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委书记黄茂军在推进“10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专题会上强调:全力推进首创性、集成式探索创新 努力形成更多引领性、标志性成果

来源:重庆渝中 发布时间:2024-09-03 09:51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渝中区召开推进“10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专题会。

9月2日下午,渝中区委书记黄茂军主持召开推进“10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专题会。他强调,要一体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围绕加快打造“美好城市建设新高地”目标愿景,勤练“实践功”、多思“破局法”,更高标准推进首创性、集成式探索创新,更高水平建设“10分钟公共服务圈”,努力形成更多引领性、标志性建设运行成果,持续增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

渝中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何积光,区政协主席王南,区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邹晓宇出席。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邓光怀,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蒋成昆,副区长赵意伦参加。

会议听取了区发展改革委关于全区“10分钟公共服务圈”总体建设情况的汇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提出的针对性、专业性建议。相关部门、街道、社区展开交流讨论。区领导作发言。

黄茂军指出,深入推进“10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是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政治要求;是落实市委、市政府数字重庆建设整体部署、助力全市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的发展要求;是渝中不断续写母城荣光、奋力创造美好未来的现实要求。全区上下要着眼推进“10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的现实意义、基础支撑、可行路径,找准常住人口和就业人群所期所盼,围绕“宜居、宜业、宜养、宜学”,聚焦交通出行、停车、看病就医等“关键小事”,能动履职、主动履职,以立为本、破立并举,稳步推进多元化功能与设施体系构建、精准高效贴心服务模式打造、与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可及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建设,推动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

黄茂军指出,深入推进“10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是一项持续性、长期性、持久性工作。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体系化推进、系统化整合,坚持标准化、量化、具体化落地实施,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等“五个原则”,正确处理好“服务”与“治理”、“供给”与“需求”、“有没有”“好不好”与“适不适合”、“出门”与“上门”、“线上”与“线下”、“普惠”与“特惠”、“系统”与“具体”、“面上统筹”与“资源下沉”等“八对关系”,以街道、社区为有形阵地,以时间、空间为核心概念,整体性思考、创造性突破、精准性施策,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渝中精彩一页。

黄茂军强调,要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主动深入一线、深入实际、深入实践,摸清现状,找准需求,重点关注群众日常活动时空规律与社区服务要素的适配度和可达性,全面优化时空布局。要坚持以“软”“硬”并重为策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高效整合政府、市场、社会资源,持续完善公共设施“硬支撑”,迭代升级公共服务“软实力”。要坚持以渝中实际为根本,聚焦群众教育、养老、就业创业及其他需求,强化“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精准提升社区食堂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探索具有渝中特色的“10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路径。要坚持以数字化赋能为抓手,自觉把“10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放在数字重庆建设宏大场景中思考谋划,形成更多数字重庆建设应用场景,打造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标志性成果。要坚持以党建统领为核心,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健全完善协商议事机制,加快推进协商平台和品牌体系建设,广泛凝聚党员先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志愿者等各方力量,推动党建共建、问题共治、服务共享。要坚持以组织领导为保障,围绕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数字重庆建设、重点改革项目,专班化研究谋划、组织实施、跟踪问效,以“线”上整合、“点”上突破、“面”上起势推进建设理念重塑、供给模式重塑、服务优势重塑、体制机制重塑,加快构建代表性建设运行标准、形成标志性调研报告、打造引领性典型应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