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长板 补短板 挖潜力 全力打造科创中心特色功能区 ——专访渝中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庞静

来源:重庆渝中 发布时间:2022-05-20 00:28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近年来,渝中科技创新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全市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对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部署,在创新主体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域创新活跃度提升、科技金融支持、科研人才引育、创新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区域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指数达到87.43%,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未来,全区科技工作有何发展思路,如何让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记者专访了渝中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庞静。

记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日益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四化”现代都市、打造“四区”首善之地,对科技创新工作而言,新的要求和任务是什么?

庞静: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对科技工作提出了“全力打造科创中心特色功能区”“聚力发展科创服务业”等新的目标任务,为未来渝中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区科技局将深入贯彻党代会精神,立足渝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着力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优化科技创新生态,锻长板、补短板、挖潜力,推动渝中成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地。

记者:如今,科技创新的贡献率不断攀升,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惠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十四五”期间,全区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及目标是什么?

庞静:“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积极融入全市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局,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方向,把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特色功能区作为主目标,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战场,把建设重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作为主平台,把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作为主抓手,把优化创新生态作为主任务,力争到2025年,科技创新中心特色功能区基本框架和核心功能初步形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100个,服务保障和科技创新能力走在全市前列。

记者: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路与目标十分明确,那么我们将从哪些方向来推动实现?

庞静:我们将抓好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加快建设(区块链)数字经济产业园、工业软件产业园、国家信创产业基地和环重医大健康产业园,发展壮大科创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建设科技赋能应用示范区,在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历史人文风貌带、上清寺—大溪沟创意文体产业园等片区加快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应用。

二是发展高质量创新主体。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领军企业,强化高校、院所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实验室、技术中心科研水平,促进科研机构与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高质量孵化载体建设,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

三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数字经济、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科创服务业、健康服务业产业技术创新。促进新技术在金融、商贸、文旅、专业服务等行业的应用示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同发展,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四是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围绕全市“科技政策落实年”部署,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培育中高端创新人才。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加强科普宣传,让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和共同行动。

记者:在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区科技局将怎么做?

庞静:我们将实施创新产业发展工程,推动六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科创服务业方面,推动工业软件、区块链、信创等产业领域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在健康服务业方面,推进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在金融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文旅服务业、专业服务业方面,加快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和示范,促进科技赋能产业创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