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教函〔2024〕68号
尊敬的民盟区委:
您提出的《关于在“双减”背景下提升我区教学质量的建议》提案收悉。首先十分感谢您对我区教育工作的关心并提出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建议,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培养学生学习动力”的建议
渝中区以“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实践探索“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长主体、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新样态,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渝中样板。联动开发社会实践课程100余节,实现家校社育人全覆盖。鼓励家长走进校园,畅通家校之间的沟通渠道,明晰家校育人责任,使协同育人机制落在实处,为“迷茫”中的家长们提供新的行动模式,走出育人模式的转型困境和应对多元化的教育焦虑。指导中小学充分利用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围绕科技与人文、材料与工具、设计与制作、探究与体验、工程与技术等模块,开设实践体验、科学实验、学习探究、STEM等课程,加强科学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拓展科学类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
二、关于“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建议。
一是全域实践教学改革。围绕“优化-改进-诊断”三个方面,区域整体推进“共生课堂”改革。研制“共生课堂”观察工具,探索课堂教学的观测与评价、定性定量的实证研究。二是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区教委出台《重庆市渝中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办法》,指导学校以管理标准为依据,管理和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管理各环节。三是科技赋能智慧教学。整合智能终端和数字教学资源,一体化推进区校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化教育环境,高标准建成区域智慧教育平台。四是持续优化激励机制。扎实开展“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等建设,鼓励开设校级“名优教师工作坊”,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能和教育教学热情,带动中青年教师成长。
三、关于“减轻教师工作压力”的建议。
要求学校认真落实《渝中区“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切实减轻“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负担。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设立教师工作岗位“AB”角制度。制发《渝中区中小学教师发展质量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改革学业评价制度,消解“压力源”,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建立教师述评制度,搭建公平良性的教育教学竞争平台,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及工作内驱力。实施教师身心健康关爱促进工程,逐校完成“教工之家”硬件提档升级,定期组织健康体检、心理健康调适系列活动,优化探访、慰问和帮扶制度,强化人文关怀,助力教师“精神减负”。
四、关于“加强家校合作”的建议。
围绕“实现家长教育能力和素养逐步提升,营造学生全面发展的协同育人环境”目标,出台《重庆市渝中区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渝中区家庭教育五年规划(2021—2025年)》等政策措施和实施规划,搭建各方职责清晰、部门紧密联动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区域协同育人新格局。依据《渝中区中小学家校社共育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工作方案》,分年段,依序列,开发家长全员课程48节;按需求、凸特色,开发个性定制课程400余节;引资源、重融合,联动开发社会实践课程100余节,实现家校社育人全覆盖。研制推行《智慧家长成长手册》,用好家长开放日等途径促进家校共育活动常态化、规范化,鼓励家长走进校园,畅通家校之间的沟通渠道。
五、关于“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议
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语境下,渝中区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改善学生评价生态,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助推学校“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举措与关键路径。自2022年起,渝中区开始承接“教育部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试点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 客观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未来3年,渝中区将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成长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形成数据驱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解决方案。同时,区教委将完善教学质量监测机制,指导学校要健全教学质量监测数据管理和运用制度,借助数据掌握客观真实情况,精准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切实提高运用数据加强教育教学治理的能力。
“双减”要“减”下去,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要“增”上来。下一步,渝中区按照贵委的建议,全力推进强基固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能力素质等方面多管齐下,稳扎稳打,从做好教育“加法”向做好“乘法”转变,推动育人质量整体提升。
此答复已经肖方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或登录区县政协委员履职平台http://qx.cqzx.gov.cn/#/login?path=%2Fdashboard反馈意见,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渝中区教育委员会
2024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