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焦健康,强化政府主导。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注重稳扎稳打,《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实施方案》出台后,分管区领导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落实方案,分解任务、明确目标、调度进展。二是紧盯弱项,压实部门责任,将健康中国渝中行动主要指标、重点任务进度纳入绩效考核。三是多措并举,强化政策和经费保障,把健康中国渝中行动作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工作,坚定不移办好健康的事。
二、纲举目张,健康相关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突破口。一是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以高血压单病种为突破口,结合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作用,有效利用市级医院的资源优势,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标准化、同质化的防治管理服务;探索开展多病共管,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总结出“1234”工作方法,即以患者为“1”个中心,运用主动式、关怀式“2”种服务,依靠中心资源、医联体资源和社区资源“3”个协同,达到促进居民健康、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居民获得感和体现政府为民服务“4”个效果;针对心脑血管、糖尿病、慢阻肺疾病患病人群,建立健康管理、疾病管理、康复管理3类服务规范,形成“筛查—干预—诊治—康复”的防治管一体化全程服务链条,着力构建完善AED急救网络,激活“互联网+”优质医疗资源,采取MOB模式让医疗服务质量高、服务效率高、患者费用低,实现病患、医护和医保多赢局面。2020年辖区人均期望寿命为80.78岁,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下降至10.48%,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了27.50%。二是做好居民健康“建设者”。因地制宜加快全民健身路径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引导的工作步伐,充分发挥传统武术、健身气功和网络平台优势,创新开展“线上健步走”, 推广“五禽戏”、“八段锦”; 建设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探索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服务衔接,推进养老管理平台、养老服务平台、养老服务信息网建设应用,全区建设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1个、社区养老服务站68个,实现“一街一中心、一社一站点”全覆盖;三是做好青少年健康“领路人”。加强学校健康细胞载体植入,健康学校占比51.11%。启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坚持开展“青春护航”项目,开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全员性的健康实践活动,持续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大力推动小学“双减”措施落地落实。四是做好职工健康“保障人”。 稳步推进“职工互助保障健康公益体检活动”,贯彻落实“两病”(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把地中海贫血、慢性髓系白血病、尘肺病、儿童白血病纳入医疗救助重特大疾病病种救助范围,加大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