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500103009283772K/2022-00030 发布机构 渝中区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2-03-22 发布日期 2022-03-22 主题分类 教育
体裁分类 规划 发文字号 渝中府办〔2022〕6号 有效性
索引号 11500103009283772K/2022-00030
发布机构 渝中区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教育
成文日期 2022-03-22
发布日期 2022-03-22
体裁分类 规划
发文字号 渝中府办〔2022〕6号
有效性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渝中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区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管委会、街道办事处,有关单位:

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将《重庆市渝中区教育事业发展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322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渝中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为推进全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有关要求,依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和《重庆市渝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等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渝中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市、全区教育大会的部署,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渝中教育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党的建设不断增强。2020年底,全区教育系统共有党委15个、党总支6个、党支部199个,党员4020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工作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扎实推进。学校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面落实。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持续巩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系统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全区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小学、初中入学率和毕业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100%。学前教育一级园(含示范园)占比达到30.6%,中小学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100%。获得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二等奖各1项,市政府教学成果奖8项,位居全市前列。体育美育取得新进展,获全国新时代美育突出贡献奖,体育特色传统项目、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发展势头强劲。近5年学生共获体育、艺术、科技、劳动等市级以上团体奖247项,个人奖1843项。

教育惠民彰显成效。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5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80%。依法保障适龄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接收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1.4万名,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5%。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惠及学生20余万人次。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复查验收,校际差距减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校园师生零感染。

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综合实力继续位居全市前列,基本建成重庆基础教育高地。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重庆美育改革实验区、重庆研学旅行实验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城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区建设取得新成果。强力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以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为抓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扎实开展。教育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教育行政审批服务高效推行。

教育保障迈上台阶。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持续完善,全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累计达到92.03亿元,财政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提高到17.74%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达标率提升到85%。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市级首批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4所。教师队伍规模结构不断优化,基础教育教师受高等教育比例达到99.8%,研究生及以上比例达到9%,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50%。全区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等高层次教育人才240人次,市区级骨干教师1104人,市区级名优教师约占在职教师总数的21%。依法治教全面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渝中教育贯彻落实全国全市全区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打造全国一流基础教育强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五年。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新的深刻复杂变化,必须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在战略上布好局,在关键处落好子,奋力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人才和科技竞争加剧,教育形态模式重塑,对学习者能力素养和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我国正处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新阶段,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全面实施,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党中央及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把握新形势、践行新理念,融入新格局。渝中区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和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力量支撑,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要,需要打造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需要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告,在新的征程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发展。没有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就难以实现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发展必须依托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得以实现。当前,重庆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不断健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为提升教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更好机遇,对教育服务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面对新形势,渝中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与教育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育人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优质人才资源支撑不足;学校布局不够合理,与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创建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生均体育场馆、教学及辅助用房、音乐和美术专用教室等硬件不达标;发展不够均衡,校际差距仍然存在,小学教育发展还不均衡,初中教育比较薄弱,高中教育特色不够突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有待增强;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要求,教育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还不适应新的城市战略定位,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克难任务艰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渝中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握新时代新特征新要求,奋力开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专题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打造全国一流基础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统领,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推进教育国际化、绿色化、智慧化、人文化,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积极推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受教育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持续推进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促进学习者终身发展,为创造高品质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育人为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五育并举,强化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的科学质量观,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教育评价改革促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发展,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形成融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坚持统筹协调。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进成渝经济圈教育合作和一区两群教育协同发展,统筹改革发展与安全稳定。

(三)发展思路

“146”教育发展总体思路:紧紧围绕打造全国一流基础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个目标。优化调整校点布局,改善软硬环境品质,深化人文渝中,尚品教育建设,培育造就“4个好:养成好品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彰显优品格,培育德高业精的好教师;崇尚高品质,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构建新生态,成就人们心目中的好教育。重点抓好“6个双任务落地见效,即:双创,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双新,建设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双减,切实推动学生减作业、减培训;双增,增加学生体育、艺术、户外运动以及劳动教育的课时,增加学生体育、音乐、美术课外培训的时间和机会;双城,加强与成都的教育合作和与巫溪的教育协同发展;双体,与北京、上海等城市核心区域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体,与境外、国外教育发达地区建设学习共同体。

(四)主要目标

202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础教育综合实力中西部领先领跑,初步建成全国一流基础教育强区。

具体目标:

——建成优质均衡发展区。着眼教育国际化、绿色化、智慧化、人文化,推进紧密型教育集团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努力实现文化一流、质量一流、治理一流、师资一流、条件一流,人文渝中,尚品教育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范本。

——建成名优教师聚集区。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创建全国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区,构建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重庆市骨干校长数量、重庆名师等顶尖教育人才比例、市级骨干教师比例、教师高学历层次比例位居全市前列,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在全市、全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建成对外交流窗口区。坚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依托创新开放窗口区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外人文交流实验区,成为成渝地区、中西部地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建成改革创新先行区。深化重庆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区建设,争创全国劳动教育示范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在改革学校、教师、学生评价、落实五育并举、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善作善成,改革成效在中西部乃至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2035年,实现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基础教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全面建成全国一流基础教育强区,推动渝中成为学习型城区、人才强区。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学习者得到全面、充分、个性的发展;不同阶段教育更加公平、优质;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增强;教育竞争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形成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专栏1  渝中区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分类

指标

2020

2025

属性

学前教育

在园幼儿数(万人)

1.6

1.8

预期性

毛入园率(%

100

100

预期性

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

50.1

55

预期性

义务教育

在校学生数(万人)

4.19

4.41

预期性

其中:普通小学

3.08

3.18

预期性

普通初中

1.11

1.23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

100

约束性

高中阶段

教育

在校学生数(万人)

2.35

2.12

预期性

其中:普通高中

1.10

1.17

预期性

中等职业教育

1.25

0.95

预期性

毛入学率(%

100

100

预期性

人力资源

开发水平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9.8

10.4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5

13

约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坚持立德树人,切实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进头脑,引导教师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小学专题教育读本。强化教材育人功能,全面实施好国家统编教材。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岩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

2.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建立健全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积极构建学段衔接、知行统一、内容完整、目标明确的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推动课程思政各学段各学科全覆盖。加强中小幼德育规范化建设,推动一校一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创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拓宽育人阵地。

3.推进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

健全完善中小幼实践育人体系,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和道德实践能力。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和德育实践活动。开展英雄模范、名师名家、学术带头人进校园活动。积极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建立健全各类学校党建带团建、队建机制,构建党、团、队相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开展特色党团主题教育。加强学生社团管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健全完善学段衔接、知行统一、内容完整、特色鲜明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重点抓好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政课程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4.实施学校文化4.0工程

着眼人文化现代城市建设,推进人文校园建设,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师生文化自信。按照《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工作计划》,加快提档升级校园硬件环境。结合每个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建设,为塑造优良校园文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依托巴渝文化、革命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挖掘传承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彰显渝中文化软实力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鼓励学校积极开展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等精品文化活动,大力建设文学、艺术、科技、体育等学生精品社团,打造一批精品文艺课程、品牌文化活动。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民乐进校园,广泛开展经典诵读、生态环境、非遗传承等主题教育,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5.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推进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历练奋斗精神,强化学生认知、创新、合作、职业等关键能力培养,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本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素养。推进课程创新和教学变革,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提供更优质、更广泛的学习选择,拓宽学习时空,转变学习方式,更新学习观念。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习兴趣、优化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提升学习的品质。

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形成尊重劳动者、关爱创造者、崇尚奋斗者的时代风尚。推动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作用。结合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贯通小、初、高三阶段,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构建纵向贯通,横向拓展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规范执行国家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创新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统筹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设立劳动周,丰富学生劳动体验,提高学生劳动能力,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搭建区域性劳动教育支撑平台,加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及高中通用技术实训中心等劳动教育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各学段学生劳动技能集中系统培训。创新开展劳动教育,打造一批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劳动教育新格局,争创国家劳动教育示范区。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构建《渝中区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开展劳模、大国工匠进校园”“科技劳动改变生活活动。加强劳动教育骨干队伍建设。推动劳动教育文化建设。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开齐开足体育课,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建好满足体育教学和活动需求的器材设备和场地设施。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按照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逐步建立---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推进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进课程,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探索建立并实施学生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功能。深化重庆市(渝中区)美育改革实验区建设成果,加强新时代都市美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形成美育改革实验的渝中方案。整体推进区域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结合渝中区的资源特点和各学校的独特优势,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渝中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全面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构建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形成艺术专项特长。大力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地方传统文化艺术、非遗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持续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开发一批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积极探索美育评价改革新路径,探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和艺术特长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健康融入所有教育政策、贯穿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加大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持续推进学校卫生保健机构改革与创新,加强中小学卫生室(保健室)和校医、保健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医教结合,提升学校卫生治理能力。积极推进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在近视防控、传染病防控、垃圾分类、健康教育、校园食品安全等方面树立一批典型。大力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深化互联网+”健康教育,构建涵盖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全口径、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智慧管理系统,深入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素养。

把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全面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加强源头治理,做到育德育心有机结合,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全面普及知识,科学设置课程、生动开展活动,增强学生心理韧性。加强引导,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作用。及早及时疏导压力,主动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学生因为压力无法缓解而造成心理危机。突出科学识别、预警管理、专业咨询和妥善应对,强化专家支撑和专业保障。规范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加强学校心理危机管理与干预。

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技教育。贯彻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针对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中小学实验室等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备,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大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科技节、科学营、科技小论文(发明、制作)等科学教育活动。加强对家庭科学教育的指导,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

加强法治、生态文明和国防教育。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的教育系统八五普法工作和法治教育。组织开展学宪法、讲宪法等系列活动,提升师生参与覆盖面。加强学校法治教育课程建设,丰富和优化法治教育资源,加强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增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长效机制。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教学资源,围绕生态文明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突出绿色化,打造绿色校园,加强校园绿色管理,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有效遏制学校餐饮浪费。将国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打造一批国防教育特色示范学校,拓展丰富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及研学旅行活动。深化研学旅行实验区建设,开发一批社会实践教育及研学旅行特色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社会实践及研学旅行基地,建立一套规范高效的工作机制,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升华爱国意识,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提升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合力

切实提升家庭教育科学化水平。积极引导家长依法履行监护责任,发挥家庭第一课堂重要作用,引导家长言传身教,注重传承良好家风。完善家校共育机制,建立健全家校共育平台,规范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建设,推动教师家访制度化、常态化,增强家庭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家校协同,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积极组织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推进家庭教育服务专业化发展。加大政府购买家庭教育公共服务力度,为特殊困境家庭提供专业服务。

推进全社会协同育人。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构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家庭共同育人的新格局。充分发挥校内外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作用,全面推进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公共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推动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特长培养、研学旅行等校外教育走深走实,探索创新中小学与社会力量合作育人模式,丰富校外教育内容与形式,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加强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教育观,着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专栏2  立德树人全面落实重点计划

1.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计划。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进头脑,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打造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堂和精品网络公开课。

2.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计划。打造思政课建设优秀案例、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培育国家级课程思政先进典型,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示范校、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示范课程和精彩案例。

3.实施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计划。持续开展大中小幼一体化教研活动,开展德育品牌建设评选活动,建设一批德育工作特色项目学校。积极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和地方教材实施,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4.实施五育融合品牌建设计划。用好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在线管理平台,推动全区中小幼五育并举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实施。实施“2+1+1+1”项目,增加学生体育、艺术、户外运动以及劳动的机会,增加学生体育、音乐、美术课外培训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掌握两项运动技能,一项艺术特长,一项科技特长和一项劳动技能。创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区和实验学校,形成在全国推广的劳动教育改革成果经验。

(二)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7.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实施师德师风承诺制度,健全常态化师德师风教育与监督长效机制。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师德素养,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课堂主渠道育德作用。挖掘优秀教师典型,加大模范人物宣传表彰力度。构建师德师风多元监督体系,落实师德师风负面清单、通报警示、师德失范惩戒等相关制度,实施师德师风评价档案制度。

8.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落实渝中区《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办法》,深入实施名师强教计划,争创国家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区,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强校园长队伍建设,实施群鹰、奋飞、领航校园长培训计划,5年派出30名左右校园长到全国知名中小学驻校研修、参加国外及港澳教育基地和国内著名高校的学习培训。实施十百千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培养十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渝派名师,百名在全市各学科领域拔尖的名优教师,千名覆盖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构建教育人才队伍梯队。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加大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力度,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育计划,鼓励开设校级名优教师工作坊,带动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拓宽名优教师成长渠道。到2025年,全区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在全市乃至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市区级骨干名优教师达到在职教师总数的50%,普通高中研究生层次教师所占比例达25%,重庆市骨干校长数量、重庆名师等顶尖教育人才比例、市级骨干教师比例、全区教师高学历层次比例位居全市前列,建成名优教师聚集区。

完善全员培训制度,分层、分类、分科开展五年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全面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水平。深化区校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有效开发教师培训课程资源,打造一批具有针对性、引领性、前沿性、时效性的精品课程和在线课程。创新培训方式,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实施教师教育创新行动,新建区级教师管理服务平台,建立全区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完善教师培训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完善四级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作用。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校本培训规范化、内涵化发展,进一步完善校本培训管理制度。建立职业教育、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系统性开展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继续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攻读与专业岗位密切相关的高层次学历。

9.全面优化教师队伍管理

深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切实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按国家和重庆规定合理提高渝中区中小学(幼儿园)中高级岗位比例,严格按照评聘结合开展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制度,健全教师招聘、引进、选聘制度,完善引进人才配套政策,创新人才评价方式。按照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要求,建立完善教师转岗、退出机制。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10.切实保障教师地位待遇

优先全额保障教师工资,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渝中区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绩效分配方案,切实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建立健全教师表彰激励机制,定期评选渝中名师”“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等,加大对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健全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民主权利。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定期组织健康体检,发挥好教师心理咨询中心作用。

专栏3  教师队伍建设重点计划

1. 实施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争创国家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2.实施群鹰、奋飞、领航校园长培训计划。5年派出30名左右校园长到全国知名中小学驻校研修、参加国外及港澳教育基地和国内著名高校的学习培训。

3.实施十百千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培养十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渝派名师,百名在全市各学科领域拔尖的名优教师,千名覆盖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构建教育人才队伍梯队。

4.实施三名工程。持续开展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全区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在全市乃至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市区级骨干名优教师达到在职教师总数的50%

5.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推进交流轮岗,均衡配置名优教师资源。

6.实施职业教育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建设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85%

(三)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1.优化校园规划布局

按照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未来人口总数及学龄人口数变化,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校点布局规划,解决区域教育资源部不平衡问题。加强大石化区域校园布局和项目建设,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满足适龄儿童入学及教育发展需求。结合校点布局优化建设工作,突破优质均衡瓶颈,对照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标准,通过调整办学类型、上天入地挖掘教学用地、加快标准化校园建设,有序推进校点新建、改扩建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建渝州路幼儿园、金银湾地块小学、求精中学河运路校区等一批校园,改扩建人和街幼儿园、中华路小学、马家堡小学、解放小学、57中等10余所校园,实现学生就学更方便,资源配置更合理,育人质量更优质,办学条件达标准的目标。

十四五期间教育建设项目(附表)

12.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改革创新、规范管理的基本原则,建成布局合理、公益普惠、规范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裕、更加普惠、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到2025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保持10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5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88%,二级以上幼儿园占比超过80%

全面推进科学保教。大力改善办园条件,丰富幼儿活动环境。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保证幼儿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落实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行动计划,防治和纠正小学化现象。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完善教研指导责任区帮扶机制,加强对薄弱幼儿园的专业引领和实践指导,健全质量评估监测体系,整体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

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优化园点布局规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加快大石化地区公办园建设。加大学前教育投入,重点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解决工勤和教学辅助岗位的用人需要。提高学前教育师资准入门槛,补足配齐公办园教师,完善学前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及社会保障等政策,逐步实现同工同酬,确保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稳定。

13.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积极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政府发展义务教育主体责任,加大投入,补齐短板,疏通瓶颈。通过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联盟化办学等措施,统筹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龙头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小学教育巩固基础、彰显特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单办初中一校一策综合治理,推动初中教育补齐短板、提质发展、跨越赶超,打造一批中华名校、全市一流学校,建设一批特色优质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加强体育运动场馆、教学及辅助用房建设,建立健全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探索建立设施设备标准化配备定期更新机制,全面实现办学条件校校达标。以学校创新发展项目为依托,聚焦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小初衔接教育,重点解决课堂教学、学生学法、学习力提升等关键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与发展需求,促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提升,有效解决义务教育校际差异。提高教学质量监测水平,统筹采集数据,充分利用数据,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规范有序做好义务教育招生工作,完善招生入学信息发布与预警机制。优化简化随迁子女入学程序,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权利。稳步开展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好课后服务工作,满足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服务的需求。健全联控联保机制,精准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落实五项管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健全作业管理机制,统筹安排作业数量和时间,不断提高作业设计、布置与批改质量,优化考试内容与形式。建立学有困难学生帮扶制度,健全课后服务保障机制。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探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定期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抓好课程改革整体规划,构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具有渝中特色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稳步推进地方课程综合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全面发挥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发挥第三批课程改革项目效能,加强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课程实施力建设。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行动和共生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教学与评价改革,完善协同推进机制,强化各学段纵向有效衔接和相关学科横向协调配合。创新教学方式,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重视和推行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积极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辅导。加强教学管理,落实课堂教学常规基本要求,指导学校形成教学管理特色,健全学校教学管理规程。开展共生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培育一批共生课堂建设示范学校,积极推广成功经验和改革成果。

14.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不断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持续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重构学校治理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注重刚性制度秩序化、标准化与张扬师生主观能动性共生共融,提升现代学校治理效率,保障育人模式改革有效有序推进。聚焦新时代深度学习特点,关注和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具体需求,构建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生涯课程、综合课程、社会实践课程、衔接课程等为支撑的多层次、立体化特色课程体系。对接新高考综合改革要求,建立健全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探索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实现学生发展指导的系统化、情景化和多样化。深入推进共生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深入开展验证性试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模式,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探索创新人才初高中一体化早期培养模式,高质量推进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强基计划”“英才计划”“雏鹰计划,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深入实施普通高中二期发展促进计划,支持学校创建市级特色示范高中和特色普通高中,进一步打造市级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和校本教研基地3-5个,新培育市级精品选修课8-10门、普通高中优秀学生社团10-15个。

15.保障特殊教育全纳优质

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国家《残疾人教育条例》,保障残疾人教育机会均等,积极推进融合教育,加强对残疾人教育的支持保障。加强和改进随班就读工作,推广区域随班就读支持中心运行机制与实践模式的研究成果,切实加强专业引领和过程指导,在普通中小学建设一批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推进全纳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个别化教育课程的实施,开展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工作,为高中阶段残障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升学保障。发挥渝中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主城都市区中心城片区特殊教育发展指导中心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中心城区特殊教育逐步形成协作共建、资源共享、齐头并进、整体提升的发展格局。完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在普通学校建设一批接收中度残疾儿童的特教班。建立并实施普通中小学专(兼)职资源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特殊教育素养和康复训练能力的资源教师。重视和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融合教育从娃娃抓起。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促进残疾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加强医教结合、康教结合,探索鉴定安置、前期评估、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考核评价、康复训练一体化运行模式,建立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鉴定和咨询委员会,集中解决鉴定评估、入学安置、教学科研和个别化教育等疑难问题。到2025年,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9%

16.保障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

加强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关爱与服务工作。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优化简化随迁子女入学程序要求,持续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完善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罪错行为预防矫治体系,推动专门教育与治安管理处理、刑事处罚等配套衔接。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

17.提高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质量

建立目标清晰、多元开放、体制健全、机制完备的教研工作新体系。推进教师进修学院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行政决策、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的能力,创建成为全市示范性教师发展机构。创新教研机制,完善区域、集团、校本三级联动教研模式,建设以教师进修学院为主导,以校本教研为根本,网络教研、综合教研、联动教研等多种方式深度融合的中小学教研新样态。探索跨学段联合教研,推进学科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建设。探索跨学科综合教研,促进不同学科课程的统整融合。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研究,组织实施一批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建设一批区级教科研基地。充分发挥区教师进修学院的专业引领作用,指导集团、学校加强校本教研,建设一批示范性校本教研基地和示范教研组,培育一批市级校本教研基地。完善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机制,与市内外高校、教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教科研协同创新。加强教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健全教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发布制度和转化机制,推动成果的及时有效转化。建立渝中教育智库,开展渝中教育重大改革事项的咨询、论证、监测和评估。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严格教研员准入制度,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分学科配齐配强专职教研员,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适当提高教研机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持续提高教研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专栏4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重点计划

1.实施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计划。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保持10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5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88%,二级及以上幼儿园占比达80%以上,力争2022年建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

2.实施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创建计划。对照创建标准,全面实现办学条件校校达标,确保全区每一所中小学校生均运动场馆面积分别达到10.2平方米、7.5平方米以上,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达到5.8平方米、4.5平方米以上,音乐、美术教室面积不小于96平方米、90平方米,补齐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等硬件短板,力争2024年前创建成功。

3.实施教育优质资源拓展计划。打造全国知名、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中华名校(园)6所,全市一流优质校园10所,努力建设一批老百姓满意的特色优质校园。实施紧密型集团化办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统筹配置、有效覆盖、均衡发展。

4.实施初中教育跨越赶超计划。做强初中教育,实施单办初中一校一策综合治理,补齐单办初中短板。

5.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超过75%,打造市级课程创新基地和校本教研基地3-5个,培育市级精品选修课程8-10门。

6.提高特殊教育工作水平,办好2所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9%

7.实施教研质量提升计划。建设区域智慧教研平台,实现优质教研资源共建共享。完善区级、集团、校本三级联动教研模式。建设一批示范性校本教研基地和示范教研组,培育一批市级校本教研基地。

(四)发展高水平职业教育

18.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加大市区合作力度,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技能强区建设,构建类型特色鲜明、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市级优质学校2所,争创国家级优质学校1-2所。积极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公共实训中心为支撑、职业培训机构和社区(成人)学校为补充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教育培训系统,加强各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完善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制度系统,持续推进职成教一体化工程。

19.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依托两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根据重庆市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和产业人才需求白皮书,打造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绘就区域和双城产教对接谱系图,支撑渝中区现代金融、高端商贸、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健康医疗和专业服务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推动双城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共建共享,力争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达到90%

高度关注区域与双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态势,提升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水平,找准专业建设路径方向,重点构建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和康养服务等三大专业课程群,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专业设置认证、质量评价、预警调控等机制。

20.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深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国家级、市级中等职业教育双优建设项目实施为契机,坚持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主动探索实践应对技术变革、产业优化升级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重点聚焦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建设和“1+X”证书建设等。建立一批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建2-3个适切新技术、新产业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1-3个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21.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大力推行德技并修的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养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依据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逐步建立重点(特色)专业教学标准与实施机制。深入推进·二分段制”“五年制中高职对口衔接人才培养改革,构建完善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整体提升中等职业学校育人质量,确保人才贯通培养高通过率,回应社会民生关切。全面实施三教改革,力争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教师的占比达到70%,建设1-2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一批优秀校本特色专业教材,创新基于真实工作环境、生产一线和实际操作过程的课堂教学教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高质量教学改革成果。运用市级职业教育评估平台,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改革。积极参加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力争培养一批重庆技能大师、全市技术能手、青年技能之星等高技能领军人才。

专栏5 职业教育提质增效重点计划

1.实施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计划。创建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2所、优质专业6个。创建市级双优计划优质中职学校2所、优质专业6个。

2.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计划。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个。

3.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深化三教改革,培育一批三全育人学校,培养一批职教名师,开发一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精品课程。

(五)推动区校融合,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22.推进渝中区与重庆医科大学战略合作协议落地落实。充分发挥重庆医科大学在教育、人才、科研、医疗等方面优势,整合优质资源,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共同推动环重医大健康产业园建设。大力支持重庆医科大学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在人才专项子女教育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加快布局重医附中、重医附小、重医附幼,积极创造良好的引才环境。

专栏6  区校融合发展重点项目计划

1.为重庆医科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子女教育方面提供服务。

2.依托高校资源,加快布局重医附中、重医附小、重医附幼,提升基础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六)构建服务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23.建立健全终身学习制度体系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协同、社会支持、市民参与的终身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进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学习者激励机制,落实各类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有序推动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有效沟通与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加强终身教育信息统计,完善终身教育监管制度,规范终身学习服务机构的办学行为。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养技能+智能双能人才。

24.构建完善终身学习服务支持体系

深化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示范性全民终身学习品牌,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推动学习型团队建设,打造一批示范性全国终身学习品牌。优化社区教育学院、分院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覆盖全区市民的终身学习网络体系。推进重庆开放大学(渝中)文商特色学院建设,强化文商人才培养,支持学校向区域开放大学转型。积极推进市民在重庆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开立个人终身学习账户和终身学习成果认证、登记、存储工作。积极探索老年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路径,构建以渝中区山城老年大学为龙头,社区教学点为基础,民办老年教育机构为补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老年教育网络体系,引领老年教育发展。

专栏7  终身学习体系建设重点计划

巩固渝中社区教育全国有影响、西部领先、重庆示范的地位和作用,培育一批示范性全国终身学习品牌,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区,市民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80%

(七)推进智慧教育建设

25.完善智慧教育基础条件

深化渝中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建立渝中智慧教育大数据中心,实现国家、市、区、学校四级教育管理数据融通,形成区域智慧教育生态圈,提升应用服务水平。改造升级教育数据中心,加强安全防护系统建设。利用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加强智能教学应用场景建设,建成一批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实训室,构建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有机衔接的综合教学平台。

26.优化智慧教育资源供给

以市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建设上联下通、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体系。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配置作用,鼓励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开发高品质、成体系的数字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建设适合智慧教学应用场景的数字教育资源。加快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提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27.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

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方式创新,实现教学模式和教育形态转变。丰富智慧课程内容,开设编程教育、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等。推动“5G+直播教学”“5G+VR/AR学习”“5G+虚拟实验实训等场景应用,开展无边界、互动型、高临场感的在线教学和高沉浸感的实习实训。推行智慧课堂、未来课堂、翻转课堂等互动式教学,推动课堂教学由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转变。促进线上教育健康发展,探索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跟踪评价和智能反馈,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立体、客观和有效,帮助学校、教师及时改进和优化教学实践。有序推进智慧教育试点,分类遴选一批智慧教育试点学校,分步推进学校教育智慧化发展,打造一批智慧教育实践先进典型。努力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建成市级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12所,智慧教育示范校占比例达25%,区域智慧教育运用项目试点校占比达50%

28.推进智能化教育管理与服务

推进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整合,打通教育管理环节,形成运作科学、协同精细、响应及时、流程优化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推动构建区域教育数据资源池,对标重庆市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开放目录,依法依规推进教育数据开放共享,推动教育数据由资源向要素转化。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教育管理数据的伴随式采集存储和智能化分析应用,促进管理流程、结构、职能等重构再造。加强教育大数据研究,强化在教育态势感知、学生学情诊断、教育评估评价和教育决策咨询等方面的创新应用,提升教育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水平。

专栏8  智慧教育发展重点计划

1.实施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提升计划。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建成市级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12所,智慧教育示范校占比例达25%,区域智慧教育运用项目试点校占比达50%

2.实施智慧教育应用创新推进计划。强化区域智慧教育建设,初步形成1个平台加N个共性智慧应用的“1+N”的智慧教育新格局。建设智能化学习空间,推进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实现全区适龄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全覆盖。支持各级各类学校运用智能助教等,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时间进行全过程分析评价。

(八)促进对外开放和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29.推进教育国际化发展

充分发挥渝中开放程度高、外事机构多的优势,依托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平台,利用友好城市开展合作办学,通过举办各类相关国际研讨会、论坛,建设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留学生活动和小学校长、教师培训等推进国家中外人文交流实验区建设,与境外、国外教育发达地区共建教育学习共同体。加强国际友好学校建设,支持中小学国际友好学校建设,探索中外人文交流的新模式。支持中小学国际友好学校围绕互联网+STEAM、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教育、青年领导力、生涯规划、国际理解、绿色地球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流活动。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或参与境外办学,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国际班,开展中外双语课程建设与教学,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在具备条件的学校建立国际部和国际班,增加外籍学生接收学校3所,满足市民、海归人员和外籍人员子女对国际教育的需求。

30.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

发挥渝中区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战略作用,落实《成都市锦江区重庆市渝中区共同打造基础教育高地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教育合作新机制,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进教育事业协同发展、一体发展、融合发展。到2025年,渝中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到2035年,协同推进区域智慧教育,优质智慧课堂、数字教育资源面向两地教师学生全面开放,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高质量教育。

31.共建城市核心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加强与教育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探索跨区域合作交流机制,开展学术研讨,共享教育成果,建立校际联盟,构筑教育新形态,共建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核心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32.加强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与交流合作

推进《渝中巫溪教育协同发展协议》实施进程,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计划,推进校园结对帮扶。按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一区两群协同发展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渝中区.巫溪县一区两群教育协调机制建设,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促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探索地区教育平台与资源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机制。

33.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

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质量,推动全区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逐步达到或超过85%。抓好普通话水平测试及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工作,全面提升市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与语言文化素养。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率先实现语言文字达标学校创建全覆盖。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推动语言文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办好全国推普周等系列活动,积极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开展语言文字科学研究,提升创新能力和资政水平。推动落实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完善语言文字工作体制机制,提升语言文字服务能力。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地方语言文化资源,做好重庆母城文化宣传,讲好母城故事。

专栏9  教育开放合作重点计划

1.推进国家中外人文交流实验区建设。与境外、国外教育发达地区建设教育学习共同体。实施国际友好学校结对子、互联网+人文交流、多语种外语学习、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和中外课程共建共享等项目,打造一批中外人文交流示范特色学校。增加外籍学生接收学校3所。

2.实施双城教育协同发展计划。落实《成都市锦江区重庆市渝中区共同打造基础教育高地战略合作协议》《渝中巫溪教育协同发展协议》,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计划,推进校园结对协同发展。

3.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核心区域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4. 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计划,落实渝中巫溪教育协同发展协议,推进校园结对帮扶。

5.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推动全区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逐步达到或超过85%

(九)深化教育重点领域综合改革

34.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争创重庆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区,深化学校、教师、学生评价改革,加快构建渝中区教育评价体系。实施城市核心区域教育评价改革创新实践研究项目,加快构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富有时代特征、彰显渝中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教师述评制度,探索开展教师绩效评价和学生增值评价,焕发师生新的活力。改进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方式,完善质量考核奖励机制,健全学校质量监督体系。

35.系统推进双减改革

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全面发动、整体推动、校际互动、家校联动,标本兼治,努力实现一年有效减轻、三年取得实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体目标。校内校外两方面同步推进,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增加学生在体育活动、美术、音乐等艺术类活动上的时间,增加学生体育、音乐、美术课外培训的时间和机会,鼓励音体美机构办学,鼓励学生参加体育、美育培训。做到学生减作业、减培训,家长减支出、减精力,社会减风险、减焦虑三个层面减负。建立健全区委、区政府双减工作领导机构、双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校外培训机构联席制度,设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从区域文化、教育改革、集团办学、内部治理、外部规范五个方面发力,全面落实双减政策,营造教育良好生态。

36.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

构建五育并举的普通高中育人体系,建设多样化、有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加强选课走班指导、学分认定管理和办学质量综合评价,建立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管理体系。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共生课堂教学新样态。探索区校联动教研三育人新机制,构建指向专业能力提升的师资培训体系。规范实施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2020年修订),稳步推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打造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和成果,在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7.深化紧密型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

全面实施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率先实现区域优质教育一体化。在集团化办学全覆盖的基础上,坚持师资流动、课程共建、资源共享,推动紧密型教育集团建设,不断缩小校际差距。增强教育集团集群发展动力,完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成熟集群发展形态。发挥集团龙头校的引领作用,鼓励成员校主动参与集群建设,围绕科技、艺术、体育、劳育、地域文化等内容,打造具有全市、全国影响力的集团品牌。采取重点高中+单办初中分校或初中部形式,解决薄弱初中短板问题;采取强校+普通小学校区形式,解决普通小学发展问题,推动集团化办学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促进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结合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管理,积极探索深度融合、集中管理的治理模式,理顺决策、执行、监督、保障等机制和环节,切实提高集团化办学的管理效能。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加大对集团内教师流动的扶持力度,提倡教师走教,逐步将学校人转变为集团人,实现人才的联合培养和贯通培养。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专项督导评估考核机制、奖励激励机制。加强对集团化办学的统筹指导,优化集团化办学的顶层设计,加大政策和条件支持,催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助共生的办学效应,实现集团学校的融合共生发展。

38.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推进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分类评估,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依法办学。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推动民办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巩固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义务学校整顿治理成果。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严格治理,建立健全教育、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和市、区、街道联动的综合治理体系,常态化开展综合整治,形成持续高压的治理态势。从严落实限新设,限时间、限选择、限价格、限上市、限广告六限要求,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乱象,切实减轻培训负担。引导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39.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

深化教育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程序和工作流程。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教育行政决策程序,深化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健全教育基本服务制度,完善规范化、便捷化、高效化的教育服务工作机制。进一步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落实向各级各类学校放权事项,促进学校依据章程自主管理,按照法律法规、教育规律,以及新时代教育评价导向办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着力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建设高水平教育智库,全面推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教育行业社会组织综合管理,充分发挥其资政和服务作用,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教育治理。

40.推进教育现代治理能力现代化

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构建系统完备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不断提高依法治教能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建好用好各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全面推进学校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学校章程与教育规律办学,积极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加快推进学校章程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学校法人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规范和优化学校决策和执行机制。健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等制度,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建设,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激发办学活力。深入推进校务公开,完善学校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制度,提高学校自我监管能力。支持学校与家庭、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开展合作,创新学校管理方式。规范并优化集团化办学管理。进一步推进学生学籍规范有序管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思量引领,引导干部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持区委、区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教育重大工作的谋划设计、统筹布局、协调落实作用,形成区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学校各司其职的工作合力。稳步推进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下的校园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实施教师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养计划,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统战、群团工作,发挥各类群体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建设和重点领域管理,确保教育系统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加强教育经费保障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健全保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结构,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补齐教育发展短板,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水平。引导多元化教育投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强化教育经费支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完善各类教育预算拨款制度和投入机制。科学编制教育年度预算,强化预算执行。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确保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完善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强化风险管理。按照强机制、强监督、强整改思路,加强内部审计,有效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和内部审计免疫功能,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盘活各类资产存量,规范资产处置行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加大学校财务信息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三)发挥教育督导作用

加强教育督导工作,深入贯彻《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将教育督导改革纳入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细化教育督导工作。完善教育督导委员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完善教育督导室的职能定位,强化教育督导权威性和严肃性,建立长牙齿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报告、反馈、整改、复查、激励、约谈、通报、问责等8个方面的制度;探索成立区督评中心,研究制定督导事项立项办法、督导结果运用办法等。加强督导队伍建设,细化常规管理,强化工作激励机制;加强对学校内部督导机构的指导和督导机制的规范;力争打造或引进23家第三方机构开展各级各类学校的质量监测和综合督导评估。

(四)加强安全稳定工作

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校(园)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个必须的要求,强化对安全稳定工作的领导。健全卫生副校长制度,指导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参与协助组织开展卫生相关应急演练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指导学校开展疫情和传染病防控工作,抓好饮用水安全、心理健康、环境卫生等重点卫生工作的落实,为学生健康保驾护航。严格落实《重庆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规范(试行)》,加强学校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夯实校园安全基础。加强安全教育,开展一月一主题安全教育活动,强化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全面落实《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条措施》,持续做好涉校涉生非正常死亡防控工作。深入落实《渝中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进一步完善校园内部安全管理制度。探索构建智慧教育+安全防范体系,提升校园风险发现、预警和管理能力。强化部门联防联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安全风险和矛盾纠纷排查防控机制,强化专项研判,提高防范重大风险能力,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五)构建规划统筹落实机制

加大统筹力度,充分发挥重大任务、重大改革、重大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各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把本规划作为项目审批和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制定规划实施的具体方案、年度计划,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健全评估机制,适时开展第三方评估,强化评估结果运用,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加强规划编制、实施、评估、监督考核全过程的舆论宣传,及时报道规划实施的新机制新做法,充分反映新进展新成效,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参与、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十四五”教育公共设施建设重大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起止年限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计划总投资(万元)

年度投资(万元)

备注

2022

2023

2024

2025

1

中华路小学改扩建

2018-2023

总建筑面积约4.3万平方米,计划分两期实施,一期在新增用地建设教学综合楼、室内运动场馆及车库,已完工;二期在学校原有用地范围内建设室外运动场和地下车库

8000

1000

5000

2000


在建项目

2

复旦小学教学楼

新建工程

2020-2022

7000平方米,包括新建小学教学楼、环境绿化等

3000

1000




在建项目

3

人民小学停车库(嘉东村老旧小区配套停车库)

2021-2022

利用人民小学操场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库,建筑面积约9500平方米,包括建设停车库、架空层室内活动中心、设备用房、操场恢复等,车位数量约180

7600

6600




在建项目

4

复旦中学竹园校区学生宿舍新建工程

2021-2022

6000平方米,包括新建学生宿舍、环境绿化、综合管网等

2563

500




在建项目

5

巴蜀中学艺术楼

新建工程

2021-2022

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包括拆除体育办公室,新建艺术楼,环境绿化,设备采购等

1000

1000




在建项目

6

二十九中分部初中教学楼建设工程

2021-2023

用地面积约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包括新建初中教学楼、地下车库、校大门及环境景观提升

10000

6000

4000



在建项目

7

人和街小学教辅

用房建设工程

2021-2023

位于人和街小学旁轨道征收地块,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包括新建教学辅助用房,运动场,多功能厅等

8000

6000

2000



开工项目

8

马家堡小学扩建

2021-2025

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包括新建教学楼、多功能厅、辅助用房、车库,环境绿化等

27500

7000

6000

8000

6500

开工项目

9

五十七中学校

改扩建(一期)

2021-2023

总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包括新建多功能报告厅、校前广场治理等

3500

2000

1500



开工项目

10

金银湾小学新建

工程

2022-2024

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包括新建教学楼、室内外运动场、食堂、地下车库、环境绿化等

22000

5000

8000

9000


开工项目

11

求精中学河运校区

2022-2025

建筑面积约6.1万平方米,包括新建教学楼、体育馆、室外运动场、食堂、学生宿舍、车库及环境绿化等

38000

7000

12000

12000

7000

开工项目

12

巴蜀中学学生宿舍

2022-2023

建筑面积约7100平方米,用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包括新建学生宿舍楼(可容纳480-720人),环境绿化等

5000

1500

2500

1000


开工项目

13

四十二中教学

实验楼装修工程

2022-2023

总建筑面积约6300平方米,包括教学实验楼功能改造及室内装修,新增电梯等相关配套工程

3000

2500

500



开工项目

14

石油路小学运动场建设工程

2023-2024

利用后侧防护绿地及学校绿地地下空间建设地下活动空间,同时将防护绿地作室外活动场地。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其中地下约0.8万平方米,地上约0.4万平方米

8000


5000

3000


前期项目暨优质均衡

15

卡福厂地块小学

新建工程

2023-2025

24个班规模建设小学,征收剩余教育用地。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包括新建教学楼、室外运动场、地下车库及活动空间,环境绿化等,一期在已征收用地范围内新建教学用房,二期征收征收剩余教育用地建设室外运动场、地下车库等

12000


3000

5000

4000

前期项目(解决西部片区学位

不足问题)

16

解放小学改扩建

2022-2024

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包括新建教学楼,环境绿化等

9000

500

4000

4500


前期项目(解决西部片区学位

不足问题)

17

教师进修学院迁建

工程

2022-2024

选址大黄路地块建设教师进修学院,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包括新建办公用房、教学及教研用房、会议空间、停车库及环境绿化等

9500

500

4500

4500


前期项目

18

复旦中学竹园校区

二期

2023-2025

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在校内现有宿舍和运动场地块新建学生宿舍B栋,室内运动场等

7000


1000

4000

2000

前期项目暨优质均衡

19

鹅岭小学校前区

综合建设工程

2022-2024

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利用校前区用地建设室内活动空间和室外运动场、教辅用房、校大门、环境绿化等

3000

500

500

2000


优质均衡

20

德精小学运动场

扩建工程

2022-2024

将求精中学学生宿舍用地划归德精小学,并下挖架空建设室内活动场地和室外运动场,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

3000

500

500

2000


优质均衡

21

枣子岚垭小学运动场架空建设工程

2022-2023

操场局部上抬,建设活动场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

1500

500

1000



优质均衡

22

大坪小学教学楼

排危改造工程

2022-2023

总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包括老教学楼排危拆除重建,一楼架空增加活动空间

1200

500

700



优质均衡

23

实验学校改扩建

2022-2023

将华一新村幼儿园用地调拨给学校,实施改扩建。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包括原拆原建幼儿园用房,下挖操场作室内活动空间,一楼架空作活动场地,并改造实验学校部分室内空间作活动空间

3000

500

2000

500


优质均衡

24

曾家岩小学改扩建工程

2023-2024

征收曾家岩小学旁教育控规地,结合现有操场用地,下挖建设室内外活动场地约6000平方米,并新建教学辅助用房等

5000



2000

3000

优质均衡(征收客观因素)

25

临江路小学改扩建

2022-2024

购买长江仪表厂(购买费用约2000万元),按12个班指标达标需求对学校进行改扩建。利用长江仪表厂用地新建室内及屋面活动场地约2500平方米,教辅用房约1000平方米

5000

2000

2000

1000


优质均衡(购买仪表厂因素)

26

红岩小学改扩建

工程

2023-2025

建设内容包括新增活动场地约8000平方米(地下4000平方米),扩建教学用房约4000平方米

8000


3000

3000

2000

前期项目暨优质均衡

27

戒毒所地块学校

2022-2024

收储拘戒所及协信地块建设一所中学,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包括新建教学楼、宿舍楼、多功能厅、辅助用房、运动场、车库,环境绿化等

25000


6000

14000

5000

研究项目

28

五十七中学校

改扩建(二期)

2022-2024

结合桂花园停车库城市更新项目,利用桂花园小学场地建设学生宿舍(约800床位),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

4000

1000

2500

500


研究项目

29

五十七中学校

改扩建(三期)

2023-2025

购买体育宾馆(购买费用约3000万元),实施功能用房及场地建设;原学生宿舍改建为地下活动空间

8000


3000

3000

2000

研究项目(购买体育宾馆因素)

30

精一民族小学

改扩建

2023-2025

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包括新建教学楼、室外运动场、地下车库及活动空间,环境绿化等

10000


3000

6000

1000

研究项目暨优质均衡(受用地权属因素制约)

31

三十中改扩建

2023-2024

划拨教育控规用地7000平方米建设室外运动场,同时建设地下运动场3000平方米,并设置教辅用房2000平方米

5000


2000

3000


优质均衡

32

十八梯地块学校

2024-2026

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包括新建教学楼、室外运动场、地下车库及活动空间,环境绿化等

18000



5000

6000

研究项目(用地权属及轨道建设周期)

33

六十六中改扩建

2023-2025

收储武警一支队用地,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包括新建教学楼、宿舍楼、多功能厅、辅助用房、运动场、车库,环境绿化等

25000


5000

10000

10000

研究项目(军队用地问题)

34

人和街小学逸夫教学楼综合改建工程

2024-2026

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包括拆除重建逸夫教学楼,学生就餐区及环境绿化等

5000



200

2000

研究项目


合计



314363

53600

90200

105200

50500



文件下载: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渝中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doc

部门解读:

《重庆市渝中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文字解读

一图读懂:

媒体视角:

《重庆市渝中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 到202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