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重庆日报》9版刊发渝中区委书记黄茂军署名文章《系统迭代“三个空间” 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渝中范例》
八月十二日,渝中区解放碑,众多游客在此拍照留影。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科学作出“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鲜明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要求“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市委六届七次全会部署了“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推动中心城区“强身健体”。渝中区是重庆唯一全域城镇化的行政区,物理空间有限、土地资源匮乏,需要强化改革思维、开放思维、数智思维、市场思维,坚持深耕精耕渝中抓发展、跳出渝中抓发展,创新用好“三个空间”,持续巩固既有优势、开辟塑造新优势,不断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深耕精耕本地“第一空间”,“内涵式”推动存量空间价值化发展。辖区本地空间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和载体,是发展之基、民生之本,是首先要经营好的空间。渝中陆地面积20.08平方公里,需要树牢经营城市理念,下足绣花功夫,突出深耕精耕、集聚集约、品质品位,持续扩容有效空间、提升载体品质,不断提升城市形态、业态、生态、文态、质态。以可持续城市更新推动城市形态优化。坚持以产业为主、以运营为先、以用户为本,深化“投融建管运”一体化、“留改拆增升”全路径,重构“投资于人、投资于物”的城市发展逻辑,鼓励金融机构“量身定制”城市更新贷等产品,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焕发城市空间的生命力与活力。以科技创新推动城市业态升级。精心培育“科产城人文金”融合发展的一流创新创业生态,着力打造以“4311”现代化产业体系“链式发展”为牵引的产业创新集群,以深化“楼均论英雄”改革为抓手构建“上楼入链”楼宇经济发展矩阵,不断提升“渝中服务”的贡献度、影响力。以绿色焕新推动城市生态厚植。坚持山、水、城、桥、船、灯一体打造,深入推进“两江四岸”整体提升,着力构建“一廊、两江、多公园节点、N绿道脉络”的全域生态空间格局,充分展现整体大美的山水都市风貌。以人文铸新推动城市文态彰显。深入挖掘母城文化资源,全力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全要素文旅体消费生态,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建设成效,全面提升城市吸引力、亲和力和综合竞争力。以服务出新推动城市质态提升。加快推进满足全市域全龄段需求的“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迭代建强“街巷里的就业创业平台”“楼底下的文化中心”“社区中的养老驿站”等,让群众幸福生活更加可感可及。
优化提升开放“第二空间”,“外延式”推动增量空间品质化拓展。统筹用好区外资源、区外市场、区外空间,是破解物理空间资源瓶颈的必然选择,是打开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的关键所在。要以观念“破冰”带动发展“破局”,坚持用开放思维挖掘空间增量、延伸发展半径,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全方位融入开放战略。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高质量打造陆海新通道立体产业园、国际货代集聚区核心区,发挥中国-东盟法律服务中心等作用,全力服务重庆打造向西向南对外开放枢纽,积极开拓欧亚大陆等多元市场,增强全球高端要素集聚配置能力。全链条培育开放主体。树牢“地瓜经济”理念,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飞地经济”,推动“走出去”“引进来”双向赋能增拓外部空间,引导在区企业开阔眼界视野、激发创新活力,努力推动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维度创新,助推企业“根壮蔓强”,不断拓宽经济发展“出海口”、城市发展“边界线”。全要素建强开放平台。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中央商务区“四区叠加”优势,坚持在数据跨境流动、数字人民币结算等领域先行先试,实体化运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运营中心。全领域发展开放经济。积极参与“渝车出海”行动,支持摩配企业对外开拓市场,打造“码上出海”数字贸易服务平台,鼓励企业拓展海外肉类冻品资源,打造西部高品质消费品进口分销高地。全周期优化开放生态。推进支付便利化、离境退税、双向投资贸易等“软联通”,发挥驻渝领馆、涉外商会联盟等外事资源集聚效应,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全力打造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核心区。
巩固拓展数智“第三空间”,“多模态”推动变量空间集聚化延展。数智空间是利用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构建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空间,打破了区域物理空间的限制,发展潜力大。要走好“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努力以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的“变量”撬动经济发展的“增量”。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构建政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打造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转化医学中心等高能级研发平台,前瞻性构建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创模式及新型转化孵化体系,以“重医系”、重庆信息与智慧医学研究院为创新引擎,加快建设半岛实验室,全力打造科创极核。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抢抓“疆算入渝”战略机遇,高水平建设市级算力产业园,提速打造西部算力产业新高地,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算力互联网等,积极布局数据产业、低空经济等行业新赛道,提升“来数加工”规模能级。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消费提质。着力培育覆盖更广、内容更丰富的智能服务业态,赋能升级“江崖街洞天”特色消费场景,提升文娱、电商、出行、托育等生活服务品质,加快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低空飞行等深度融合,探索智能产品新形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加快人工智能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住有宜居、病有良医等方面的深度运用,率先打造一批智慧社区,集成落地渝快智治、健康颐养、创新创业等生活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智能服务覆盖范围和提升服务能力。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建设城市“空天地一体”感知系统和高精度数字孪生“时空底座”,聚焦高楼消防、人员密集场所、路桥隧轨运行、管网管线等重点领域,高水平谋划一批AI+综合应用场景,构建高效衔接、整体智治的全区域指挥作战体系和落地执行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各领域数智化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