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渝中区公安分局法制支队,大伙儿都喊杨瑞 “瑞哥”。这位在法制审核岗位干了12年的“老法师”,办公室抽屉里塞满了翻得起毛边的法律条文汇编,同事们笑称他是“行走的法律活词典”,可他却总说自己是个“空杯”,每天捧着新出台的司法解释研究,用他的话说:“法治这碗饭,得天天添新米才香。”
从一线民警到法制骨干:一步一个脚印地蜕变
“每起案子都得经得起法律的检验。” 这是杨瑞坚守的职业信条。从派出所民警到法制支队业务骨干,他经历了从“单兵作战”到“全局把控”的成长。2013年,刚调进法制支队那会,他总追着老同志请教,业余时间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翻得滚瓜烂熟,正式接手法制审核工作后,他把基层办案经验和法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在案件审核中总能精准找到法律要点,给办案民警提供关键思路。
“法制工作不是机械对照条文。” 杨瑞常说,这种专业素养,正是源于他对“四个重大”的深刻理解:始终紧盯重大风险防控、重大案件指导、重大执法监督和重大制度建设,通过参与制定标准化办案指引、建立类案检索数据库等举措,将抽象的法治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执法规范。
多年来,他先后参与侦办 “刘某某特大电信诈骗案”“陈某某特大网络诈骗案”等专案时,全程驻守办案一线。
2016年“1.1特大伪基站诈骗案”涉案金额巨大、受害群众多,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核心嫌疑人极其狡猾,审讯中避重就轻,对关键事实含糊其词或混淆视听,导致侦查陷入僵局。
面对困局,办案人员决定从细节突破。他仔细复查嫌疑人所有笔录,逐字推敲,敏锐捕捉到其供述中的前后矛盾之处。这个关键破绽被发现后,他立即指导调整审讯策略。
新策略下,嫌疑人心理防线逐渐崩溃,从强装镇定、极力狡辩,最终到语无伦次、汗流浃背,不得不低头认罪,如实供述了架设伪基站的犯罪事实。
案件成功告破,为受害群众挽回了巨大损失。更重要的是,他在案件侦办过程中展现的敏锐洞察力、沉着应对能力及科学指导方法,为后续同类案件的办理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护企安商的“法律卫士”:既要严格执法也要温情护航
杨瑞心里清楚,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2022 年起,他主动承担全局涉企经济犯罪案件的法制审核工作。办理涉企案子时,他特别注重把握法律政策界限,严格审核强制措施适用,审慎处理涉案财物,确保执法行为既有力打击犯罪,又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打击犯罪不能影响企业正常经营,”他常说,“得给合规企业留足发展空间。”
2024年,辖区一商户因为店铺租赁合同履行问题和物业公司发生纠纷,在双方协商未果的情况下,物业私自拆除了商户店内设备,导致经营者经济受损,店主报警。
在处理此类涉企案件时,杨瑞清楚地认识到,对于企业间的合同纠纷,应严格区分民事纠纷与违法犯罪行为,不随意扩大执法范围,避免干扰企业正常经营。
在涉企强制措施适用上,他坚持严格审核。针对此类纠纷中公安机关审慎介入的做法,确保强制措施符合法定条件与程序,严防滥用影响企业生产经营。
经过大量的工作,并会同法院对双方进行数次调解,涉事商户及公司最终握手言和。
“法治护航促发展”这是辖区企业负责人送给杨瑞的锦旗。自 2023年2月他分管全局刑事案件强制措施、行政案件、复议诉讼等工作以来,截至目前创造了案件“零差错”的记录。
带队伍的 “老大哥”:把法治精神传给年轻人
“你看这处证据链,是不是还能再补补?”有年轻民警办错了细节,杨瑞从不直接批评,而是拿着案卷一点点地讲解分析。
作为支队“老大哥”,杨瑞特别注重“传帮带”。作为经验丰富的出庭应诉骨干,他深知法庭是检验执法规范性的重要战场。带领年轻法制员观摩庭审、分析判例、模拟辩论,传授法庭答辩技巧、证据组织要点及临场应变能力,让他们在实战观摩与参与中快速成长,理解“规范执法”在法庭上的具象要求。
组织青年民警开展 “案例研讨沙龙”,把复杂案件掰开揉碎了讲。“法治建设得靠一代代人接力,”他说,“得让年轻人知道,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武器。”经他手的案子,每一份证据都经得起庭审检验,有力捍卫了执法权威。
“跟着瑞哥办案,学会了‘既要讲法律,也要有温度’”。支队的年轻民警说道。
参加工作至今,杨瑞先后荣立三等功四次,嘉奖十四次,先后九年获得“优秀公务员”称号。2011年执法规范化检查获个人嘉奖;2012年渝中区公安分局“十佳法制民警”;2014年分局“公安工作先进个人”;2016年度“优秀共青团干部”;2025年更是被评为“渝中区十佳法学法律工作者”。他还在《渝中法学》《警学论坛》发表多篇调研文章。
“我们要做好三种角色 —— 执法规范的‘刻度尺’,营商环境的‘润滑剂’,法治文明的‘播种机’。”杨瑞常这样说。站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沿,他和同事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担当,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每一个司法环节,为“平安渝中、法治渝中”建设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