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竹代表、沈学华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打造生命科学科技创新企业高端孵化城,促进资本与科技、资本与人才、资本与创新企业的融合,推动渝中经济快速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大学创新资源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提升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优化大学周边创新生态环境,助力重庆“双创”新名片打造的指示精神,2018年由市科技局牵头,区县政府联动高校,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工作正式启动。
“环重医创新生态圈”作为全市首批启动的六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之一,由重庆市科技局、渝中区政府、重庆医科大学三方联合打造。建设至今,生态圈配套总规模5亿元的医学创新引导基金和总规模1亿元的环重医双创种子基金,孵化培育全自动干眼诊疗一体系统、全植入式人工耳蜗等项目10个,挖掘储备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多功能气管切开用导管等项目41个,汇集创新科技人才150余名,高新技术企业18家,科技型企业39家,健康类规上企业43家。
自启动以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实谋篇布局。坚持高位推动,融合发展,不断创新机制,梳理资源,擘画蓝图,为生态圈建设定调定向定位。一是健全体制机制。探索“领导小组+平台公司”的管理运营模式,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挂帅”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统筹生态圈建设各项工作;组建区大健康公司,负责具体业务推进。二是摸清产业底数。以重庆医科大学为核心,围绕三甲医院、专科医院、特色门诊等对区域内医疗资源进行摸排调研,了解产业底数,探寻短板壁垒。三是制定发展规划。委托德勤公司编制总体发展规划,明确围绕科技创新、高端诊疗、智慧医疗、健康管理四大领域,进一步理清生态圈建设思路及发展路径。
二、深化校地合作,助推科研转化。按照校地共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通过搭平台、促转化、强基建等举措,推动校地合作从资源深度契合走向发展高度融合。一是签订战略协议。与重庆医科大学签订战略协议,围绕区域医疗卫生综合服务、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健康产业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教育科研事业和健康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联动打造平台。联合重庆医科大学共同筹建环重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拟选址鹅岭地块在建大楼,打造集公共实验室、孵化器、金融服务、路演展示、综合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助力成果转化。依托环重医双创种子基金,配合重医大基金管理公司挖掘储备青光眼引流管等成果转化项目41个,召开项目投决会5次,确定拟投资项目14个,拟投资金额共计900万元。四是支持校区建设。投资5000万元全面整治袁家岗校区家属区综合环境,全力支持1、2号科技大楼等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医学院路提档升级,促进医疗、教学、科研等空间资源不断拓展,助推打造医学名城地标。
三、优化生态环境,服务产业发展。聚焦载体盘活、资源整合、资本集聚,推动产业发展要素良性互动,增强生态圈吸引力。一是抓载体建设。围绕重庆医科大学及三甲医院周边实地摸排永源汽车一条街、华医大厦、甲诚等载体54处、53万余平方米,策划包装大健康产业园、生物医药科技园等产业聚集地。二是抓金融生态。设立总规模5亿元的医学创新引导基金和1亿元的环重医双创种子基金,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撬动作用,吸引比邻星等社会资本聚集,整合金融业态,构建全生命周期股权融资支持体系。三是抓专业服务。为助力科技创新、成果转换、技术转移,减轻专家团队、科研人员负担,积极对接北京国医械华光、重庆西南知识产权集团等第三方专业服务单位,达成战略合作,提供专业服务。四是抓政策扶持。由区科技局、区卫健委牵头,分别针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领域起草出台专项政策,目前《渝中区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及实施细则已正式出台,《渝中区促进健康产业发展鼓励扶持办法》正在征求意见过程中。
经过3年多的发展,环重医创新生态圈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以下方面困难及问题。一是产业配套有待完善。通过不断的调研与考察交流发现,生态圈建设需要空间、资金、政策等多方面支持,目前在资金、政策方面已逐步完善,但在空间方面因受载体购置成本过高、产权分散等因素制约,发展空间十分有限。二是平台公司资本薄弱。区大健康公司作为产业发展新公司,正处起步阶段,公司底子薄、现金流低,只能保证简单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承担生态圈建设工作中,无法扩大经营进行项目投融资,导致生态圈建设收效甚微。三是校地合作有待加强。生态圈建设以来对学校及其附属医院的优质资源挖掘整合利用还不够,校地共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走深走实。四是产业集聚有待强化。我区健康产业资源富集,但分散在十一个街道,暂未以某一楼宇或某一地块形成规模之势,招商引资对接项目基数可观,但实际可落地并产生收益的优质项目很少。
结合建议,下一步我们将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持续推进环重医创新生态圈建设,促进渝中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领导小组作用,完善产业配套体系。重点瞄准精准医疗、高端医疗器械、医疗美容服务、健康管理、健康数字化等领域,制定出台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同时,发挥国有平台公司产业助推作用,形成“部门+公司”联动,充分利用全区资源、环境等优势,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项目投融资渠道,深挖市场潜力,推进资本运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拉长产业链条,推进健康产业多元化发展,不断增强产业链韧性,为全区健康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着力深化校地合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紧紧围绕“生命健康”作为三大科创高地之一的战略主攻方向,借全市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攻坚的东风,紧密联系重庆医科大学,建立健全定期沟通联系机制,联合策划举办生物医药领域行业峰会,开展“走进科室”等系列主题活动,激发专家团队创新活力,深挖重医体系和区内相关医院科研资源,建立“项目库”、“专利池”,筛选打造标杆示范项目。鼓励支持重庆医科大学和重庆大学、邮电大学建立医工融合联动机制,推动医工融合发展。协助用好用活双创种子基金,集聚天使、VC、PE等投资机构,补足完善成果转换所需资本链,配合支持项目团队完成投后公司落地、科企入库、商务谈判、市场运作等系列工作,不断提升影响力,吸引产业发展各要素资源,真正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
三是强化精准招商思路,集聚产业发展要素。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新重庆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招商工作安排部署,结合我区实际,围绕生物医药、特色专科等领域开展“靶向招商”,深耕健康产业头部企业资源,利用渝中资源优势,强化大健康产业链中端供给,充分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满天星”行动计划相结合,搭建大健康产业资源、市场和服务平台。同时,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园区建设、产业培育、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一支懂产业、懂经济、会招商、会服务的专业人才队伍。
此复函已经庞静局长审签。您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单上寄给区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委(或者通过《重庆人大》网站:http://www.ccpc.cq.cn/,依程序登录议案建议模块,填写对建议办理工作的评价。),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渝中区科学技术局
2023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