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区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盘活“沉淀型”公共空间资产助推渝中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282号)收悉,经与区住房城市建委、区城市管理局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渝中区是我市唯一城镇化率100%的行政区,是建成区、老城区。在空间拓展受限、发展受限的情况下,开展城市更新实践探索,是渝中区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必然选择。通过微更新和微改造,将未充分利用的公共空间逐渐转变为功能多样、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引导公共空间活化利用和多元化发展,是渝中区城市更新和土地复合利用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区政府重点关注内容之一。
一、公共空间本底及活化利用相关机制
公共空间本底。渝中区正在推进渝中区城市更新专项体检工作,充分结合基础体检数据、街道社区填报、相关部门资料与实地踏勘,梳理并识别全区21处老旧居住类、2处老旧工业类、21处老旧商业商务类、8处老旧商贸类、3处空置闲置类等更新存量资源,形成全区存量资源一张图。识别出水文宾馆、天地湖闲置空间、枇杷山正街88号等闲置公共空间、建筑楼宇等潜力空间,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分类提出盘活更新策略。
活化利用机制。在规划、土地、消防、园林绿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1+1+N”政策体系并不断扩充政策“工具箱”。如,结合“密室逃脱”“剧本娱乐”等新业态场所火灾特性、疏散特点、设计难点等问题,创新消防设计审验管理,制定消防设计导则及配套审批制度,填补室内该领域设计标准空白。区住房城市建委出台了《渝中区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消防设计工作指引(试行)》《渝中区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消防技术指南(试行)》《渝中区密室逃脱、剧本娱乐、电竞酒店和盲盒经营场所消防技术指引》《渝中区城市更新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适用技术标准的工作指引》《渝中区新业态经营场所消防技术指引(暂定名)》等文件,为闲置资产活化利用提供有效路径和重要技术支撑。
二、公共空间功能复合利用和运营情况
渝中区依托独特的山地城市和沿江城市特点,区域内桥梁密集,围绕跨江大桥、城市立交和轨道交通高架桥等交通网络,桥下空间分布广泛且类型多样。桥下空间是重要的公共空间类型,多年来经过相关主管部门的使用和管护,已逐步形成公共空间复合利用的代表性空间节点。如区城市管理局主要负责旱桥的使用管理,嘉滨路沿线管护桥梁22座,除因历史原因被利用为停车场、修车场及沿江排水干线,剩余桥下空间均已纳入两江四岸整体改造;菜九路沿线及周边管护桥梁4座,桥下空间被公运公司用于水产批发市场,改造成市民休闲场所;菜园坝立交管护桥梁8座,除桥下城市道路外,剩余桥下空间被环卫集团、城管系统内单位、元浩公司等单位用于办公、仓库;华村立交管护桥梁8座,桥下空间可利用部分已被重庆路桥修建停车场;剩余旱桥的桥下空间,因历史原因,多存在建(构)筑物。区城发集团主要负责两江四岸范围跨江大桥桥下空间的使用管理,结合两江四岸治理提升,桥下空间主要打造为运动休闲空间,例如,黄沙溪片区岸线治理提升中,将桥下空间改造为篮球场和儿童游乐场。嘉陵江贯通工程中,将大溪沟段、化龙桥段、李子坝段桥下空间改造为运动场和休憩空间,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的运动场地。目前,全区城市桥梁桥下空间基本均已利用。
此外,渝中区正在开展黄花园片区城市更新,已初步形成城市更新方案,方案中对片区配套设施提升进行了研究,考虑到该片区大量老旧社区居民缺乏公共活动场地,桥下公园是区域最大的绿地空间,利用轨道2号线、嘉陵江江景、江北嘴夜景优势景观资源,将黄花园立交桥下空间打造成独特的城市风景线。一是打通步行交通网络,串联城市腹地与滨江区域互联互通。通过增加景观台阶、打造站前通道、改造现状地下通道等措施,实现桥下公园与滨江步道之间、桥下公园与轨道商业和黄花园现代服务业产业园之间的有效衔接。二是重塑城市界面,风貌焕新,打造特色IP。延续黄花园场地记忆,打造特色IP形象作为公园的文化符号,并融入景观小品中,运用色彩语言和植物语言,提升场地活力。三是功能升级,结合现状资源、人行需求和交通流线,进行分区打造,增设休憩和儿童活动设施,优化铺装形式,激发区域活力,完善步行网络,增加集装箱形式的驿站,完善服务设施。该方案目前已取得区政府初步认可,由区城发集团推进实施,预计2025年年内将启动实施。
三、公共空间活化利用机制创新方面的持续探索
从“十二五”时期开始,渝中区在危改、棚改和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工作中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对社区进行多轮更新,总体上社会效应初步显现,但经济效益相对较弱,社会资本市场化运作程度较低,仅靠财政“输血”的模式难以为继,因此,渝中区不断探索共商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模式,以激活城市更新“造血功能”。
近年来,渝中区在城市更新中,对政企合作、市场主体直接投资、引导居民投入等方面机制创新进行了探索,如大井巷片区、罗汉寺妙街、金银湾184号项目,灵活采取“政府出资源、企业搞经营”政企合作模式,政府向企业提供更新地块、重点工程、产业载体、特许经营权等优质资源,企业发挥市场性、专业性优势具体参与城市更新项目,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政企“双赢”。渝都酒店改造项目、重庆大都会“蝴蝶计划”项目、嘉东村56号项目打造中,引入市场主体直接投资,注重激发市场主体的投资创新活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等方式实施城市更新。戴家巷老街区通过政府适当投入撬动市场,引导鼓励群众自行改造。
目前,渝中区探索“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实施模式、微更新一体化运营方式推进老旧街区改造及发行政府专项债支持城市更新等经验,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也需要正视,渝中区全域属于城市更新区域,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增加优质公共空间、缓解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问题需要结合城市更新推进,城市更新征收拆迁成本高导致土地成本高的问题对于引入民间资本投入带来了相应的困难。渝中区在后续的城市更新工作中,将不断探索新型多元投资模式,积极推动实施股权投资、F+EPC+O、REITs等新型融资,吸引有实力、有理念、有经验的社会投资人参与项目投融建管运全过程。
此复函已经重庆市渝中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黄海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渝中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5年7月7日
(联系人:李珠瑜,联系电话:023-63310930,15178870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