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区上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战疫情、战高温、战旱情,着力稳住经济大盘、稳定社会大局,推动“四化”现代都市、“四区”首善之地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综合实力再上台阶。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60.9亿元、增长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7万元,每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77.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0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9.6亿元、稳居全市第一。新增市场主体1.2万户、总量突破11万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6%、达到5.34万元,总量居全市第一。经济密度、投资强度、消费热度均居全国中心城区前列。
(二)产业能级持续提升。金融、商贸“压舱稳盘”根基牢固,成渝金融法院正式揭牌,新增市级以上金融机构5家、总数达183家,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1.27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保费收入、绿色金融规模等保持全市第一。解放碑—朝天门世界知名商圈成为首批全国示范智慧商圈、全市首个千亿级商圈。科创、文旅、健康、专业服务等产业蓄能成势,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突破千亿。重庆中央法务区启动建设,成功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城区。
(三)改革创新步伐加快。改革红利初步显现,全面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争取上级资金69.3亿元,退减缓税费9亿元,推动重庆中心、恒大云邸复工达效,处置基良广场等“四久”工程3个,区属国企资产总额预计达505.2亿元、增长13%,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等18项国家级重大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开放合作日益密切,自贸试验区新增市场主体1888家、占全市1/8,驻渝总领馆再添新成员缅甸、总数达13家,世界500强新增马士基等新面孔、累计达143家,与兄弟区县签订各项合作协议63份、落地事项24项,获评重庆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区。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出台渝中人才“黄金十二条”等政策,全年研发经费支出12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7.2件、位居全市前列。
(四)城市更新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蹄疾步稳,改造老旧小区356万平方米,115公里“一带六横十六纵”步行系统基本形成,长滨岸线东储段、菜储段4.2公里滨水绿道有机串联。城市功能愈发完善,中山四路等15个交通堵点得到治理,红岩村大桥等18个重大功能性项目建成投用。城市形象更为靓丽,攻坚拆除违法建筑7.7万平方米,实施园林绿化提质、坡坎崖滩美化等11.6万平方米。
(五)人文气质持续彰显。文物保护利用力度加大,挂牌成立区文物局,完成佛图关碑记石刻等10处文物保护修缮,金融历史博物馆等一批展陈工程建成开放。传统风貌街区竞绽新颜,十八梯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贰厂文创公园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文旅融合孕育精品,全区接待游客44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7亿元。
(六)绿色发展态势良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22个整改任务全部销号,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0天,新增绿化面积1.8万平方米,船舶码头岸电建设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以上,获评中国最美绿色休闲旅游目的地。
(七)社会保障兜牢底线。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96%。新增城镇就业6.6万人,稳岗50余万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启动民政部“救助通”项目试点、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保障性住房建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八)民生实事高效推进。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完成老旧电梯安全隐患整治32台、老旧住宅加装电梯50台,新增停车位1271个,建成“劳动者港湾”11个,学前教育普惠率达90.8%,获批全市唯一国家首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全国养老服务先进集体。
(九)社会事业全面加强。“双新”“双减”等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行走的思政课”育人品牌获中宣部推介,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15项、居全市第一。推进校点布局优化,完成中小学改扩建项目13个,市委、市政府批准四十二中整体并入巴蜀中学。重医附一院第一分院投入运营,市中医骨科医院成功晋级三级。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连续11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区称号。
(十)城市运行平稳有序。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建设,39个“五社联动”试点社区加快打造,“渝中怡家”品牌建设走在全市前列,“七铺联防”、社会治安防控“四张网”成为基层治理新名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及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亡人数均低于全市控制指标数的47%。中央信访联席办交办的174件“治重化积”案件全部办结,刑事案件发案率连续6年下降,群众安全感指数保持97%以上。重大活动期间取得“五个零”工作成效,实现“六个坚决防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