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500103MB1937380K/2023-00057 发布机构 渝中区应急局
成文日期 2023-05-16 发布日期 2023-05-22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预案;政策解读 发文字号 有效性
索引号 11500103MB1937380K/2023-00057
发布机构 渝中区应急局
主题分类 其他
成文日期 2023-05-16
发布日期 2023-05-22
体裁分类 预案;政策解读
发文字号
有效性

《重庆市渝中区地震应急预案》文字解读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2023年5月,区政府办公室印发《重庆市渝中区地震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现将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修订背景

2019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各个环节责任和措施。重庆市机构改革后,2012年修订颁布的《重庆市渝中区地震应急预案》(渝府办发〔2012〕183号)难以满足改革后的新要求,应急预案涉及的很多部门和单位在地震灾害应对处置方面的职责发生了变化,需要尽快按照机构改革要求,对我区地震灾害应对处置的工作机制和职责分工作出调整。同时,为了防止地震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运行,按照《重庆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办法》(渝府办发〔2022〕37号)有关规定,我区组织开展了预案修编工作。

二、目标任务

为我区有力有序有效应对突发地震灾害提供应急预案支撑和处置依据,从而有效保障辖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运行。

三、适用范围

《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渝中区行政区域内,或发生在辖区外波及到我区的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自《预案》印发之日起推行实施。

四、主要内容

灾害分级

组织指挥体系

预报预警

响应措施

地震灾害按其破坏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事件

分级标准:造成100人及以上死亡(含失踪)的地震灾害事件。

初判标准:发生M≥6.0级地震。

(2)重大地震灾害事件

分级标准:造成30人及以上、10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的地震灾害事件。

初判标准:发生5.0级≤M<6.0级地震。

(3)较大地震灾害事件

分级标准:造成10人及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的地震灾害事件。

初判标准:发生4.0级≤M<5.0级地震。

(4)一般地震灾害事件

分级标准: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的地震灾害事件。

初判标准:发生3.5级≤M<4.0级地震。

(1)区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和指挥全区抗震救灾工作。

(2)各街道建立健全应急领导指挥机构,负责组织、指挥本级抗震救灾工作。

(3)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明确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灾害的应对工作。

(4)视灾害现场实际情况成立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抢险救援、灾情研判、医疗救治、社会治安、交通保障、通信保障、救灾救助、新闻宣传、震灾调查评估、恢复重建等工作组。

(5)建立健全由地震救灾、应急以及各行业领域专家组成的应急管理专家库,为我区地震灾害的应对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1)地震长期、中期与短期预报:应对工作主要是做好应急准备、信息发布与社会安保工作。

(2)临震预报:全区各部门和人员立即进入临震应急状态,做好各项临震应急准备工作。

(3)地震预警:及时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网络、渝中安全app等方式向公众进行传播和转发。

(1)震后72小时内

1. 应急指挥与协调。

2. 被困人员搜救。

3. 伤员救治。

4. 震害信息搜集上报。

5. 交通管制与治安维护。

6. 灾民疏散与生活安置。

7. 信息发布与舆情引导。

8. 灾区卫生防疫。

9. 震情监测与分析预报。

10. 次生灾害监测与处置。

11. 生命线基础设施抢修与保障。

(2)震后72小时后

1. 身份识别与遗体处理。

2. 损失评估与安全鉴定。

3. 灾民慰问与矛盾调解。

4. 环境清理与卫生保障。

5. 社会动员与志愿服务。

6. 涉外事务管理。

7. 救灾监督检查与审计。

8. 市场监督与物价管控。

(3)地震谣言事件应对措施

1.收集、汇总谣言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状况。

2.组织专家对地震趋势进行分析研判。

3.对核实为谣传的信息,及时通过政府官方渠道澄清。

4.做好监管工作,依法处置谣言传播者。

五、核心政策问答

(一)此次编修《预案》的背景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为做好防震减灾和抗震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一轮机构改革后,各相关单位机构职责发生较大调整,各级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调整和充实完善。对《预案》进行重新修订是适应新形势下地震应急工作的需要。区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救援指挥部办公室结合我区实际,对《预案》进行了修订。

(二)地震灾害等级如何划分?

地震灾害按其破坏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事件:造成100人及以上死亡(含失踪)的地震灾害事件。初判标准:发生M≥6.0级地震。2.重大地震灾害事件:造成30人及以上、10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的地震灾害事件。初判标准:发生5.0级≤M<6.0级地震。3.较大地震灾害事件:造成10人及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的地震灾害事件。初判标准:发生4.0级≤M<5.0级地震。4.一般地震灾害事件: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的地震灾害事件。初判标准:发生3.5级≤M<4.0级地震。

(三)《预案》如何规定组织指挥体系

区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救援指挥部是我区抗震救灾的专项指挥部,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以及渝中区自然灾害应急总指挥部、渝中区减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下,负责组织和指挥全区抗震救灾工作。区地指下设办公室在区应急局,承担区地指日常工作,由区应急局分管负责人、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分管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

各街道应建立健全应急领导指挥机构,街道办事处行政负责人是本辖区抗震救灾的第一责任人。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应明确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

区地指视情况成立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建立健全由地震救灾、应急以及各行业领域专家组成的应急管理专家库,为我区地震灾害的应对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四)地震灾害预报、预报应对措施有哪些?

渝中区的地震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重庆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统一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地震预测意见,不得擅自向社会扩散,应及时向区应急局报告。地震短期预报、临震预报的发布内容应包括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影响范围、警示事项以及应采取的地震应急措施。

地震长期、中期与短期预报的应对工作主要是做好应急准备、信息发布与社会安保工作。具体工作包括重点区域人员的转移和安置,辖区内人口密度较高的街道是人员转移的重点区域,由相关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负责做好此项工作,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指导;区委宣传部负责牵头做好新闻发布工作,正确引导舆论,主要通过新闻发布会、政府官方网站以及微信、微博平台等方式进行相关信息的发布;区公安分局、区委网信办协同做好地震谣言事件的处置,区公安分局要密切关注地震谣言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纠纷,区委网信办负责对网络谣言进行监测管控,对传谣者依法进行处置;区市场监管局负责维持市场秩序稳定,严厉打击不法商贩。临震预报发布后,全区各部门和人员立即进入临震应急状态,做好各项临震应急准备工作,并按程序向市委、市政府报告所采取的临震应急工作措施。区地指统一领导、组织指挥我区抗震救灾工作。

(五)企业和单位如何响应《预案》防震?

举个例子,如一家生产经营企业在收到地震预报后,需按照本企业应急预案要求,采取相应的防震措施,包括排除室内高处的悬吊物、清除易燃易爆物品、准备好防震用具包等。

再如,辖区中、小学校,在收到地震预报后,应按照预报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宣传教育,组织避震疏散演练等。

(六)地震灾害应急响应措施有哪些?

震后72小时内,视情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 应急指挥与协调;2. 被困人员搜救;3. 伤员救治;4. 地震灾害信息搜集上报;5. 交通管制与治安维护;6. 灾民疏散与生活安置;7. 信息发布与舆情引导;8. 灾区卫生防疫;9. 震情监测与分析预报;10. 次生灾害监测与处置;11. 生命线基础设施抢修与保障。

震后72小时后,视情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 身份识别与遗体处理;2. 损失评估与安全鉴定;3. 灾民慰问与矛盾调解;4. 环境清理与卫生保障;5. 社会动员与志愿服务;6. 涉外事务管理;7. 救灾监督检查与审计;8.市场监督与物价管控。

六、专家视角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晓民教授表示地震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灾害之一,地震常常造成巨大破坏和人员伤亡。我国发展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市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渝中区作为重庆市的重要核心城区,人口、财富高度集中,经济持续聚集,必将对地震灾害风险应对处置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为做好防震减灾和抗震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一轮机构改革后,各相关单位机构职责、应急管理体系及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发生较大调整,各级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亟需进一步调整和充实完善。对《预案》进行重新修订是适应新形势下地震应急工作的需要。渝中区地震应急预案更新了防震救灾指挥体系,明晰了部门职责,注重各部门联防联动,切实增强了地震应急预案的针对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对全面提升应对地震突发事件能力,有效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的工作指引。

七、预案涉及的专业名词解释

一是本预案所称的地震预警是指在破坏性地震发生以后,在某些区域可以利用“电磁波”抢在“地震波”之前发出避险警报信息,以减小相关预警区域的灾害损失。

二是本预案所称的地震预报是指对尚未发生的地震事件进行科学预测,根据相关法规发布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等信息。其中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2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三是本预案有关数量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八、新旧预案差异对比

与2012版《重庆市渝中区地震应急预案》相比,此次预案修订结合重庆市机构改革后的各部门职能调整的变化,重新修改、完善各相关部门作为区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救援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职责;增加信息上报流程图、预警响应流程图、应急响应流程图等;调整应急预案监测预警部分,区分地震预报及地震预警,同时明确预报的应对行动;结合黄金救援72小时的理念,细化震后72小时内及震后72小时后开展的行动措施;增加地震灾害应对时的应急处置与指挥调度工作内容;保留了原预案中的保障措施。对预案的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等部分内容进行细化,进一步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政策原文: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渝中区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