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500103009283772K/2019-01768 发布机构 渝中区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19-12-02 发布日期 2019-12-02 主题分类 建设规划
体裁分类 计划、发展目标 发文字号 有效性
索引号 11500103009283772K/2019-01768
发布机构 渝中区人民政府
主题分类 建设规划
成文日期 2019-12-02
发布日期 2019-12-02
体裁分类 计划、发展目标
发文字号
有效性

马鞍山传统风貌区西区建筑即将完工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绿树掩映下的名人旧居小楼。


工人检修过道墙砖造型。


修缮一新的风貌建筑。


宽敞的观光休闲院坝。

作为重庆市28个传统风貌街区和渝中区10个传统风貌区的重点项目之一,马鞍山传统风貌区项目自启动以来就备受各界关注。目前进度如何?11月16日,记者来到马鞍山传统风貌区实地打探得知,风貌区西区主体结构和装饰已经全部完工,环境整治和配套工作正有序推进,西区总体工程量已完成90%以上。

西区建筑部分已完工

马鞍山南靠枣子岚桠正街,北临大礼堂,因两头高,中间低,小山堡形似马鞍而得名,是抗战时期众多名人居住和聚集的重要场所,沈钧儒、李公朴、王炳南夫妇等曾在此居住。

马鞍山传统风貌区分为东区和西区,总建筑面积约为1.7万平方米。西区以保护修缮、排危整治和环境改造为主,建筑面积7034平方米,包括17栋建筑,其中,文物建筑5栋、风貌整治5栋、排危整治7栋。东区主要为停车库和配套设施。

项目自2017年启动以来,始终坚持“保护文物,延续文脉,传承文化”设计理念,采取“风貌整治、环境整治、排危整治”相结合的方式,旨在还原“青砖黛瓦,绿树红窗”的历史文化风貌,原汁原味保留街巷空间和建筑特色。

据介绍,截至目前,马鞍山传统风貌区西区建筑部分已经完工,正在进行美化绿化等环境整治和照明设备、监控系统安装等配套完善工作,整个西区工程量已经完成了90%以上。

沿着施工便道拾级而上,外围一排排明黄色的小楼十分醒目。越过小楼进入风貌区深处,则是一片青砖黛瓦的建筑呈现在眼前。它们在一棵棵高大的绿树掩映下,显得格外静谧。记者看到,不少工人师傅正在进行道路铺装、花台美化和网管铺设工作。

注重展示历史文化

“由于这里的地形复杂、涉及文物较多,设计施工的难度很大。”马鞍山传统风貌区项目经理告诉记者,设计方案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完善,大型机械设备无法进入,所有建材全部要靠人工肩挑背扛,仅主体建筑部分的修缮施工,就用了2年时间。

以马鞍山村63号为例,这是一栋典型的两楼一底加地下层的中西结合式砖木结构建筑,建筑基础为毛石,外墙青砖砌筑,屋顶为小青瓦坡屋面,还有一处圆弧形墙面。

“按照原性质、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四原’施工要求,为复原这个圆弧形的独特外型,工匠们没少花心思,经过多次修改调整才最终做出来。”马鞍山传统风貌区项目施工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对每一块砖都进行了精密的计算和切割,才达到圆弧的要求。

除了利用修缮工艺讲好历史故事外,风貌区还十分注重与周围景区的联动。记者在现场看到,风貌区最高处通过合理布局树木等景观,呈现出十分宽敞的观光休闲院坝和视角绝佳的观景平台。从观景平台向外望去,三峡博物馆、大礼堂等建筑及景色尽收眼底。

按照计划,马鞍山传统风貌区西区工程预计年底完工。随后将启动东区工程,预计2021年全部完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