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5日晚,24架日机分三批偷袭重庆渝中区,造成了十八梯、石灰市和演武厅(现磁器街)三段防空隧道内发生了震惊中外的避难民众窒息、践踏惨案,造成人员伤亡2500人左右。
牢记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渝中区人民防空办公室立足人民防空主业,强化担当作为,不断提升城市防护疏散能力,加强人防专业队伍训练,积极推进人防工程品质提升,强化宣传教育,激发市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战备意识。
警钟长鸣,牢记“警醒之音”
为纪念在1941年“六五”大隧道惨案中罹难的同胞,警醒全市人民勿忘国耻、居安思危,1999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重庆人民防空条例》,规定每年6月5日上午10时30分至10时42分,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防空警报试鸣放。
6月5日上午10:30分,渝中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防空警报试鸣放,警报信号分为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灾情警报四类,时长共计12分钟,全区警报鸣响率达到100%,覆盖率达到98%,受教育市民60余万人,以此纪念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大轰炸”中不幸遇难的同胞,警示市民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同时,渝中区人民防空办公室在解放碑搭建宣传展台,设置宣传展板60余块,通过LED显示屏滚动播放《“6.5”大轰炸》、《居安思危 备战人防》等宣教片,向市民发放宣传品,接受居民群众咨询。在辖区11个街道开展人民防空知识入户宣传,共向居民群众发放《居民防空避险知识技能宣传手册》宣传抽纸、宣传口袋等宣传资料10万余份,做到宣传资料“入户到人”。
1941年到2021年,虽已过去整整80年光阴,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警钟必将长鸣。
厉兵秣马,铸就“铁血人防”
人民防空是战争的产物,“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是人民防空的职责使命。人民防空指挥通信着眼战时需要,是战略保底的通信手段。在一次次的指挥通信拉练中,渝中区人民防空办结合途径地域、地形,设置相关战术背景,增强实战化氛围,严格按照军事机关的标准规范训练口令、动作要领和行进方式,高标准地完成机动指挥所野外集结与开进、机动指挥所信息系统开设与撤收、卫星通信、单兵无线训练图传和超短波通信等科目训练,对人防通信器材的互联互通进行有效检验,探索克服地形地貌以及大气噪声、电离层等因素对通信系统的影响,确保战时发挥器材最大效能,为战时通信托起信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渝中人防将一以贯之坚持开展常态化训练,练精兵强将,提升实战本领,铸铁血人防,打造一流人防队伍。
平战结合,遇见“山城洞天”
渝中人防工程都是一种红色资源,为把这些红色资源开发好利用好,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渝中区人民防空办公室强化平战结合,积极开展“山城洞天”人防工程城市品质提升,对老旧防空洞进行“一洞一策”提档升级。通过排危改造,“神仙洞”人防工程即将打造为高雅音乐剧场,“611金库”人防工程将打造成为以沉浸式演艺为核心的新消费酒店,“洪崖洞”人防工程将打造成为洪崖洞旁、峭壁之中极具文化价值的地下穿梭走廊。
早已名声在外的李子坝人防工程一条街,引进江上明珠、Caver酒吧等酒类企业10余家,打造集白、红、啤酒类展示、销售、存储于一体的酒类一条街,成为渝中区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示范性网红项目。
疏散基地,筑起“护民长城”
人防疏散基地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战时可保存战争潜力,平时可应对突发事件,紧急疏散安置受灾群众。渝中区身处都市核心,70余个社区的居民群众战时都需要进行疏散。近年来,渝中区不断加强人防疏散基地建设,人口疏散保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但是部分人防疏散基地已建成多年,期间机构改革、区域划分、专职人员调整等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疏散基地的对接维护。
渝中区人民防空办公室积极探索创新安置方式,优化维护机制,做好各疏散基地的建设维护管理。
疏散基地对接联动范围广、涉及社区多,区人民防空办干部一一走访疏散基地对应各村安置点,实地了解安置点交通状况、安置设施、水电、消防、卫生防疫等具体情况。通过走访入户,加深对疏散安置点的了解,摸清疏散基地现状,确保让渝中居民战时能“拉得出去”“住得下来”。而平时则依托人防疏散基地进行两地常态化人防训练与人民防空教育宣传,进一步发挥促进渝中与疏散基地区县经济社会交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