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桃李情 薪火相传教育梦

来源:区教委 发布时间:2021-09-08 15:49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好的教育,决定区域发展的走向;好的教师,丈量教育发展的高度。“母城”渝中,历来崇学重教,文风兴盛。三千年的璀璨文明,不仅为这片土地积淀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滋养着一代代躬耕不辍的教育人,于传承与创新中续写师者大爱,以群体的成长见证区域教育迭代发展的时代缩影。新时代呼唤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而这些优秀品质,早已深深烙入渝中教师的骨血,通过“老中青”三代教育人的传承接力,创造出别样的精彩。在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进渝中,共同品读渝中三代教育人的追梦故事,感受代代相传的教育之美。

关键词:先锋力量

追溯历史 他们谱写岁月无悔的华章

今日渝中,不仅是重庆经济、文化中心,业已成为全市教育发展的翘楚,书写着人才辈出、名校林立的优质答卷。

教育,要面向未来,更要传承历史。回首百年征程,渝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无数老一辈教育人的开拓与坚守。是他们,将教育薪火传递,将芳华燃作灯塔,照亮后辈前行的道路。

时间回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那时的周朝云刚满19岁,还是人民小学的一名新教师。在那个朴素的年代,和其他老师一样,改革旧有落后的教学方法,引进先进的直观教学法、故事教育法、提问法,周朝云对教育有着专业的追求。

当上校长后,她在教学方面提出“三高一低”,实习“先报分数,后写检查”、宣扬“起点不一,终点一致”的口号,提炼先进理念,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见证着一所革命老校的守正出新,也将人民小学求真求新的主人翁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有人将自己最好的年华奉献给教育事业,也有人即使韶华已逝,依旧在教育领域发挥着余热。

对于求精中学老教师王世群来说,退休不过是“换个地方、换种方式继续搞教育”。年逾八十的他即便离开了教师岗位,仍然关注着教育事业。

近年来,协助求精中学推进国防教育,提出“123518”国防教育模式,创作微型诗剧、音乐剧等助力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参与“青少年共育规律研究”课题研究,以上示范课、作专题辅导报告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王世群的身影始终活跃在教育领域。

“身为党员,就要发挥好党员的作用。”退休后,王世群还担任山城老年大学专家,参与公益项目“梦想课堂”;同时,身兼区关工委报告团成员,积极参与“传承红色基因”故事编写,为街道社区党员、下一代青少年作报告近100场。

退岗不褪色,余热再生辉。心怀对党的热爱与忠诚,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在渝中,像王世群这样老有所为的党员教师并非个例。

去年3月,疫情暴发后,重庆二十九中学校党委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善款,用于驰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善款总共5万元,由学校离休干部、百岁党员余瑶玉捐出。

“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疫情防控做点贡献。”余瑶玉说。

1920年出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西南局联络站地下党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转入重庆二十九中工作……余瑶玉的一生,堪称“与党同龄,与党同行”的一生。她始终心系祖国发展,不计名利,无私奉献,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建党百年之际,也是余老百岁之时。今年生日,余瑶玉的愿望很简单:“我想用自己的20万元积蓄,交纳一笔特殊党费,用于支持国家科研事业。”

鹤发银丝映杏坛,丹心热血沃新花。这些动人故事,只是时光一粟。老一辈渝中教育人,是先驱者,也是引路人,他们用赤子之心致敬光阴无悔,在时代的更迭中传续渝中教育的华章。

关键词:中坚力量

立足当下 他们挺起渝中教育的脊梁

老一辈教育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情怀,革新求变、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也在新一代渝中教师身上得以延续传承。

教育的发展,需要开拓者,也离不开持之以恒的探索者。在渝中,就有着这样一批骨干教师,他们正值风华,以高尚的师德情怀、精湛的业务水平撑起向上的脊梁,是渝中教育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教人先明己,育人先立德,是渝中教师群体的共识。一直以来,渝中区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积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师德高尚的模范典型不断涌现。

班上孩子不合群、性格孤僻怎么办?桂花园幼儿园教师罗雯选择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爱。每天午睡陪他说悄悄话,课间陪他做智力游戏,在家用视频和他互动,用文字和视频记录孩子成长的点滴……当孩子慢慢打开心扉,开始乐于与他人交流,罗老师知道,爱的教育已经为幼小的心灵播下种子,开出健康成长的花。

师爱无言,不只体现在对学生的关怀与呵护,也渗透在对教学的专注与追求中。

从教多年,巴蜀小学教师程明敏获得了不少荣誉:重庆市小学语文学科名师,渝中名师,渝中区名师工作室导师,重庆市首届科研骨干教师,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个人突出贡献奖……在她看来,“做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是教师永葆活力的妙方。她积极投身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建构小学“心语作文”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让学生真正“写掏心窝子的话”,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供借鉴观摩学习的范本。

名师强教,人才强区。近年来,渝中区实施“三名工程”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推进渝中名师和特级教师工作室建设,形成骨干教师培养管理的长效机制,为打造全国一流基础教育强区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骨干教师的引领力,还彰显在大爱情怀中。渝中教师的大爱,并不囿于小小学堂,而是跨越到更广阔的疆域,传递温暖与帮扶。

大坪小学宋娅老师的爱人是一名驻藏军人。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她被困丈夫驻地。3000公里的“天路”,并未阻隔宋娅对教育的热情:一座简易帐篷,一套多媒体设备,一根特批的网线,几张桌椅……雪域高原的军营成了宋娅的“临时教室”。在这里,她不仅当上网络课堂主播,还成了一名援藏教师,拥有了一段“雪域助学”、“联结汉藏”的可贵经历。

在渝中,有着类似支教经历的老师还有很多。人和街小学的唐可将多姿多彩的美术课带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组建社团,开设讲座,让从未上过美术课的孩子们领略到艺术之美;重庆市聋哑学校的唐洪梅带领援芒教师团队,远赴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先后送课到17所乡镇中小学,培训近1400名乡镇教师,在教育界留下“花中第一流”的重庆佳话……

数据显示,渝中区现有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市名师、市学科带头人、市学科名师等高层次教育人才240人次,市区级骨干教师1104人。

如今,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逐渐壮大,他们汇聚起强大的合力,共同组成渝中教育的中流砥柱,为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绘出浓墨重彩的底色。

关键词:新生力量

展望未来 他们掀起青出于蓝的后浪

如果说老教师像灯塔,中年教师像脊梁,那么青年教师就像是浪潮,有着一往无前的冲劲儿,为渝中教育注入充满生机的源头活水。

作为未来教育的希望,渝中区始终重视青年教师的引进与培养。近年来,全区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方案,开辟“绿色通道”,划拨专项指标,简化人才引进流程,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满足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需要。

人才培养方面,渝中创新新教师试用期培训方式,增设基地学校跟岗研修项目,通过整合名校资源,搭建研训一体、区校一体的平台,为新教师注入专业可持续发展基因,变“新生力量”为“有生力量”。

前往基地学校参与跟岗研修,在学科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学科教学、教研及学科育德等方面的学习,课堂观摩、交流研讨、行为改进……去年9月,大学刚毕业的刁祥成为了重庆二十九中一名新入职的物理老师。初来乍到,混合式、多样性的规范化培训帮助他扣好了教师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

“培训加深了我对教学实践的理解,真正让我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回忆参训过程,刁祥深感获益匪浅。今年,他在渝中区新教师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实现了自我的飞速成长。

得益于渝中区对年轻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一大批青年教师踏上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2020年,人和街小学青年教师罗川兰成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帮扶团队中的一员,踏上了凉山支教之路,于西昌市第三小学担任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支教期间,罗川兰制定了符合三小学校教育环境、契合三小学生成长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分享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在教研活动中的应用,通过创新教育教学系列培训活动,加强了学校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实际行动为凉山教育献智献力。

虽然年轻,面对责任和使命,依然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罗川兰老师的故事,折射出的正是渝中年轻一代教育人身上熠熠生辉的可贵品质。

教育既要传承,也要发展和创新。有人虽然老去,但有人永远年轻。渝中教育的新生代,不仅有着青年人善学好问、创新有为的品质,还兼具前辈们的情怀与担当、中坚们的专业与卓越,从他们身上可以感受到教育传承的力量,他们为渝中教育的未来赋予了无限可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