控中心,加强医疗质量安全专业化管理。改建医院厕所、食堂、医疗废物废水收集处理设施、院容环境,打造美丽医院

三、社区卫生筑基工程

坚持以基层为重点,夯实社区卫生服务基石。对老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新一轮改造,增配一批数字化智能化医疗设备,提升应急、护理、康复、健康管理等能力,与分级诊疗格局相适应,与城市发展同步有机更新。对标国家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标准,70%以上的中心达到基本标准,创建一批社区医院。完成40个社区卫生护理站建设,重点提供社区护理、居家护理、日间照料以及基本医疗护理等服务。持续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筑牢居民健康保障第一道防线。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拓展签约服务内涵,提升签约服务履约能力。

四、中医特色打造工程

做大做强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建成投用化龙桥新院,改造升级较场口、储奇门院区,设立重庆中医骨科研究所,成为更多医学院校实习教学基地,建设一批中医重点专科,成功创建为国家三级中医骨伤专科医院,打造西部一流特色中医骨科医院。稳固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品中医馆,设置一批基层名中医工作室。

五、妇女儿童安康工程

以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为标准,填平补齐短板和薄弱,建设发展区妇幼保健院。依托市级医院,建设高水平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儿童保健门诊全面规范化。加快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新建居住区与住宅同步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及配套安全设施,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完善已建成居住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发展一批社会化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六、健康养老服务工程

鼓励新办或转型发展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不断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三级中医医院开设康复科。加力发展社区居家健康养老,逐年开展小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适老化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护理、康复、安宁疗护病床,有条件中心开设医养结合病房。改造小泉社会福利院,建成渝中区失智、失能老年人康复护理中心。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一批医养结合机构。

七、智慧健康发展工程

建强区域健康信息化互联互通平台、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完善卫生健康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建设,建好医疗决策分析平台、健康渝中APP、“智慧卫监”等项目。全面建设“智慧医院”,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发展互联网医院。开放应用场景,推进5G 、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广泛应用,产生一批智慧健康服务产品。

八、卫生英才成长工程

坚持人才兴卫战略,实施“领航人才”计划,加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建设,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新增入选市级以上人才5名左右。实施“枢纽人才”计划,在公共卫生、医疗、中医、管理各专业领域,培养一批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实施“守门人才”计划,考核招聘基层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家庭医生等社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对医务人员轮训全覆盖,建设一支高端引领、中端支撑、基层稳固的卫生健康人才队伍。

九、行业治理保障工程

强化卫生健康综合监管执法,建设规范化卫生健康监督执法机构,配置快速检测、实时监控、智能分析等设备,增强监督执法能力。加强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构建设,完善“三调解一保险”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深化“平安医院”建设,完善各医疗卫生机构视频监控、防侵入报警系统等物防、人防、技防设施,整治安全隐患。

附件:渝中区卫生健康事业“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及项目清单

第六部分  组织实施:保障发展规划落地见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

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任务纳入全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政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康渝中行动推进委员会加强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加强责任落实、通力协作。健全规划的推进机制,增强规划的引领力、约束力和执行力。

二、健全筹资机制

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健康事业投入机制,发挥财政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积极争取上级投入,保障区级财政投入,提高财政投入力度和绩效。扩大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卫生健康领域的投资运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筹资机制。

三、加大宣传引导

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全媒体广泛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关注度,得到群众支持理解。主动做好信息发布,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做好监测评估

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督导,动态跟踪重要政策、重点任务、重大工程的实施效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定期开展主要指标监测评估,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附件

渝中区卫生健康事业“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及项目清单

序号

项目类别

分  项

内   容

计划年限

公共卫生织网工程

疾病预防控制及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升级改造

加强区疾控中心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改善实验室装备条件;加强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化建设和应急设备升级改造,配置救护车辆。

2021-2022年

精神卫生中心改扩建及能力提升

改扩建区精神卫生中心业务用房,升级软硬件设施设备,新增床位360张。持续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管理治疗工作质量,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80%,精神分裂症治疗率80%,防范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出现。

2021-2022年

区级应急隔离救治中心建设

以菜园坝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住院部建设为依托,打造可平战转换应急隔离救治中心,满足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隔离救治需求

2021-2022年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继续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途径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完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使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失眠率、焦虑障碍、抑郁症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

2021-2025年

公共卫生机构等级评审

强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范管理,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拟完成创建三级甲等疾控中心。

2021-2025年

艾滋病线上平台建设

艾滋病患者全人群感染率接近0.2%,性传播成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疫情逐步由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波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复杂,干预难度大;在“健康渝中”APP里搭建艾滋病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在线预约、咨询等更加便捷的服务,更有利于艾滋病防控。

2021-2025年

医疗服务提质工程

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安全

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落实,完善中医康复、预防医学等区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及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委员引领作用,组织开展医疗质量督导检查、管理培训等各项工作。

2021-2025年

完善医疗纠纷调处化解机制

持续“调解+保险”处置体系,多元化解医患矛盾。将医院内部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医疗责任保险有机结合、相互衔接,发挥“调解+保险”制度优势。

2021-2025年

提升重庆牙科医院服务能力

对重庆牙科医院进行改造装修和设备配置,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开展医联体建设,在重庆设置联合口腔门诊部,引进部级优势医疗资源服务重庆口腔疾病患者。拓展放射、麻醉等专业能力,在解放碑增设一个数字化舒适无痛口腔诊疗中心。

2021-2022年

社区卫生筑基工程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装修改造

对大溪沟、解放碑、南纪门、朝天门、菜园坝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00㎡业务用房进行装修改造,进一步改善就医环境,完善业务功能,提升居民就医体验。将大坪、上清寺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建升级成为社区医院。

2021-2025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配置

根据填平补齐、着眼长远和便民利民原则,结合专科建设和现有诊疗科目,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齐与社区卫生发展相适应、与科室设置相匹配的相关设施设配,配备包括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R等常用设备。

2021-2025年

“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

持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级评审,完善中心功能任务和资源配置,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力争5年内有2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

2021-2025年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

持续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逐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

2021-2025年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持续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照《重庆市精品家庭医生团队建设参考标准》,制定差异化、菜单式服务包,加快推进个性化有偿签约服务,为居民提供预约式、互动式、跟踪式、关怀式、监测式服务。到2025年底,全区建成55个家庭医生团队。

2021-2025年

中医特色打造工程

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提档升级

开展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三级甲等中医骨伤医院创建工作,完成化龙桥院区一期工程,启动化龙桥院区二期建设、较场口院区和储奇门院区改造,建设一批中医重点专科,打造西部一流特色中医骨科医院。

2021-2025年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

评选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个,区级名中医6个以上;开展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每年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渝中活动,举办义诊、讲座等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成果,2022年顺利通过复审。

2021-2025年

妇女儿童安康工程

发展婴幼儿照护

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设立婴幼儿照护指导站,建成一批示范托育机构,以政策支持、示范带动发展多元化、多样化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2021-2025年

推进生育全程服务

加强婚前、孕前、孕产期、新生儿期和儿童期保健工作,实施妇女两癌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民生项目,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妇幼健康和母婴安全。

2021-2025年

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

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儿童保健门诊全面规范化,拟选址迁建区妇保院,完成创建二级妇幼保健院。

2021-2025年

健康养老服务工程

提升综合医院养老能力

推进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三级以上中医院开设康复科

2021-2025年

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建设

在七星岗、南纪门2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养老服务中心,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中心开设医养结合病房,不断推进社区护理站建设

2021-2025年

智慧健康发展工程

区域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库建设

建立覆盖和整合全区公共卫生、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诊疗信息、人口数据等卫生建设数据资源的信息平台系统,实现与各级部门、医疗卫生机构数据交互,形成卫生健康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基础支撑,强化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安全。

2021-2025年

预防接种数字化门诊建设

全区12家常规预防接种门诊建成数字化门诊,方便群众接种疫苗,加强疫苗接种管理,提高疫苗接种率,充分发挥疫苗对于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

2021-2022年

疾病监测体系建设

加强疾控中心信息化建设,建立疾控信息平台,搭建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地方病、糖尿病疾病大数据平台,建成覆盖全区的病例登记随访系统,开展相关数据分析、研究,为疾病的精准防治提供决策支持。对实验室进行改造升级,为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提供实验室检测支持。建立优化有序的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

2021-2025年

妇幼健康信息系统建设

推进儿童健康管理系统与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儿童健康管理系统与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系统、孕产妇健康管理系统与助产机构孕产期保健系统、区级妇幼健康信息系统与市级妇幼健康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信息交换效率。

2021-2023年

智慧卫监建设

建成集在线监测、信息共享、大数据分析为一体的卫生监督在线监测与信息共享平台,对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暂存、处置收运各环节开展实时监控。对放射诊疗场所辐射防护效果的变化情况开展实时在线获取医疗机构医疗辐射防护效果的变化情况。

2021-2023年

医疗决策分析监管平台建设

建立渝中区医疗决策分析监管平台,主要整合区域内基层医疗、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精神卫生、分级诊疗、区域影像、区域检验、辅助诊断、医改监测等业务信息系统,涵盖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专业医疗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实现各单位各业务系统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形成集汇总、整理、归类、展示、使用、交互为一体的区域卫生健康综合信息。

2021-2025年

智慧医院建设

持续推进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智慧医院”示范建设,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进一步提高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水平。推进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实现二级医院电子病历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三级医院达到分级评价4级以上。

2021-2025年

卫生英才成长工程

实施“领航人才”、“枢纽人才”、“守门人才”计划

1.实施“渝中名医”项目:培育遴选10名学科带头人、30名学术带头人、100名青年骨干;(按每年遴选2名学科带头人、6名学术带头人、20名青年骨干稳步推进。)2.实施名医培养项目:新增入选市级以上人才5名左右;评选6个区级名中医,新建20个名中医(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工作;培养100名左右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培养家庭医生等社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对基层医务人员轮训全覆盖,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医疗技术水平,建设一支高端引领、中端支撑、基层稳固的卫生健康人才队伍。

3.实施优秀医疗人才引进项目:公开招聘公共卫生、医疗、中医、管理各专业领域基层急需紧缺人才100名左右。

2021-2025年

行业治理保障工程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全面贯彻实施行政权力下放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办理时限,推进全程网办,提升获得感。

2021-2025年

健全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

依法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和执法,规范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建立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医疗卫生综合监督管理体系。

2021-2025年

其他卫生健康工作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加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传播,调动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积极性,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五进”活动,逐年提升辖区居民健康素养,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率26%以上。

2021-2025年

无烟环境创建行动

加大无烟环境创建力度,推进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倡导个人戒烟,营造无烟家庭。开展无烟党政机关创建,到2022年全区党政机关建设成为无烟机关。

2021-2022年

深化职业病防治

完善技术支撑,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加强以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及其他职业健康技术机构为技术支撑的防治体系建设,发挥各技术机构在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面的作用。建设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职业健康检查和诊断救治机构。加强职业健康监督执法力量,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配置,加大监管力度。

2021-2025年

关爱扶助计划生育特殊家庭

以“暖心行动”为抓手,以落实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便利医疗服务“三个全覆盖”为重点,提高扶助关怀工作质量,实现100%落实双岗联系人,100%享受优先便利医疗服务,家庭医生应签尽签,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提供日常关怀和心理支持服务。

2021-2025年

文件下载: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渝中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docx

部门解读:

《重庆市渝中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字解读

一图读懂:

媒体视角:

《重庆市渝中区大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新闻稿
《重庆市渝中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