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礼堂及马鞍山

来源:区文旅委 发布时间:2023-12-06 16:24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风貌区面积:8.2公顷

风貌区区位:西侧与北侧以人民路为界,南以学田湾正街为界,东以蒲草田及枣子岚垭正街为界。

风貌区特色:现存重庆人民大礼堂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庆沈钧儒旧居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马鞍山29号建筑等5处不可移动文物点。

蜚声中外的重庆人民大礼堂   

每次路过大礼堂,总会看到外来游客的身影,他们专心致志地欣赏着这座宏伟东方建筑的壮丽之美,并不时地发出由衷的赞叹。看到这样的场景,作为重庆人,自然感到骄傲不已。

1987年,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和伦敦大学编写的《世界建筑史》中,首次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43项工程,其中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列第二位。我国建筑界泰斗梁思成先生评价其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古典建筑划时代的最典型的作品”,这在重庆建筑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重庆人民大礼堂采用了明清两代的建筑特色,其主要特点是采用中轴线对称的传统办法,配以柱廊式的双翼,并以塔楼收尾,立面比例匀称。建筑华丽、庄严,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凝聚力和威慑力。主体部分的穹庐金顶,脱胎于北京天坛的皇穹宇,色彩上更加明丽,仿天坛有祈福 “国泰民安”之意。与之相对应的是一座古香古色、气宇不凡的牌坊。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八个金光灿灿的大字。牌坊四列三跨,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木建筑形式,飞檐翘角,古朴典雅。穿过牌坊,便来到128级阶梯下,顺着阶梯由下至上便可到达大礼堂的主体部分,拾级而上,整个建筑的立体美感尽展眼前。

1997年重庆直辖,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采纳民意,决定拆除大礼堂围墙,建设人民广场。漫步在广场上,宽阔的草坪与音乐喷泉,以及广场中央两棵枝叶繁茂的黄葛树给宏伟庄严的大礼堂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晴空万里的人民广场上,成百上千的市民来此休闲娱乐,有散步闲游的,有欣赏音乐喷泉的,有打太极、跳广场舞的,还有跳华尔兹的,热闹无比。

如今,重庆人民大礼堂已经成为了重庆的标志和象征,见证着重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成为重庆一张美丽响亮的城市名片。

隐匿街巷的沈氏故居          

一条静谧的老街巷隐藏在重庆人民大礼堂背后,踏入街巷,绿树成荫,路上屈指可数的行人让老街更显幽静。因此,几乎很少有人知道这里还保留着一处沈钧儒的旧居。这个被人遗忘的旧居虽经岁月的洗礼早已有所改变,但依稀能感受到当年沈钧儒在此为实现民族和平统一所历经的风风雨雨。

为了争取早日实现和平、团结、民主、统一的理想,1939年沈钧儒同其他爱国人士一道前往重庆,租下了这所房子。沈钧儒承袭家风,一生爱石藏石,于是将其居室命名为“与石居”。他的学生沙千里,救国会成员、著名作家茅盾,著名记者范长江都曾居住于此,为此还专门设置了救国会办公室,以便爱国行动的开展。

不仅如此,沈钧儒还在这里与中共南方局周恩来等及其他民主党派人士共商国是。1945年,沈钧儒在此主持召开了“中国人民救国会”第一次常委会会议。1946年,他创办了《民主生活》周刊。在国共和谈期间,为促进国共合作、民主建国,沈钧儒一直不懈地努力着。

“和平、团结、民主、统一”是沈钧儒一生的追求,为了民主进步他坚决反对妥协投降,哪怕身陷囹圄,哪怕时刻有遭遇暗杀的危险。鲁迅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一文中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以沈钧儒为首的“七君子”正是鲁迅笔下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无论在风火硝烟的抗日战争年代,还是在艰难困苦的解放战争中,沈钧儒至死不渝地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与诺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