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街

来源:区文旅委 发布时间:2023-10-05 11:57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街区面积:4.8公顷

街区区位:北面、西面以凯旋路为界,南以长江为界,东至和诚大厦。

街区特色:现存有江全泰号等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反省院旧址等2处不可移动文物点;白象街166号等3处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华兴私立小学旧址1处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预备名录。

“白象”的由来                

和许多有说法的地名一样,白象街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故事自然与白象有关,但说法各异。一说是这里曾有一尊汉白玉雕塑石象,恰好和南岸玄坛庙的一对青石狮相对,形成“青狮白象锁大江”的格局,以保财不外流,这一点似乎在白象街的辉煌历史中得以印证;另一说是当地原来建有一座专供白象洗沐的水池,故得此名,但这一点似乎没人考证过

时光飞逝,沧海桑田,尽管出现在民间传闻中的那座白象雕塑很早就不见了踪影,但在20112月,白象街的街口又重建了一座汉白玉雕塑石象,这条街道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符号再一次回归视野,似乎也成为了老街命运的一种延续。

如今的白象街依然保留着最初的模样,宽不过3米,长不过800米,街道两旁楼栋伫立,有些房子已经苍老得令人唏嘘,不过,透过历史的窗口,这些老房子的背后,隐藏着诸多传奇和过往。

微型的重庆金融近代史        

深秋的白象街显得安静而清幽,几位老人在路边抽着烟杆聊天,一位老太在给小孙女儿扎着发辫……有谁会想到,这样一条安静的老街,曾经是连接着重庆城最重要的两道城门的金融区。据史料记载,早在宋淳三年(1243年),四川制置使余就曾在这里设招贤馆,广招天下俊杰,选贤举能,兴利除弊。1886年重庆电报局在这条道上开张面市。1891年,重庆开埠,白象街因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吸引了各国外商和银行进驻,三北公司、日清公司、大来银行等纷纷落户,一时间,白象街聚集了百货、银行、当铺、钱庄和许多行帮,成为风云一时的“金融街”。伴随商业繁荣的是文化的勃兴,白象街15号是1897年宋育仁主办的《渝报》和1924年萧楚女任主笔的《新蜀报》报社旧址;《大公报》、作家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文化机构也曾先后在此落址。

因为靠近官府,重庆开埠后,白象街被各种买办、商行当作办事处驻地,于是,这里便有了重庆城最早的洋房。走在白象街上,顺眼望去,有一栋巴洛克风格的小楼,窗户棱上还斑驳着鳞形浮雕,无声诉说着往日的华丽与富足。它就是最初的大来银行、之后的 “江全泰号”丝绸商铺。“江全泰号”在岁月的侵蚀下显得有些破旧,但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还是显而易见的——正立面砖砌柱间开有大窗,窗上由3匹砖砌弧形窗拱,二至四层窗台为青砖倒锥形砌筑;正立面每层有砖砌花式线脚,屋顶处有砖砌火焰型尖拱;内部保留有木质门窗及雕花窗格等。随着白象街旧城改造的继续进行,这幢老建筑也将迎来它的重生,渝中区将对包括它在内的位于白象街的多栋近代优秀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从这条街深埋的皱纹中,我们似乎依然可以听到银行汇票、报关词汇、轮船公司的力哥们卸货的声音,以及从遥远的大清邮局跑出来的马蹄声……

老重庆的烟火味儿             

褪去了纸醉金迷的浮躁,白象街留下来的全都是老重庆的烟火味。

白象街152号是一栋砖木结构的3层小楼,曾经是重庆海关办事处。西式的尖顶,依稀还可以看出那时流行的建筑模式,而房屋两侧的封火墙,又有明显的客家移民建筑风格。一个角落里,几排电表错落重叠,10几根电线,从电表里拉出琴弦般的线来。

在底楼里,大白天也开着电灯,居住的李大爷说,他1956年搬进来,当时的木楼板和木扶手都包着黄铜,只要用抹布一抹,黄铜透亮,气派非凡。大爷还说,现在看来这幢3层楼的建筑不大,但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这却是英国、美国、日本银行的金融中心,各种商行只有在此才能兑换银票,买卖也才能继续。按现在的说法,这里就是CBD。

从底楼出来,碰到一个抽烟的老头,他语出惊人:“戴笠在这里住过。”问他有何根据?抽烟老头说,他的哥哥当过戴笠的保镖。当时,戴笠住在3楼右边的房子,从不开窗,保镖在楼上楼下布满了明岗暗哨,只有经过特别允许的人才能上楼,与戴笠会面。

白象街154号也是砖木结构的3层楼房,原是大清邮局旧址,如今立在一群现代建筑之中,形影相吊。住在这里的张女士说,原先她经常进入大清邮局,从大门进去,有一个小天井,在小天井旁边,有一棵古树,长得不高,但粗壮结实。进楼之后,她喜欢一口气爬到顶楼,从3楼的窗户,可以看到长江对岸,还可以看到白象街的全貌。

如今,白象街从繁华的历史舞台退到幕后,但属于白象街的辉煌历史和那些传奇的故事还在被许多人追忆。未来,这条老街又将迎来新的生命——白象街修缮重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那些保留着原汁原味的风貌和历史记忆的老建筑,会重新活过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