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巷新生,保护规划走进现实

来源:众绘山城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1-12-06 10:42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山城巷作为重庆山地街区的典型代表,其浓郁的市井气息,“横街纵巷”的道路结构和“上坡下坎,弯弯拐拐”的街巷共同构成了传统的山城人居空间,承载了市井生活的变迁。背山面江的优越区位,既可以观长江上舟车往来,听汽笛轰鸣,还可以在夜幕降临时,配一杯重庆盖碗茶,伴阵阵江风袭面,看万家灯火倒影在江面上点点繁星。这最山城的惬意生活背后,是保护规划工作在落地实施中,将严格保护的要求与现场实施的可操作性,以及市场的灵活性发挥进行平衡与博弈,在传承记忆中让老街区获得了新生。

保护保持老建筑传统风貌是市民“看得见乡愁”的朴素愿望,也是国家和地方对风貌区提出的保护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主城区传统风貌街区保护修缮利用的实施意见》等条例对风貌区建筑风貌修复与改造提出严格要求,前者要求“保持保护范围内建(构)筑物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尺度和历史环境要素的完整性”,后者明确“传统风貌建筑要按照‘原面积、原高度、原风貌’原则进行保护修缮设计”。

修缮前民居(图片来源:重庆永宏智造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然而,山城巷的传统民居具有小开间、低层高、建筑体量小等特点,平均层高约2.5m,多处民居二楼层高仅2m左右,对比现行住宅设计规范2.8m的标准层高,空间压迫感高,二楼使用体验感较差。同时,修复前民居平均面宽4m-6m不等,多处民居单层面积仅约20平方米,更显得室内空间捉襟见肘。如严格按照“原面积、原高度、原风貌”原则修复、改造建筑,实际使用中,则无法满足现代生活、商业使用需求,可承载业态的局限性也非常大。

修缮前民居(图片来源:重庆永宏智造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为了在保护的基础上,活化利用山城巷民居,引入新产业,《山城巷及金汤门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提出“核心保护范围内在保证整体风貌、街巷空间肌理和建筑安全的基础上,经规划主管部门同意后可适当优化建筑高度”。实际操作中,部分建筑修缮整改时以单层建筑层高不超过2.8m为原则,对建筑高度和室内挑高进行了优化,更加满足商业使用和居住生活需要。经过规划改造,山城巷内的民居焕然一新,建筑风貌更加统一,各类手工艺店、文创店、特色餐饮、民宿等商业店铺在这条老街巷内的共荣共生,给这里注入更多新鲜活力。

修缮后民居(图片来源:重庆永宏智造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山城巷建筑因修建时代久远,多为木质、砖混建筑,且部分房屋系自行搭建扩建,房屋防火等级低,几乎所有建筑都被鉴定为四级或不达四级耐火等级,意味着除了防火墙为不燃烧性,其余所有建筑构件为难燃性和可燃性。同时,因地形和高房屋密度的限制,存在建成区域消防车无法到达、建筑防火间距不足、消防疏散通道不畅、消防设施配备不足等问题,消防安全隐患大,无法达到现行消防标准,亟待对室内外消防设施进行改造提升。

一是拆除房屋畅通消防通道,山城巷共拆除搭建、原建建筑共7处,疏通拓展人行通道,形成一条主通道、3条支线步道。二是设置7处室外消火栓,保证每200米一处消火栓,实现山城巷核心区全覆盖。三是增设室外消防管网、水泵、室外地上式带卷盘及软管消火栓箱。四是提高室内防火能级,安装烟雾感测器并连接到消防控制室。

室外消火栓(图片来源:重庆永宏智造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室外消防管道

老街巷的慢生活总是令人向往,山城巷的古朴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去寻味老重庆,然而鳞次栉比、层层叠叠的民宅,挤压着本就不算宽敞的街巷,部分原有开敞空间如仁爱堂花园、金马小学操场也因产权原因废弃,杂草丛生,无法使用,片区极度缺少公共活动空间和开敞绿地,居民只能在窄窄的街巷两旁摆上椅子下棋、闲聊。

为给市民提供更多公共活动空间,规划更新过程中,山城巷重新整理了公共开敞空间,增加了块状绿地。原来荒废的仁爱堂空地在充分利用现状场地的基础上,被打造成为错落有致的网红“荒野花园”,吸引了不少年轻群体前来拍照打卡,园内还经常举办各类展览和活动,目前仁爱堂花园已成为风貌区中面积最大、观景效果最佳、历史印记最重的公共开场绿地。

仁爱堂花园改造前(图片来源:重庆永宏智造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仁爱堂花园改造后(荒野花园展览时期)(图片来源:重庆下半城公众号)

仁爱堂花园改造后(公共活动)(图片来源:重庆下半城公众号)

同时风貌区内的大体量建筑被修缮打造成为公共活动场所,其中原本废弃的金马小学教学楼,修缮后被打造成图书馆,马蹄街入口处的民宅被打造为山城记忆馆,满足了片区历史文化展示空间、室内活动空间的需求。

金马小学操场改造前(图片来源:重庆永宏智造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金马小学操场修缮后(图片来源:重庆下半城公众号)

2021年重庆大学建造季在金马小学召开

金马小学图书馆(图片来源:重庆永宏智造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山城记忆馆(图片来源:重庆永宏智造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风貌区的绿化也做了进一步美化提升,沿江步道的外侧崖壁、未征收修缮建筑的屋顶,种上了三角梅、松树等植物,并在局部辅以野花和四季见绿常有的花,增加片区绿化的自然感,片区可停留、可观赏、可游玩的公共空间更多了,也更美了。

沿线绿植

崖壁绿植

传统风貌区的保护修缮与利用发展一直在博弈中寻找平衡点,风貌区里的真实生活,外面的人看是乡愁,住里面的人看是真愁。明明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却没有分享到现代生活的文明和便捷,18户人家挤在200多平米的一处房产内共同生活不仅仅是老山城巷才有的场景。

规划师与城市更新从业者们一直在探寻复兴老城的同时保存老城灵魂的路径,让老城重新焕发活力,让更多人体验到老城魅力。因各种原因留在山城巷居住的几户人家开起了零售铺、小面馆,和巷子里散养的猫狗一起,无心插柳的为山城巷留下了几分烟火气。风貌区建设控制地带内,建于七八十年代单位楼房内,仍有大量市民居住,老人往来山城巷核心区散步、小孩上下学背着书包,三五成群的奔跑而过,也保留了山城巷与过往、与生活的联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