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教函〔2024〕81号
民进区委会:
你们在政协重庆市渝中区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提案,已收悉。十分感谢你们对我区教育工作的关心并提出很好的建议,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关于“教育部门应系统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的建议,区教委十分重视并认真采纳,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配齐心理健康教师。要求各学校在编制总量内,统筹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000人以上的中小学校,原则上按照师生比1∶10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1000人以下的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定,纳入思政、辅导员、德育教师系列或单独评审。二是开展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C级资格认证培训。渝中区是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等级培训认证首批试点区,区教委联合区教师进修学院,组织开展了渝中区首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C级资格认证培训。来自区各中小学的113名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干部、班主任、校医以及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参训,且均以优异的表现通过考核,顺利获得全区首批心理健康教育C级资格证书。区教委将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把心理健康教育等级培训认证情况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和学校年度督导评价考核,探索多种方式扎实推进等级资格认证培训工作,力争五年内实现全区中小学教师C级资格证书持证率100%,B级资格证书持证率20%以上、A级资格证书持证率10%以上,为全市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等级培训认证工作提供更多可借鉴的试点经验。三是强化课程与教学。区教委严格按照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目录选择使用心理健康课程教材,加强校本课程开发,探索构建中小学各学段相互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要求中小学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课程设置计划,每两周至少安排1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争取高校、教科研机构等专业支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常态开展市区级优秀心理辅导室、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特色校本课程等评选,搭建学术论文评比、区域学术研讨、品牌活动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教研平台,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资源库。四是加强心理健康监测。区教委不断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机制,完善包括心理健康服务在内的学生大健康智慧平台。科学选用符合不同学龄段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规范测评实施与结果运用。构建区、学校两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将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纳入全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统筹开展,加强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强化风险预判和条件保障。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心理科研等专业机构,每年至少组织1次区域性中小学心理健康监测。五是优化部门协作。区教委与各相关部门强化协作联动,指导学校与家庭、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建立协同机制,加强政策协同、工作协同、信息协同,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闭环管理链条,坚决防范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个体极端事件。建立健全心理问题学生愈后复学机制。
关于“加强对家长的专业培训”的建议,区教委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强化家校共育。区教委督促各校园完善家校联动机制,引导家长切实履行家庭责任,加强孩子家庭教育,及时了解和反馈孩子的学习、行为和心理状况。加强关心关爱,对出现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积极陪伴或带领孩子到心理辅导室、社会专业心理机构寻求帮助;对诊断患有焦虑抑郁、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的孩子,引导家长、孩子克服“心理病耻感”,及时送医进行心理或药物治疗,积极配合做好教育疏导、干预转介等工作。二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要求各校园组织办好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人理念,积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正确认知和对待心理问题,构建和谐亲子关系。探索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机制、志愿者帮扶计划,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即时通讯软件等方式,及时沟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关于“医教联合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区教委开展了以下工作。为进一步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文件精神,落实渝中区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项目专题会议内容,坚持“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的发展理念,依托心理健康创新发展项目,深入探索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与评估、心理辅导(咨询)室升级改造、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与分级管理服务、探索建立危机干预与转介治疗绿色通道等内容,不断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和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形成具有重庆特色和渝中辨识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区教委与重庆医科大学拟联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合作项目,保障师生心理问题得到及时干预,提高师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有效降低校园心理健康高危事件发生。同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有关社会力量作用,建立并实体运行渝中区学生健康成长指导中心,组建心理援助志愿者服务团队,设立心理援助志愿服务热线,面向学生和家长开展科普宣传、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志愿服务。加强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规范管理和评估监督,支持各类心理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发挥专业优势,为学生提供公益性心理健康服务。
此答复已经区教委肖方明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您登陆政协委员服务云平台,填写提案办理征询意见,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渝中区教育委员会
2024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