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自查自评报告

来源:重庆市渝中区教育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3-04-18 16:42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近年来,渝中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打造全国一流基础教育强区,加快构建“15年高品质教育在渝中,坚持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辖区人民。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渝中历史底蕴深厚,孕育了巴渝文化、统战文化、抗战文化、红岩精神,汇聚1000余家外资市场主体、140余家世界500强、13家驻渝领事机构,是重庆唯一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20平方公里土地产出超1500亿元经济总量,经济密度居全国中心城区前列,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长期以来,渝中坚持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的发展理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区长担任双组长,集全区之力统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先后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未成年人道德先进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城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等。目前,渝中区共有中小学(含中职)幼儿园135所,在校(园)学生8万余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45所,其中小学31所(校区32个),初中12所(校区14个,普通高中初中部6所;单办初中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1所),特殊学校2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43602人,中小学专任教师3631人。全区有国家、市级重点(示范)校园16所,百年老校8所,基础教育质量综合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2022年,我们把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具有重庆特色和渝中辨识度的行走的思政课育人品牌,被中宣部宣传推广。双新”“双减工作经验被教育部采纳推介。2018年,巴蜀小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小学。2022年,渝中教育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特等奖4项,8项成果被推荐参评国家基础教育成果奖。全区现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等高层次人才260人次,市区级骨干教师1688人,市区名优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9%。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2022年恢复巴蜀中学在渝中的初中办学,渝中形成更成熟、更完整的,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名校名园全覆盖的优质教育体系。

2014年,渝中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认定,2019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复查验收,每年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动态监测均达到标准。目前,正积极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

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文件要求,对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主要通过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等7项指标进行评价,要求每所学校至少6项指标达标、余项不低于标准值的85%。对照评估办法,我区有15所小学(含校区)、9所初中(含校区)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到评估标准的85%以上,其余学校7项指标均100%达标,综合评估情况为:校校达到评估标准(详见下表)。

小学、初中资源配置基本情况


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

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

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 (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

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元)

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

综合评估

L1

L2

L3

L4

L5

L6

L7

L8

小学

达标学校总数

32

32

32

32

17

32

32

32

达标学校比例(%)

100

100

100

100

53.13

100

100

100

初中

达标学校总数

14

14

14

14

5

14

14

14

达标学校比例(%)

100

100

100

100

35.71

100

100

100

注: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有17所小学、5所初中达标,15所小学、9所初中达到标准值的85%。

(二)区域内小学、初中校际均衡情况

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文件要求,对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情况主要通过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等7项指标的校际差异系数进行评价,要求小学校际差异系数小于或等于0.50,初中均小于或等于0.45对照评估办法,我区32所小学的7项指标校际差异系数均小于0.5014所初中的7项指标校际差异系数均小于0.45,全部达到评估标准(详见下表)。

小学、初中校际均衡情况


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

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

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 (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

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元)

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

综合评估

L1

L2

L3

L4

L5

L6

L7

L8

小学

全区平均值

7.61

2.47

1.47

7.18

8.09

2871.44

3.78


差异

系数

0.326

0.357

0.301

0.412

0.178

0.245

0.176

0.285

初中

全区平均值

9.83

2.42

1.42

7.21

9.492

5049.61

3.52


差异

系数

0.405

0.240

0.347

0.233

0.159

0.220

0.429

0.290

(三)区政府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

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文件要求,对政府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程度主要通过政府依法履职,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工作成效等方面的15项指标进行评价。对照评估办法,我区15项指标均达到评估标准。

指标一: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我区以学生就学更方便、资源配置更合理、学校条件更优化为目标,按照校点较为密集地区撤小建大、校点不足的地区增点扩容的规划思路,不断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校点布局结构。按照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启动了新一轮校点布局规划调整编制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形成了《渝中区中小学校点布局规划(2022—2030年)(送审稿)》,已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二: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我区坚持学校建设标准化、学校发展特色化、区域教育优质化、整体推进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加大投入,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坚持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基本装备配置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四个一体化。区教委在区委编委核定的编制总量内,根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学生规模变化等情况,每学年对学校编制和岗位进行动态调整,2022年我区各类学校教职工编制核定数为6288名。全区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为1300/生、初中为1600/生,特殊教育学生(含随班就读)按5倍计算,均高于国家标准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三:所有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其中,每间音乐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6平方米,每间美术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对于在2016年及之前规划并建成的学校,其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单间使用面积按分别不低于7367平方米评估)。我区2016年及之前建成投用的义务教育学校41所(含特教2所),其中音乐、美术教室数量和面积达标学校41所,达标率100%2016年之后新建投用的义务教育学校4所,其中音乐、美术教室数量和面积达标学校4所,达标率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四:所有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规模不超过2500人(对于一个独立代码、一个独立法人、但有多个校区的学校,以独立校区为统计单位。对于2010年及之前规划并建成的学校,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比超过50%的学校,其学校规模按小学、初中均不超过24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不超过3000人评估)。我区科学制定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合理确定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招生服务范围和在校生规模。建立户籍学生动态监测机制,健全完善小学招生预警制度,不断强化区域内学校规模一体调控。实现集团化办学全员全域全覆盖,同步推进课程改革实验、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等项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多措并举避免大校额产生。目前,我区所有小学、初中均未超过2000人规模(巴蜀小学校注册学籍2824人,实际在籍在校1559人,原因是执行公参民过渡期招生政策)。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五: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断优化校点布局调整,制定《渝中区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无大班额专项工作计划》,通过科学合理划分招生学区、优化随迁子女招生政策、加强学生学籍管理、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等系列举措,不断缩小班级、学校、区域内师资差距,遏制因择校”“择班”“择师而导致班额超标。目前,我区没有超过45人的小学班级、没有超过50人的初中班级。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六: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我区没有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且从2022年起,按照最低540名学生核拨公用经费。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七: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6000元。我区特殊教育学生(含随班就读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按普通学生5倍计算,拨付标准为:初中每生每年8000元,小学每生每年6500元。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八: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按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我区全面、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待遇,严格执行国家增加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相关文件,逐步提高工资收入水平。严格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的通知》精神,切实发挥工资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建立健全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和教师工资收入随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动态调整机制。采取区级事业单位的平衡措施,区人社局、区财政局根据区级机关的绩效考核结果,核定其所属各事业单位的超额绩效年人均水平参考线。确保了全区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九:教师5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我区形成国培、市培、区培、校培四级培训体系。常年开展新入职教师基地校跟岗研修、名师工作室等区域特色研修项目。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相关培训。继续教育学分采用网上审核与认证方式。全区教师5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全面落实中央编办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管理的精神,注重盘活存量、合理配置、动态调整、科学核定。区教育系统学校编制实行区管校用,在区委编委核定的编制总量内(全区教育系统编制总量为6349名,其中直属事业单位编制61名,各级各类学校编制6288名),根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学生规模变化等情况,每年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动态调整,及时备案,提高编制使用效益,促进区内教师交流轮岗和均衡优化配置。并按照规定的结构比例调整各单位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岗位,及时报市人社局审批。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一:全县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按照渝中教工委〔201671号文件精神,继续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以片区式、集团式、支教、优质资源共享等交流方式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均衡水平。2021-2022年全区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2103名,实际交流轮岗教师634名,交流轮岗教师数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数比例为30.1%;其中,交流轮岗的优质教师142名,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22.4%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二: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达到100%我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规范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任教师管理,严把新教师招聘关,保证聘用教师质量,定期进行中小学教师资格注册,切实落实教师持证上岗。目前,全区在岗专任教师3631人(小学2460人、初中1171人),持有教师资格证比例达100%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三: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达到100%95%以上我区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科学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政策,小学坚持三对口原则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免试入学,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指定学校接收,初中严格执行多校划片、派位指标到校、随机派位对口直升相结合的招生办法。公办小学(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为100%、初中(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为100%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四:全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不低于50%,并向农村初中倾斜。我区根据《教育部等四部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教基〔20111号)及《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下达2022年普通高中联招招生执行计划的通知》(渝教计发〔20224号)文件要求,实行优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坚持区域统筹,缩小校际差异,将招生指标适当向一般初中倾斜。2022年,我区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总数1750人,分配名额1225人,占比70%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五: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健全,全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不低于85%我区围绕学生就学更方便,资源配置更合理的目标,根据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分布和变化趋势等,结合所属街道服务片区,专门设立小学14所、初中4所指定接收学校,缓解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供需矛盾,尽可能保障其就近入学同城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接受随迁子女1.92万余名,占在校生总数的42.86%,全部由公办学校接收。自评结论:达标。

(四)县域内义务教育教育质量情况

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文件要求,对义务教育教育质量情况主要通过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学业质量、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等方面的9项指标进行评价。对照评估办法,我区9项指标均达到评估标准。

指标一: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全区初中毕业生数为3647人,三年前初中在校生数为3742人,转入学生数为62人,死亡学生数为3人,休学9人,转出学生数为145人,全区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7.46%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二: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我区建立健全以特教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实行随班就读,患有较重生理缺陷,能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适龄听力残疾儿童、中重度智力残障儿童,由特殊教育学校予以接收,无法到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重度残疾儿童,由相关学校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实施一人一案的送教上门服务,并纳入学籍管理。2022年,渝中户籍适龄残疾儿童181人,175人已入学,入学率96.69%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三:所有学校制定章程,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制定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行动计划,全区所有学校均依法依规制定了《学校章程》并进行了备案,制定学校章程比例达100%。我区以智慧化助力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将智慧教育列入区级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建成渝中区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并投入使用,努力构建“1+N+X”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实现学校图书馆计算机管理100%、班级多媒体全覆盖100%、学校装配标准化学生机房100%、学校无线教学覆盖100%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四:全县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我区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文件精神,区财政按照不低于教职工工资总额(含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1.5%预算教师继续教育经常性经费。2022年初预算安排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总额6141.42万元,按5%的标准应安排教师培训经费307.07万元,实际安排教师培训费总额为454.43万元(其中拨付到学校223.76万元,拨付到教师进修学院230.67万元)。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五: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全区中小学教师均熟练、科学、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和教育技术装备,参加全国中小学新技术新媒体互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基础教育优质精品课等活动名列全市前茅,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成功申报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区,分层分类举办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教师专项培训,不断提升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能力素养。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六:所有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达到良好以上。渝中区着眼文化强教、文化兴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师生人文素养。围绕“教育高地,德耀渝中”这一目标,推动各校积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打造德育课程体系和特色活动,以丰富的德育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健全完善学段衔接、知行统一、内容完整、特色鲜明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健全《渝中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指标体系》《渝中区中小学德育考核评价管理办法》等关键制度,以创建一校一品德育品牌、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为抓手,整体推动区域德育工作发展。14所学校获评重庆市中小学德育品牌,10篇案例入选全国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培育市级班主任工作室7个、区级班主任工作室7个。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七:课程开齐开足,教学秩序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我区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学校教学秩序规范。全区中小学全面开设劳动课,配齐配足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印发《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指南》,要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明确了各年段劳动教育的主要项目内容,以及区域劳动教育整体目标、阶段目标和实施策略。采用“4+N”模式,督促学校完成各年段劳动教育4项基本内容,引导学校根据学情校情遴选N项劳动内容。充分发挥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作用,在小学四年级、初中二年级每期开展为期二天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把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列入课表,纳入学生学业水平检测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八:无过重课业负担。我区确立了一年有效减轻、三年取得实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双减总体目标,明确“12345”工作思路,坚持集团推进、校际互动、家校联动、标本兼治、增质赋能的原则,开展教育集团落实双减政策大讨论,推行作业设计扁平化管理,完善课后服务工作机制,启动共生课堂实践探索,充分发挥减负、提质、增效主阵地作用的学校智慧。积极探索多样化、选择性、综合性、进阶式的作业设计有效路径,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让学生体验作业过程的收获感、满足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发展综合素质。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九: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2019年接受重庆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校际差异率结果为:小学语文0.082;小学科学0.104。初中语文0.143、初中科学0.131自评结论:达标。

三、主要做法

(一)坚持三个保障,切实履行政府主体责任

一是加强工作领导。渝中区政府依法承担统筹发展区域教育事业的职责,坚持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全区重点工作。建立由区政府区长为组长,分管区领导任副组长,区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共同参与的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创建工作专班,形成上下协力、全方位推进的工作态势。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制定完成了两表一案,确保组织、人员、任务、措施全面到位。

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先后出台《渝中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渝中区中小学校点布局规划(2022-2030年)》《渝中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打造中华名校、建设全市一流学校,促进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30条措施》《渝中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和规划。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纳入区教委突破行动,作为赛马比拼项目,打通推进创建工作的断点堵点卡点。

三是做好经费保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把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区级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各类教育经费纳入预算,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持续完善。2022年教育总投入23.13亿元,教育经费投入达到两个只增不减,财政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持续提高。未来三年预计投入30亿元专项经费用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

(二)坚持四个聚焦,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一是聚集优化校点布局规划。修订调整《渝中区中小学幼儿园校点布局规划》。通过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增加教育用地面积,增大校园办学空间,努力使我区学校达到校点布局合理,办学规模适宜,配置科学合理。2022年,优化调整重庆市第四十二中学校办学管理体制,补齐初中教育短板,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是聚集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对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标准,结合校点布局规划,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大石化、菜园坝等区域校点布局和项目建设,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有序实施《渝中区中小学校点布局规划(2022-2030年)》,加快推进求精中学河运路校区等25个建设项目,补齐硬件短板。加快标准化校园建设,将学校音美教室、体育运动场馆、教学及教辅用房达标作为新建、改扩建校园的限制性条件,确保建成一所达标一所。

三是聚集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出台《渝中区智慧教育(校园)试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深化“1+N+X”智慧教育生态系统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成市级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15所。其中,巴蜀中学“5 G+智慧教育获工信部、教育部试点立项,基于名校网络课堂将优质资源共享给81146个班级,覆盖万余名学生。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发展实践探索,建设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环境,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范围,提升教育品质,更广更快地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

四是聚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区级师德师风大数据监测平台,设立各级各类学校师德师风工作平台。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发挥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的辐射引领作用形成国培、市培、区培、校培四级培训体系。区政府与西南大学共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推进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建设,提升教师智能素养。目前,全区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等高层次教育人才240人次,市区级骨干教师1104人,市区级名优教师约占在职教师总数的21%,研究生及以上比例达到9%,全区教师队伍结构及管理机制更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更均衡更高效。

(三)坚持五个举措,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全面推进五育并举。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引导师生听党话、跟党走。持续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统筹推进校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广泛开展中小学行走的思政课育人活动。出台《渝中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方案》《渝中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方案》,完善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研究制定中小学生专项运动技能测评、艺术专项特长测评办法及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全域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紧扣党中央教育新发展理念,推动集团化办学改革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整体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优质均衡、质量导向、创新驱动、共建共进原则,以项目方式实施重点突破,累计投入专项经费3000万,审批试点项目三期35个,积极破解集团化办学中的难点”“痛点堵点,以集团化办学撬动学校办学活力,激发学校育人活力。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盘活集团内优质设施设备等硬件资源、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优秀文化传承等。

三是纵深推进双减工作。落实双减政策、助推高质量发展作为爬坡专项’”任务,推动五项管理全面落地见效,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新路径。聚力作业管理研究,聚焦作业时间控制”“难度控制”“成效控制,探索实践作业共研模式。升级课后服务质量,推行课后服务“5+2”管理模式,提升保障水平,全区参与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达98.05%,实现提供服务、满足需求两个100%。渝中区学校课后服务典型案例被教育部推介。

四是大力夯实内生发展根基。稳步推进区管校聘改革,加大教育集团龙头校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到成员校或其他普通学校交流任职的力度,以推动教师在区域内学校合理流动,提高全区师资均衡配置水平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通过深入开展课程改革“8+4”“2+1”项目研究,成立小学八校联盟、初中四校联盟,组建学科教学工作坊等,精准发力练内功,加快全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五是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实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重点帮扶办学困难学校。修订《渝中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办法》,健全完善一校一案教学常规管理细则。依托中小学校创新发展项目,围绕优质均衡目标,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稳步提升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特色化实施水平。

近年来,渝中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得到强力推进,得力于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力于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悉心指导和市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区将坚持“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的发展理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作为贯彻中央精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抓手,作为加快打造“全国一流基础教育强区”的重要支撑,努力实现渝中教育更高质量的优质均衡发展,更好服务渝中发展,服务重庆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