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科学技术局关于区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第181号提案的答复函

来源:区科技局 发布时间:2024-07-05 16:15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区政协教科卫体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181号提案)收悉。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关注,对提案中的建议,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优化科技创新布局

一是提高站位意识。积极落实市区科技会商机制和谋划部署,推动渝中全面融入全市科技创新“1458”工作体系、“416”四大科创高地体系,积极争取渝中优质创新项目和平台纳入市级科技重大、重点专项支持;争取市局对渝中创新报表双倍增工作的最有力支持,牵头发挥创新报表专班的统筹作用,会同区经信委、区住建委等26个部门与街道共同加强对11指标的动态分析和协同推进,力争全年继续保持在A

二是突出发展重点,提能打造国家区块链数字经济产业园,提质打造重庆软件产业园,提效打造国家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区块链技术应用产业,充分发挥重庆数字版权区块链服务中心、区块链应用创新产业联盟等作用,策划开放一批应用场景、市场应用一批新型产品、联动赋能一批新兴产业、支持发展一批优秀企业突出抓好工业软件产业,瞄准工业软件、融合应用软件、新兴技术软件等发展方向,全域打造“重庆软件天地”。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打造信创软件生态,加速集聚一批信创产业主体落户,形成全链条信创基础产业集群架构

三是完善规划布局。联动全区创新“赋能”,推动形成“全域皆数智、处处讲创新”的新局面。大石化片区要以区块链、工业软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为重点,建设成渝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数字经济新高地。解放碑—朝天门片区要发展金融科技、数字贸易、智慧商业,打造世界级商圈,建设科技创新赋能应用示范区。电创园片区要深研创意、工业和建筑设计及数字内容,构建全市文创科创产业高地。历史文化街区要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商旅深度融合,打造“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数字文化体验区。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高端创新平台。高能级创新平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动力,必须加快集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力量,深入开展协同创新、融合创新,更好发挥平台的资源配置功能。重点支持建设渝中区区块链技术及应用创新平台,打造“山城链”体系核心中枢;支持中冶赛迪建设城市低碳智能建造与治理全过程产业研究院;支持赛迪股份、赛迪工程咨询、中煤科工等工程设计龙头企业加强数字技术和工程建设新技术的行业技术攻关与转化应用平台推进数字孪生、智能建造、绿色低碳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加强实验室体系建设。支持重庆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集聚生命健康领域各类创新资源,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与重组,打造生命健康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新靶标与创新药物研究院、儿童健康与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新发突发传染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区内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在区块链工业软件、信创等领域分批建设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分类优化提升现有创新平台。借力“满天星计划”,聚焦数字经济领域积极引育国内外知名高校、一流科研院所、世界500强企业来区建设新型高端研发机构。支持开展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建设区块链技术及应用推广平台;支持信创、港力环保等与全国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深化在工业场景中的沉浸式转化应用和新型研发机构共建。聚焦数字经济、大健康等六大重点产业,打造“1个总部城创新创业孵化社区+1个环重医创新生态圈+1个电创园文创科创孵化集群+N个特色孵化载体”空间格局

培育科技创新主体

实施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以上,新增科技型企业100以上。打造高质量孵化载体开展孵化载体绩效评估,推动孵化服务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打造特色孵化载体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孵化载体2家以上。

聚焦数字经济领域等重点领域,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联盟、重大科技项目及关键核心技术的“揭榜挂帅”,加快由科技创新向全面创新转变。

三是鼓励重点企业组建面向行业共性基础技术开发的创新中心,设立特色化专业化的科研机构,探索以“研究院+产业园”模式创办混合所有制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提升创新绩效。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促进创新主体投入研发。落实国家、市、区科技创新政策,用好市级引导区县科技发展资金,在工业软件、信创、区块链等领域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开展技术攻关,鼓励引导企业申报国家和市级重点重大专项。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增长15%以上,技术市场交易额每年同比增长20%以上。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方式。支持科技金融加快发展,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的规模,优化种子基金,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科创企业的融资投入,促进产科金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人才

构建聚贤纳才矩阵。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研究制定育才、引才、用才中长期规划和激励约束措施,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培养引进更多关键领域人才。开展青年人才引进行动,用好“青创十条”等系列政策,给予安家补贴、购房补助等支持,吸引更多青年才俊来区创新创业探索开展科研团队引进行动,对科研经费、设备购进、场地租赁等予以落地政策组合奖。

构建育贤用才路径。注重创业扶持,对创业人才给予一次性开办资助、贴息创业担保贷款、免费创业工位等综合支持。充实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承接市级以上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并在渝中落地转化的予以支持联合科研院所、重点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和培训中心。提高青年人才担任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平台基地、重点攻关课题负责人的比例。落实经费包干制度以及产权、成果、证书持有人制度,提供有竞争力的企业落地政策和人员待遇。

三是构建爱贤留才机制。坚持以数字赋能,构建整体智治的人才工作格局。完善权益分配机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抓好人才开放合作,举办承办、参加对接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大赛、学术交流等活动



重庆市渝中区科学技术局

20247月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