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区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315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来源:区人力社保局 发布时间:2023-06-02 11:45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傅达庆委员:

您在区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在我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议》提案,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关心、支持劳动关系工作。您对渝中区劳动关系情况的掌握,对相关问题的剖析,以及提出的非常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意见建议,我们深表赞同和钦佩。对于提案相关建议,我们会同区法院和区总工会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当前我区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

渝中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指示和人社部、市人社局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文件精神。不断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和劳动纠纷多元化处理机制,壮大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企业、示范点创建工作。以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安全生产、工时管理、休息休假、集体协商等劳动关系内容为重点,对准企业需求,突出问题导向,积极向区内企业提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公共服务。我区的劳动合同签订率、集体合同覆盖率和社会保险参保率均处于全市较高水平,劳动关系基础整体较好。但我区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和总部经济发达的经济特点,也导致了劳动者流动性较高和外区劳动争议向我区归集的问题,劳动争议案件持续高发,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急剧增多。近年来,受疫情影响,部分行业、企业出现了业务萎缩、效益下滑等困难情况,整体用工需求随之减少,解除、终止以及停工待岗等情况触发的劳动争议显著增多。劳动争议有从以往单个劳动者点状发生,扩散到企业、行业面状发生的特点。今年1月到5月,渝中区已出现3起100人以上的规模性裁员,涉及劳动者总人数近900人;劳动仲裁院已接收劳动争议案件2543件,同比增长42%,办案压力和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难度十分巨大。

二是劳动争议案件更加琐碎。疫情以来,金额较小但劳动者维权态度坚决的小标的劳动争议案件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标的几百元甚至几十元的案子也时有出现。究其原因,可能一方面是90后、00后新生代劳动者维权意识更强,金额再小也要坚决维权。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状况不好,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减弱,使得过往企业能够内部消化的微小争议现在也必须进入仲裁、诉讼程序解决。

三是劳动争议案件处理难度加大。受业务萎缩、回款困难等因素影响,很多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出现了恶化,对员工工资、社保费以及经济补偿的支付能力客观上严重减弱。劳动争议案件的主要症结从过往少数企业的“主观上不愿给”变成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客观上给不起”。劳动争议呈现出“调解难、审理难、执行难”的特点,处理难度显著加大。

二、工作措施及成效

渝中区人力社保局以6类企业为重点,做好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加强劳动纠纷源头治理,预防减少劳动争议案件;通过协商、调解和仲裁妥善高效化解劳动纠纷,切实维护劳动关系整体和谐稳定。

(一)帮扶好经营困难企业

一是抓好帮扶政策落实。及时宣传让企业知晓政策并指导企业顺利申报享受稳岗返还、社保费阶段性减免、缓缴等援企稳岗政策。二是帮助困难企业减少损失。为困难企业提供实时指导服务,帮助企业在处理疫情相关的停工停产、工资延迟发放、降薪裁员等劳动关系问题时“不踩雷”,避免无谓损失。三是保护企业经营不受冲击。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尽可能采用柔性化方式,积极引导双方通过协商调解解决纠纷,化解维权者的怒气、怨气,避免维权者携怨报复,串联、煽动其他劳动者将个案扩散成集体案件影响企业经营。

(二)整改好矛盾多发企业

对争议多发企业开展“仲裁案件回头看”,帮助相关企业解决案件背后的“不知法、不懂法、不会用法”问题。对少数明知故犯的企业,由劳动监察依法查处并由劳动仲裁坚决示明法律规定和裁判尺度,打消其违规操作的动机。通过这种抓有问题的“关键少数”的策略,争取实现“办结一个案件,纠正一类问题,规范一个企业”的“以案促改”目标。近三年来开展了“仲裁回头看”的140余家企业中,绝大多数均有明显改观。

(三)引导好新注册企业

开展新注册企业劳动用工合规培训,为新企业上好劳动关系第一课。帮助企业树立依法用工的正确理念,为企业普及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工作时间、工资支付等方面应知应会的基本法律知识。让其从创业之初就能避免一些错误认知和错误操作,迈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第一步。2022年至今,区人社局已为50家有一定规模的新注册企业开展了集中培训,为26家新注册企业提供个别指导服务。

(四)管理好劳务派遣企业

渝中区人力资源产业发达,劳务派遣企业众多,在为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容易将外区甚至外审的劳动关系矛盾归集到我区。我区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社会保险参保情况和监察仲裁案件情况为抓手,对劳务派遣企业进行劳动关系状况评估,督促、指导企业消除不规范、不和谐因素。引导企业建立企业调解组织,配备劳动关系协调员,做好劳动纠纷的前期预防和内部化解。近三年,共建立劳务派遣企业调解组织54个,配备劳动关系协调员97名。菲斯克等部分企业的调解组织实现了实体化、实效化,预防、化解劳动纠纷成效显著,正在使劳务派遣企业从过去的劳动纠纷引流器变成劳动纠纷拦截网。

(五)规范好特殊工时企业

积极应对当前社会对工作时间关注度越来越高,工作时间矛盾越来越多的趋势,对特殊工时企业按照“事前有指导,事中有把关,事后有监管”的思路进行规范,做好工时相关劳动纠纷的早期预防。目前我区实行特殊工时制度的企业常年稳定在300家左右,这些企业的工时管理状况,带动劳动合同签订、社保缴纳、休息休假等状况都有较大改善,劳动争议发生率显著降低。

(六)服务好区内重点企业

畅通咨询渠道,密切工作联系,以HR咨询热线、送法上门、订单式培训等方式,积极为重点企业提供劳动关系指导服务。近三年为重点企业提供政策解答和实务指导服务260余次,为新大正、新华书店等重点企业提供了订单式上门培训,为菲斯克、万友人才等企业提供了“劳动关系微课堂”培训,较好地帮助了相关企业完善用工管理和预防劳动争议。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扎实开展援企稳岗

目前虽然经济整体已经复苏,但部分行业、企业的困难仍然存在。区人力社保局将继续通过融媒体工具、宣传册以及“才聚渝中”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及时宣传相关助企纾困政策,让企业第一时间知晓政策内容、熟悉办理流程。通过工作群、咨询电话等方式指导帮助企业顺利申报享受相关政策。确保按市、区有关工作部署,将各项企业扶持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实现“六稳”“六保”的政策初衷。

(二)切实加强风险防控

一是做好政策宣导。进一步畅通和企业的交流渠道,向企业宣传法律法规政策,让企业在处理经营困难引起的停工停产、工资延迟发放、降薪裁员等劳动关系问题时“不踩雷”,避免一些无谓损失。二是抓好源头治理。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劳动关系动向。及时排查、发现不稳定因素,做好早期防范化解,坚决防止发生大的群体性劳动纠纷。三是妥善化解劳动纠纷。通过集体协商等形式帮助企业与职工就调配假期、调岗调薪等问题进行自愿协商。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尽可能采用柔性化方式,积极引导双方通过协商调解解决纠纷,化解维权者的怒气、怨气,避免维权者携怨报复,串联、煽动其他劳动者将个案扩散成集体案件影响企业经营。

(三)健全多元化处理劳动争议工作体系

以“全面预防、高效化解”为总体目标,进一步健全以区仲裁院为主力,以区总工会调解中心为有力支撑,以街道调解组织为必要补充,以行业、企业调解组织为神经末梢的“多层次、全覆盖、高效率”的劳动纠纷多元化处理工作体系。在全国金牌调解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区总工会调解中心的工作实效和品牌效应。加强街道维权窗口、调解室的标准化建设和调解工作人员配备。优化案件受理、分流机制,畅通案件的横向、纵向流转渠道。培养壮大兼职仲裁员、劳动争议调解员和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提高办案能力。

(四)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是突出问题导向,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后疫情时代表现出来的各种劳动关系问题,通过企业自查、职工满意度调查、入企检查等方式,找准企业用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企业规章制度“体检”,劳动关系风险隐患“排雷”,人资管理人员“补课”等创建措施,纠正企业用工管理中的错误做法和不和谐因素。二是要进一步提升我区现有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议事机构的规格,积极向区领导建议、争取,尽快成立以区领导为主席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三是充分整合人社局及“三方四家”各成员单位的专业人员和培训经费资源,以防范化解各类具体法律风险为切入点,为企业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优、效果更实”的法律、政策培训服务。

此答复已经张道建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登录区政协委员履职平台填写办理回执,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渝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5月26日

(联 系 人:黄小均,联系电话:023-6033348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