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重庆市渝中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工作方案的通知》(渝中府办发〔2020〕18号),为方便社会公众全面了解有关政策,现作如下解读。
一、出台背景
渝中区是全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区,区委、区政府一直将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作为应对区域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渝中区以“社区养老”为主题,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2019年全面推进“全国第三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建设,获评优秀。目前,全区已建成街道养老服务中心3个,社区养老服务站49个,基本构建“区、街、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补齐我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短板,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根据《重庆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实施方案》(渝府办发〔2019〕110号),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二、政策的主要内容及核心举措
(一)主要内容
该方案明确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主要任务由6个方面组成:一是落实规划布局,按照人均不低于0.2㎡的养老用地标准和“一街一中心、一社一站点”要求,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规划设置。原则上每个街道至少布局1个养老服务中心、每个社区至少布局1个养老服务站,老年人较多的社区可布局多个养老服务站,老年人较少的社区可与相邻社区统筹布局1个养老服务站。二是规范设施建设,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原则上不低于1500㎡,应设置生活照料、托养护理等八大功能区域,20张以上养老服务床位。社区养老服务站原则上不低于300㎡(老年人口少的社区不低于200㎡)。三是增加运营能力,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方式,全部实现专业机构社会化运营,培育发展养老服务品牌企业。四是提高服务质量,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养老+”服务业态,创新开展居家上门助老服务,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养老服务。五是促进医养结合,通过支持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或邻近规划设置、开展协议合作、互办医养设施,到2022年,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全区至少建设5个社区医养结合型机构。六是培训服务队伍,通过中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行业专业人才引进、在岗人员进修培训、养老服务人才激励政策探索等,加快培养居家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二)核心举措
一是2020年实现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全覆盖,即全区11个街道、79个社区实现“一街一中心、一社一站点”。二是建立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健全监督管理体系。三是完善普惠性基本公共养老服务政策,丰富养老服务供给。四是多渠道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资金保障,在市级补助的基础上,渝中区配套给予建设和运营补助。
三、关键词、专业名词解释
(一)“一街道一中心、一社区一站点”:即每个街道建一个养老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建一个社区养老服务站。
(二)“时间银行”:指志愿服务机制,即鼓励个人利用闲暇时间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按一定的规则记录储存服务时间,在其年老时可提取时间兑换同等时长的免费养老服务。
(三)“智慧养老大数据信息平台”:依托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融合,有效整合全区老年人口数据、各类养老服务资源,逐步融汇包括机构基础信息管理、老年人基础信息管理、居家安全终端、服务订单管理等功能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