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渝中】着力释放“治理样本”效应 打造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新高地

来源:重庆渝中 发布时间:2024-07-01 17:13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小巷公交—便民健康专线。资料图片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的中心,超大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是发挥着动力源和增长极的作用。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赋予重庆的重大任务,也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的必答题。

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治理。当下,渝中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五次全会部署,聚焦人民群众需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着力释放“治理样本”效应,充分发挥全域城区扁平化管理优势,加快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安全城区,探索形成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渝中样本”,在重庆迈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数字化引领 助力城市高效运行

智能手环连接终端,时刻守护老人健康防走失;老旧小区加装烟雾监测预警,及时发现烟雾事件精准处置;网格员巡查到随意堆放的建筑垃圾,“一键上报”30分钟得到解决……在石油路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通过16平方米可视化指挥大屏,可做到一屏掌控、一键调度,统一指挥资源,实现“高效处置一件事”。

石油路街道集超大商圈、楼宇园区、大型社区于一体,人口密度极高、功能要素多样、利益诉求多元。自去年开始,石油路街道启动“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工作,围绕“建强指挥中枢”“做实板块支撑”“深耕网格底座”,夯实“141”体系的规范建设和实质运转;强化数字赋能,不断迭代平台功能、增强应用支撑、抓实机制保障,管好用好基层智治平台、推动基层智治体系实质运转,努力构建区街上下贯通、横向协同、一体运行的基层智治新格局,初步实现中心工作、重点任务可视化、可量化、可落地。

城市有“大脑”,城市运行和管理才更高效,石油路街道仅是渝中积极推动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战化的一道缩影。未来,渝中还将突出三级贯通、多跨协同、一体运行,深化区、街道两级中心协同工作格局,加快构建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丰富完善城市综合体征指标体系,持续推进全区“一件事”典型应用开发,加强多个关联“一件事”向“综合场景”集成,不断完善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监督评价、复盘改进的闭环工作体系,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提质助老服务 绘就幸福民生画卷

“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最美是人间四月的天,一江春水绿如蓝,春色闹人那不得眠……”在石油路街道民乐村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功能室内,一首曲调优美、节奏舒缓、情感真挚的合唱曲目《上春山》正被老人们动情演绎,这首歌曲他们已经排练了很多次,很快就要上场比赛了。

位于渝州路170号的民乐村社区养老服务站,内设医疗康养室、舞蹈室、电钢琴室、电子阅览室、助浴室等多个功能区,不仅提供日间照料、健康服务等日常养老服务,还引入山城老年大学开设各类课堂,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站内还开放了社区食堂,提供一荤两素一汤10元、两荤一素一汤12元的个性化点餐服务,营养丰富、物廉价美,有效解决了老人的用餐需求。

为让老人“手边”有响应,民乐村社区养老服务站所在的石油路街道升级改造“智慧养老”系统,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新增居家智能设备应急报警、远端视频呼叫等6项功能,探索“智慧+”模式,进一步深化居家养老应急响应机制。

城市发展处处见“人”,城市治理服务于“人”,做好养老服务体现城市温度,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为让老人的幸福触手可及,渝中将持续做靓“渝中养老·十分美好”品牌,一方面加快老年助餐服务发展,稳步推进社区老年食堂建设,创新经营模式,升级“舌尖上的幸福”;另一方面,推动养老产业培育发展,健全完善三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持续深化“中心带站”社会化联网运营模式,推动老年助餐、居家助老、社区便民、老年健康、养老照护、文体娱乐等服务提质增效,让老年人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建设小巷公交 畅通百姓回家路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积极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归根到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近日,重庆首条“小巷公交—便民健康专线”3238路在袁家岗正式开行,该小巷公交可将市民、患者直接送至重医附一院内门诊部和住院部楼下,方便市民就医。

“家门口就能乘坐小巷公交,老人有个头疼脑热几个站就能到重医附一院,看病更方便了!”家住马家堡的张女士点赞说。

“小巷公交—便民健康专线”在一个月内攻克线路审批、运营管理、安全责任划分、五小设施完善建设等关键环节,得以顺利开通运行,串联起重医附一院周边社区、学校、企业、商圈,有效打通市民出行和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

人民有需求,政府必回应。近年来,为了让背街小巷的居民实现“出门有车坐”“零距离换乘”,自2020年开始,渝中“死磕”坡陡路窄设站难、车辆夜间停放难、小巷公交五小设施配置不完善等“老大难”问题,在全国首创开行小巷公交,突破传统车型,弥补常规公交车型无法通达狭窄、坡陡、弯急道路的短板,有效扩大公交线网的覆盖深度,优化城市公交线网,有效缩短了城市次支道路居民聚集区与周边商超、学校、医院等生活配套设施的时空距离。

扛起新使命、担当新任务、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渝中将一如既往提升韧性城市建设水平,加快补齐城市运行和治理短板,建立城市安全风险化解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推动能源、交通等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提升城市空间韧性、基础设施韧性、生态韧性,持续增强全域聚合力、免疫力、治愈力、恢复力、发展力,确保城市日常情况下高效运行、极端情况下安全运行,不断续写“母城”荣光、奋力创造美好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