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教函〔2024〕84号
尊敬的曾萍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启蒙教育的建议》(DH265号)收悉。经与区文旅委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是以环境建设为导向,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内容,我委将进一步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及传统氛围的营造,让每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个角落都说话。充分利用校园的围墙、教学楼的外墙,走廊、课室墙壁和课室后面的黑板等作为《立德树人》《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国学经典》等传统文化的宣传阵地。同时,在校园里开设学生阅览室,让学生畅游在书的海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完善班级图书角,积累学生的所见,所思,结合班级的特色,建设班级环境,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结合起来。
二是以“一校一品”为基础,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品质。 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各校园将此项工作与本校德育品牌紧密结合,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做得精细化、系统化、序列化。积极开展“六法育新”(学习中国礼仪、行中国孝道、唱中国歌曲、观中国电影、写中华诗篇、做中国菜肴)等传统文化主题教育。
三是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夯实传统文化教育的阵地。我们提倡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国家课程结合,传统文化教育与校本课程结合,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课程结合。我委积极倡导各校园教师系统梳理各科教材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育要点,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并力求做到两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委属部分学校分别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程,以《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为主要诵读内容的校本课程。同时,各校园重视传统节日和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坪小学、实验中学、人民路小学、精一民族小学等学校积极与区文化委携手,引进外援,开设了“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传统文化课程。各校精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六个富有文化蕴涵的节日作为主题活动课程。
四是以携手共进为平台,拓宽传统文化教育公益途径。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和部署,同时联合区委宣传部、区环保局、区禁毒办、区法制办、区建委等部门开展了各种主题教育,要求“两进”:一要走进校园。各校园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二要走进社区、单位。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和研学旅行等活动,学校组织孩子们走进三峡博物馆、大礼堂、川剧博物院等基地了解传统,感受传统文化。部分学校利用寒暑假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实践,并通过返回回执等方式,了解孩子参与情况。
五是以家校共评为督导,延展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呈现。通过研发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加强家长传统文化教育,如用餐礼仪、问候礼仪等,提升家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指导和应用。目前已完成家庭教育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个性课程建设的系统建设,每类课程中都包含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课程以年段呈现,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更具系列化;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组织作用,协同研讨学生传统文化行为评价指标,针对学生校外行为,通过行为反馈表、网上学生评价系统等方式,开展“线上+线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通过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全面评价,延展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性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委将以公益活动为重要的传统文化教育途径,加大与社区的对接,推广部分学校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与社区工作的经验,加大此项工作的开展。同时,支持和鼓励学校积极参与社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和社会联手,搭建传统文化教育桥梁,通过公益活动,实践传统文化教育。
此答复函已经肖方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区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委(或者通过重庆数字人大网站:https://fggs.cqrd.gov.cn/adminh5/digital,依程序登录“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功能模块,填写对建议办理工作的评价),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渝中区教育委员会
2024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