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教函〔2025〕27号
尊敬的杭勇代表:
您在区十九届人大代表七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加法的建议》提案已收悉。十分感谢您对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关心和建议,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2024年2月,渝中区成功申报“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后简称“实验区”)。为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科学教育与双减教育的工作要求,深入落实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的发展要求,我委紧扣实验改革的核心目标和重点任务,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扎实推进实验区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下发了《渝中区建设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工作方案》、成立了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和区教委实验区办公室、命名了区级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15所、确立了14个试点研究项目(重点项目4个、一般项目11个),经验做法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并在2024年重庆市教育学会学术年会等会议上交流。
为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科学教育加法、持续推进实验区建设、实现我区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本区中小学校科学教育现状及您所提宝贵建议,接下来,我委将从一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硬件+软件”打基础,搭建科学教育新平台
一是科学类实验室升级换代。持续实施中小学科学类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提档升级计划,创新建设跨学科教学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对学校实验室及配套功能室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对科学教学相关仪器设备进行补充更新,力争实现全区中小学校科学教育仪器设备100%达到教育部及重庆市的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二是拓展科学类学科教学方式和空间,扎实推动“虚拟实验室”中小学全覆盖,全面实现全国智慧教育平台、市智慧教育平台与渝中智慧教育平台链接互通,建设3D互动“虚拟实验室”系统,为中小学实验教学提供新的方式。同时,因校制宜建设创新实验室、智慧教室等新型教学空间,创设个性化、智能化的科学教育环境。
二、“课程+活动”夯载体,构建科学教育新体系
一是构建立体式科学课程体系。构建具有渝中特色的“1+N+X”科学课程群,深入推动国家课程方案的转化与落地。其中,“1”是面向全员的普及性、普适性科学类必修课程;“N”是实施科学类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等试点项目,建立精品课程资源库,“X”是指导学校将科学元素有机融`入各类课程,全方位推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探究实践需求。二是打造区域性科学教育课程群。立足将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打造为区域性科学教育基地,统筹整合全区资源,打造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工程教育、科技竞赛相融合的区域性科学教育课程群。
三、“学校+社会”拓外延,探索科学教育新路径
一是精炼科技竞赛活动,营造创新人才孵化园。坚持每年举办“科学教育+艺术”暨“捏塑”“ 纸艺”创意设计大赛、“科学教育+工程”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创意智造赛事、“区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区级科技类赛事,精心选派、悉心指导师生参加教育部、市教委、市科技局、市科协等部门举办的科技类赛事,营造起崇尚科学、探索真理的创新人才孵化园。二是用好社会大课堂。依托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试点,实施“未来科学家协同共育行动”,打破学科、阵地、资源的边界,有效联动“科学小课堂、学校全课堂、家庭微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推动中小学与科普机构、馆所、基地、园区或企业结对共建,依托22家区级科普基地、20家市级科普基地,组织中小学生广泛参与科学实践。各中小学积极探索“学校+科学教育场馆”共建模式,积极开展科普体验站、科普实验课、科创研学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探索建立科学教育专家资源库,聘请院士、教授及专职科技人员来校任职,实现科学副校长、科学教育导师、专兼职科技辅导员全覆盖。
未来,渝中教育将始终围绕“人文渝中 尚品教育”,聚焦核心素养,遵循中小学生认知规律,有效统筹校内校外资源力量,围绕课程体系构建、育人方式变革、师资队伍建设、评价范式改革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切实做好中小学科学教育加法,全面推动渝中区中小学校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再次感谢您对我区教育工作的关心,并诚恳希望您一如既往关注我区教育改革发展。
此复函已经肖方明主任审签。如对以上答复有任何意见,请与我联系,我们定将悉心听取意见并积极改进工作。
重庆市渝中区教育委员会
2025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