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无障碍  出行更有爱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5-02-21 10:35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数据显示,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3.1亿,加上有无障碍需求的孕妇、儿童、伤病人员等人群,社会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广泛而迫切。2023年9月,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2024年10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五十七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中国代表喀麦隆、洪都拉斯、巴基斯坦、土耳其等30国提交的无障碍建设促进所有人享有人权决议。这是联合国首次就这一专题通过决议。

当前,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2023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办公室联合发布27个无障碍环境建设优秀典型案例,杭州三墩镇民生综合体无障碍改造提升工程、山东临沂山岳型旅游景区无障碍建设项目、重庆渝中区中山二路老旧小区无障碍环境提升项目名列其中。

重庆渝中区两路口街道中山二路社区建设无障碍设施,则难在协调业主利益。

走进中山二路社区红星亭坡小区,一排排“挂”在半山腰的楼房映入眼帘。

“社区依山而建,最大高差30米。小区内台阶众多,一直没有电梯和无障碍通道,出入小区全靠爬坡上坎。”中山二路社区党委书记程燕说,以红星亭坡小区为例,600余户住户中,年龄超过55岁的居民约占六成,还有20多名残疾人,他们出行非常不便。

2022年,渝中区启动中山二路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其中包括无障碍设施建设工程。然而,社区被居民多年来自建的院坝围墙分隔成了4个片区,互不相通。

建设无障碍步道,就得贯通原本割裂的空间,连接分离的片区。围墙怎么拆成了一道难题。

红星亭坡小区的一楼住户路阳,家中院坝围墙就建在片区之间的分割线上,要建设无障碍步道,就得把围墙往里移。

“老路啊,你家的围墙能不能往里移一移?等小区改造好了,你家也是受益者嘛!”程燕敲开路阳家门,与之协商。

“可以是可以,但移围墙,我种的这些三角梅、黄桷兰就得拔掉,舍不得。”路阳面露难色。

“施工结束以后,社区帮你补种。”程燕劝道,“我看你家院坝的地板砖也破旧了,正好借这个机会修补一下。”

程燕几次上门沟通后,路阳同意将围墙向内移了1.5米,给无障碍步道留出建设空间。“作为社区干部,我们和居民更熟悉。建设过程有纠纷,社区干部第一时间到场协调、解决矛盾。”程燕说。

漫步中山二路社区无障碍步道,盲文标示牌随处可见,人行道口均建有缘石坡道;路过一处公共活动空间,座椅全部设计成圆角,旁边有“容膝空间”,方便轮椅停靠。记者尝试闭上双眼,摸索着乘坐电梯,指尖轻触按键,盲文清晰凸起,语音播报在耳边响起,虽然眼前一片黑暗,心里却十分安稳……

“你看到的种种细节,是施工人员一次次‘沉浸式体验’的结果,让设施更加管用、好用。”两路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海波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