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持续做靓“渝中养老·十分美好”品牌,积极破解中心城区老年人群助餐服务难题,全力推进多元化建设、可持续发展、高品质服务。目前,全区建成老年食堂及助餐点34个,年服务老年人30余万人次。
始终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主动探索“食堂+”多元建设模式,盘存量、育增量,就近就便建优老年助餐服务体系。
突出综合化,统筹“社区站点+食堂”,在养老服务站提档升级中丰富老年食堂功能,推行连锁化、专业化运营,系统解决老年人就餐、助学、文娱等生活需求。
突出睦邻化,支持“物业机构+食堂”,引导物业机构整合办公区域、盘活闲置场地,在居民区嵌入式打造老年食堂,让助餐服务距离更近、人员更亲。
突出适老化,引导“餐饮企业+食堂”,鼓励餐饮企业改造老年餐厅、设置老人专区,推行错峰就餐、优惠点餐、科学计餐、即时调餐等服务。
突出特色化,鼓励“养老中心+食堂”,深化“机构建中心带站点进家庭”服务模式,推动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打开大门、对外开放为食堂,推出低盐少油、无糖清淡等定制配餐,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
始终坚持公益属性与微利原则,通过政策引导撬动经营模式创新,合力推动老年食堂长效运营、健康发展。
多元筹资激发发展活力。建立“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出一点、慈善捐一点”多元筹资机制,按照规模大小、服务人数给予建设运营补贴,发动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引导食堂优惠定价、适度让利老年人,不断撬动运营主体积极性。
政策扶持降低运营成本。全面落实养老服务设施扶持政策,如税费优惠、房租减免,用水、用电、用气等执行居民价格等,全覆盖购买公众责任险及食品安全责任险,全力协调物业费用减免,无偿提供20处国有房产打造老年食堂,不断强化助餐发展支撑。
要素赋能创新经营模式。鼓励结合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打造各具特色的运营模式,以高品质增值服务有效提升营业收入。目前,全区老年食堂均已实现微利可持续运转。金汤街社区老年食堂,突出服务资源整合特色,组建低保活力老人送餐队,开设乡村振兴农产品超市、自种蔬菜瓜果交换集市,拓展外卖平台线上销售渠道,推出“新品试吃会”“中医理疗套餐”,增设“龙门阵下午茶”“老年人书画托管班”服务,实现月盈利10000元左右。浮图关社区老年食堂,突出网红景点结合特色,推出1元“红墙”网红美食,成立“1角公益基金”,开展“积分服务”兑换美食等活动,实现月盈利3000元。桂花园社区老年食堂,突出智慧康养融合特色,配套社区医疗站、儿童康复课堂,开通“居家养老服务”智慧平台,线上线下同步提供入户关怀、助浴助医等服务,实现月盈利2000元。
始终坚持质量为先与服务为本,聚焦中心城区高品质颐养要求,精准对接需求,拓展供给内容,持续升级老年人“家门口的幸福”。
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能力。编制《食堂规范指导手册》,推行场所环境、服务流程、食品质量标准化建设,“一体化管理”让服务更加优质专业。
人文关怀厚植城市温度。每月为高龄老人发放600至6000元长寿补贴、为困难老人发放60至260元居家养老服务券,支持用于食堂就餐,让更多老年人愿意走出家门、走进食堂;成立“助餐委员会”定期收集意见,开通22条订餐热线、配备5台助餐车、组建35支志愿队伍,“一碗汤的距离”让服务更加微观有感。
功能拓展打造邻里空间。按照“立足老人、面向全体”定位,聚力打造全时全龄邻里公共空间,引入教委、团委、残联等资源,创新开展主题团建、残疾儿童康复培训等活动,动态提供助浴、助洁、助修等特色服务,让老年食堂成为儿童的“乐学园”、青年的“充电站”、残疾人的“暖心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