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已绘就 奋进新征程四大关键词带你读懂渝中“十四五”经济发展规划

来源:渝中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03-26 17:00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发展动力强劲的渝中半岛。

重庆金融街。

重庆市区块链数字经济产业园。

华为授权体验店plus

轨道交通2号线。

湖广会馆。

刚刚闭幕的区十八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庆市渝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个86000多字、共14篇、61章的文本,擘画了渝中未来5年发展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信息多多、“干货”满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重庆“母城”和主城核心区,《纲要》描绘的蓝图,关系到每一个生活工作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本报悉心梳理《纲要》,提取“目标”“创新”“协作”“产业”等关键词,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渝中“十四五”经济发展规划,共同展望渝中经济发展前景。

关键词一目标

加快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区

十四五”时期,我区将围绕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要求,基本建成重庆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历史文化展示区、国际交往窗口区、美好城市示范区,加快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区,争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的典范。

未来五年,我区计划建成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数字产业新高地的主承载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6%,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70%以上。展望2035年,建成成渝共建现代服务业高地的核心引领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75%以上。 

文化方面,“十四五”时期,高标准打造“人文渝中”,充分彰显老重庆韵味和新重庆品位,“两江四岸”整体提升基本实现,渝中母城历史文化街区群全面建成,国家级、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新增5个以上,国家4A级以上景区达15个以上。展望2035年,建成成渝共建世界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承载展示区,文化旅游增加值实现倍增。

国际交往方面,“十四五”时期,全面建成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窗口区,成为重庆国际交流、经贸合作、外事活动的重要窗口,进出口总额累计超过500亿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5亿美元左右,中新合作引培项目100个左右,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1万家左右。展望2035年,建成成渝共建国际门户枢纽、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集核窗口,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亿元。

城市发展方面,“十四五”时期,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巩固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全市领先,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人均预期寿命达81.3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315天以上,绿化覆盖率保持40%以上。展望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西部领先。

关键词二创新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厚植渝中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十四五”时期,渝中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主动服务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创新水平,使创新驱动成为渝中发展新引擎。

科技创新方面,围绕重庆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大局,努力在科技创新中弥补短板、有效作为,主动对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着力建平台、聚资源、强机制、优环境,争取“一城多园”在渝中布局发展,形成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特色阵地和重要载体,增强科技创新在渝中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企业创新方面,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强化科技力量,围绕区域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优化区域产业链,优化存量、做大增量、提升质量,着力增强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人才创新方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创新环境方面,对接实施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持续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新生态,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促进科学技术普及,塑造良好创新文化,整体拓展区域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

关键词三协作

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

合作发展,协作共赢。对于成渝两地、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来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无疑是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

作为主城核心区,渝中将强化“中心城区”担当,发挥优势、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十四五”时期,渝中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加快落地基础设施体系完善等8类、100余项重点任务,在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中抢占先机、赢得突破。主动深化与成都锦江、青羊等友好区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两地比较优势,坚持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打造“渝中—青羊”“渝中—锦江”等合作示范项目,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区。探索成渝地区金融服务一体化和同城化试点,建立跨区域联合授信机制,全力助推成渝地区形成更有实力、更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

与此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区将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工作部署,按照中心城区建设要求,立足“强核提能级”,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先行先试,加快集聚国际交往、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等高端功能,增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构筑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推动渝中全域形象提升、价值升级,全面增强核心功能、带动能力,在提升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中担负起发展重任。

关键词四产业

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产业是经济的脊梁,未来渝中经济如何发展?根据《纲要》精神,在产业发展方面,渝中既要从全局谋划一域,更要以一域服务全局,充分发挥好渝中优势,切实服务全市大局。

十四五”时期,我区将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服务于全市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经济中心,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全力提升现代金融、现代商贸、文化旅游、专业服务、数字经济、大健康六大产业能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现代金融业方面,围绕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坚定不移推进现代金融业发展,牢固树立金融首位意识,推动区域金融机构高质量集聚、高水平开放、高效能创新,打造全市领跑、西部领先的金融中心主承载区。到2025年,增加值占全区比重25%以上。

现代商贸业方面,聚焦全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统筹发展品质商圈、特色街区、购物中心、社区商业,促进线上线下联动,提升消费供给能力和水平,形成国际性消费核心区。到2025年,增加值占全区比重25%以上。

文化旅游业方面,围绕成渝共建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旅游胜地,发挥山城、江城、“母城”文化优势,整体推进历史文化展示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加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力促人气变商气,流量变产量。到2025年,增加值占全区比重15%以上。

专业服务业方面,突出价值链高端发展导向和融合发展趋势,依托区域专业服务业基础优势,促进专业服务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规模化发展,将渝中打造成西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高端专业服务中心。到2025年,品牌专业服务机构、规模以上专业服务机构达180家以上。

数字经济产业方面,围绕全市加快发展数字经济,高水平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积极对接“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形成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有力支撑,努力在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发挥支撑节点作用。到2025年,新增数字经济企业500家,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

大健康产业方面,围绕全市建设全国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和西部医学创新中心,顺应大健康产业加快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趋势特点,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优化健康产业结构,增加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快构建具有区域影响力、带动力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到2025年,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此外,我区还就加速培育市场主体进行了重点部署。《纲要》明确,要着力市场主体培育,聚焦增长势头快、行业引领强、发展前景好、创新动力足的企业,涵养各行业新的增长点。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计划,落实产业发展促进政策和支持办法,加大引进培育工作力度,力争市场主体达12万户。实施企业扶持计划,推动企业“上云上规上市”,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规模以上企业达2000家。实施产业载体提质计划,优化硬件环境、功能配套和物业服务品质,加速楼宇经济、平台经济、街巷经济发展,强化市场主体发展的空间保障。

政策原文: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渝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