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成功创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到入选“2021公共文化旅游服务提升”高质量发展案例,再到荣登市六运会金牌数榜首……回眸2021年,渝中文旅工作可圈可点,成效显著。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全区文旅体工作又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新期待?渝中区文化旅游委主任李嘉婧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区党代会、区两会科学谋划了渝中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区文化旅游委未来五年的工作思路和主要抓手是什么?
李嘉婧:人文是渝中不可复制的竞争力。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我区将‘抓人文渝中铸新,提升近悦远来软实力,让历史人文魅力充分彰显’”等内容与区文化旅游委工作息息相关。
未来五年,区文化旅游委将牢牢把握建设“四化”现代都市、打造“四区”首善之地的发展方向,坚持以历史为根、以文化为魂,以“人文渝中建设”为抓手,以保护传承好母城历史文脉为核心,在不断激活母城记忆中书写人文渝中新篇章,让母城渝中成为集中展示古巴渝、老山城、新重庆魅力的核心地标,同时也成为近悦远来、主客共享、城景一体之地。
一是高水平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展示窗口。全力推进“红色三岩”建设,打造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景课堂。打造一批可阅读、可交互的红色文化展示基地。深入挖掘城区红色故事,精心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线路,支持市级文艺院团编排创演一批红色文艺精品。
二是高质量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筑牢文物安全底线。高标准推进风貌街区建设,强化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特色老社区的空间串联和内容融合,让国内外游客“找得到、看得见、记得住”。
三是高品质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升级版。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推进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推进一批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演艺剧场建设开放。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积极承接重大体育赛事。
记者: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首批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渝中文旅产业发展全国瞩目、态势喜人。今年,渝中区将采取哪些措施,延续这一良好发展态势?
李嘉婧:一是加大招商稳商育商力度。研究制定促进文化和旅游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系统性加强对数字文化、文博展陈、智慧旅游等重点领域的支持,积极引进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等新业态,力争新增规模以上文旅企业10家,新增总部(重点)企业数5家以上,新增“招大引强”企业9家。
二是推进产业载体建设。持续开展“文化旅游创意示范街区”“文化创意示范楼宇”等评选创建工作。加快建设重庆临江艺术区。推进母城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打造市、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2-3个。启动落地重庆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总部、重庆文创产品研发中心等项目,打造优势突出、辐射力强、结构优化的文旅服务产业集群。
三是激发文旅消费水平。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发挥解放碑—洪崖洞、贰厂文创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示范效应,支持十八梯、山城巷等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引导社会资本布局打造全域文化旅游消费场景。持续办好“全球不眠夜”文化旅游消费品牌活动、渝中区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第三届渝中区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等,助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记者:今年初,经区委编办批准,在区文化旅游委挂牌成立了区文物局,这意味着什么?今年全区文保工作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地方?
李嘉婧:1月29日,区文物局在区文化旅游委正式挂牌,这标志着渝中区文物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也体现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今年,区文物局将在文物事业改革创新上争当表率,在文物活化利用上争做示范。
一是继续实施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市区联动,构建片区式保护格局,整体保护提升“红色三岩”、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等片区,配合加快重庆谈判纪念馆等项目建设,完工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扩容升级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精心实施美丰银行旧址等10处文物保护,活化利用中国民主革命同盟旧址等10处文物,加快实施国民参政会旧址修缮工程等17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
二是强化文物资源活化利用。加快打造打铜街金融博物馆群,推进燕子岩飞机码头等一批传统风貌区、枇杷山等一批山城老街区、金汤街等一批特色老社区建设,植入特色文创、美食、酒吧等业态,有机融入文化内涵、时尚元素、生活场景,留住“古巴渝”“老重庆”人文特色。
三是加强文化资源研究阐释。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历史建筑等申报。完成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公布工作,遴选部分文物点和历史建筑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保护,出版《重庆国家级非遗学术研究丛书——蜀绣》。
记者:促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优质均衡发展,丰富市民业余文化生活一直是区文化旅游委聚力推动的民生实事。今年,渝中区公共文化服务及体育工作的重点是什么?期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李嘉婧:作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区文化旅游委始终将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作为工作目标。今年,区文化旅游委将在公共文体设施建设、丰富文化体育活动、文化体育服务创新等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强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推动区文化艺术中心选址。整合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资源,新增一批文图两馆社会分馆、图书漂流站。加快落实区体校及全民健身中心办公、训练场地,推进与市级体育场馆共建共用。结合城市更新改造及“两江四岸”整治提升,充分利用城市“边角料”、滨江沿线等,布局建设健身步道、中小型体育场馆、社区级体育空间。
二是丰富服务供给。继续实施人文渝中系列评选活动,提升“解放碑CBD广场周末音乐会”“半岛书香”等优秀群众文化品牌活动,鼓励打造“一街一品”文化活动。持续实施惠民工程,精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活动200场以上。因地制宜举办佛图关登山赛、城市定向赛等特色群众体育活动。指导体育协会、俱乐部等社会单位组织开展30次以上体育活动。
三是探索服务创新。探索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举措,健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格局。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在特色街巷、景区景点、星级酒店、旅游集散中心等共同打造阅读、展览、演出等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