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优化“五个环境”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来源:渝中区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1-11-04 21:00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渝中,重庆母城,主城核心,是重庆开始生长的地方。

近年来,渝中区围绕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政务环境、政商环境“五个环境”,以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持续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优化市场环境畅通市场准入规范市场秩序

企业是营商环境的第一感受者,想要优化营商环境,就必须优化市场环境。

2019年落户渝中区后,重庆国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了一个“保姆”,除了自身发展以外,还充当着“托管”市场主体的平台管理公司。一年多的时间里,有118家企业借助这个“保姆”成功落户。

这是渝中区在全市率先开展的市场主体集群注册登记模式。这一模式指多个企业以一家托管机构的经营场所作为住所登记,并由该托管机构提供住所托管服务,形成企业集群注册登记模式。

借助这种方式,企业可以省下办公用地、缴纳水电物管等费用。作为“保姆”的平台管理公司,还可以帮“托管”企业代办营业执照、银行开户、发票领取、社保登记、会计记账等相关事务,减少了人员成本开支,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截至今年6月,渝中区已建成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基地、区块链科技产业园等6个集群注册园区,成立了重庆国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重庆云日区块链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平台管理公司进行住所托管,共计已引入集群企业300余户,注册资本12.29亿元。

除了解决落地,渝中区也着力为企业解决融资渠道。

比如,渝中区设立首贷续贷中心,深化融资服务;推动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机构设立小微企业服务专柜,切实解决企业首贷续贷难题。政银合作共担,拓宽融资渠道;以企业需求为切入点,创新“助企贷”“健康云贷”“复工贷”“银票质押贷”4款差异化银政风险共担融资产品等。

这些都只是渝中区优化市场环境的冰山一角。

在证照分离改革方面,渝中区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清单化管理,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4种方式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

在提升企业开办服务效率上,渝中区落实“一企一证”改革,实现企业“一照通行”。同时,放宽住所登记要求,推动“一照多址”“一址多照”。此外,推动电子化数字化进程,发挥企业“一网通”平台功能,对接人力社保部门网站、电子税务局、商业银行等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开办“一个终端”全办结和“零见面”办理。

在优化公共设施服务上,渝中区清理水电气等行业不合理收费,严厉打击行业相关垄断行为,向社会公开用水、用气、用电等服务标准和资费标准。

渝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优化市场环境,渝中区着重畅通市场准入,规范市场秩序,改善要素供给,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让企业进得来、落得快、留得住、走得远。

优化法治环境

健全法规体系

加强司法保护

重庆一家全国知名的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了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投资1.5亿美元在印度尼西亚建设现代化汽车制造工厂。为推进印度尼西亚汽车项目建设,该工业集团拟向中国某银行重庆分行贷款2.09亿元人民币,以缓解集团海外融资成本上升,疫情防控下的经营压力。

为了推进贷款进度,公司找到了落户渝中区精于涉外业务的段和段律师事务所。随后,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在中国某银行重庆分行的积极配合下,在疫情期间借助互联网,以视频、语音、邮箱等远程办公模式,带领团队成员,协同印度尼西亚合作律师展开尽职调查工作,结合中国法律和印度尼西亚法律对贷款项目进行合规性审查和法律风险提示,并对贷款项目的交易模式及架构提出设计及优化建议。

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段和段律师事务所顺利完成对该贷款项目的尽职调查工作及项目相关协议和融资文件的起草工作,高效推进贷款项目的签署,使借款人按原计划如期获批贷款,其“走出去”项目面临的资金困难将得到有效缓解。

段和段律师事务所能够落户渝中,要得益于渝中区借助自贸试验区,在全市探索出“涉外法律服务模式”。该模式能够推动涉外法律服务资源集聚、创新多元纠纷化解机制、探索全链条、集成式服务。该案例被国务院纳入全国服贸创新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法治环境,对市场发展极为重要。良好的发展环境,可以让企业发展更加安心有底气,也可以减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维权成本。

基于此,渝中区积极探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着力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0196月以来,渝中区成立驻法院“渝中区诉调对接·速裁中心”,打造符合渝中城市治理特色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实践基地。同时,渝中区构建了覆盖渝中“6+10+11+79”发展格局的司法服务保障体系。中心成立以来,分流案件29757件。

同时,渝中区在中心内打造速裁快审中心,设立19个专业速裁快审团队,打造4个专业化法官工作室,建立“一站式司法确认”工作机制,形成“调解员充分参与、法官全程指导、调解速裁深度融合”的新型态势。2020年,实现20%的速裁法官审结73%的民商事案件。

我们还依托全市首个驻法院‘人民调解室’,以交通、保险等15个诉调对接平台为半径,79名法官与79名社区调解员联动辐射全区79个社区。”渝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渝中区建成全市首个知识产权综合保护联系点,以强化与法院、检察院知识产权保护合作为抓手,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营商环境。

优化开放环境

集聚新型开放主体

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开放是发展的必然选择,好的开放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渝中区作为全市“门面”与窗口,加大开放环境,提升包容性、共享性,是其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环节。

今年6月,重庆市中新项目管理局与渝中区人民政府签署协议,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运营中心正式落户重庆来福士。未来,将共同致力于把重庆来福士打造成为新加坡企业集聚中心、中新商务活动中心、中新人文交流中心和新加坡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是重庆重要的开放平台,将其运营中心落户在渝中区,体现了渝中区优化开放环境的一个典型做法——携手开放平台,拓展开放路径。

比如,渝中区正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积极推动重庆(化龙桥)国际商务区申报自贸联动创新区,进一步探索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再如,渝中区着力推动陆海国际中心建设,打造陆海新通道物流总部基地。

利用好平台的同时,也要抓住国家赋予的机遇。

今年4月,重庆获批成为全国首批、西部地区唯一可开展服务业扩大综合试点的城市之一。渝中区作为全市服务业发展高地,这自然是推动产业发展与自身开放的重要契机。

为此,渝中区出台了《渝中区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在全市70项共性试点举措基础上,实施24项个性化改革举措。

渝中区还在积极利用强化开放要素。比如,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举办区块链高峰论坛、人力资源峰会、解放碑金融论坛等高规格国际会展活动。同时,借助自身医疗、教育等资源,建设中华路外国语学校、化龙桥国际社区,建成道格骨科医院等中外合资医院,增加行政服务中心。

做好了“自选动作”,渝中区也没有落下“规定动作”。

近年来,渝中区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同时,深入开展外商投资企业“三送一访”活动,健全重点外商投资企业“行政服务管家”制度,提升服务外商投资市场主体水平。

优化政务环境

加快审批服务

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作为母城的渝中区,有很多重庆市民的回忆,风貌区的打造也是市民关注的焦点。

山城巷传统风貌区因历史原因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建筑存在实际性质与使用功能不相符、消防技术规范适用冲突等问题,且我市尚无相关政策和规定可以参照执行。另一方面,山城巷传统风貌区中大部分建筑建设年代久远,消防设施普遍老旧,消防安全基础差,游客大量聚集条件下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如何解决?渝中区作出了自己的探索。

首先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消防安全状况。改造期间,渝中区加强部门联动,由区住房城市建委与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消防救援部门沟通协调,结合山城巷传统风貌区实际,按照“消防安全条件整体提升、优化不恶化、应备必备”原则,从提升整体消防安全防护水平、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疏散体系、加强初期火灾扑救设施建设和严控可燃易燃装修材料4个方面提出工作要求,督促建设单位将消防安全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渝中区住房城市建委通过组织专家咨询,提出专业可靠的意见建议,持续加强技术指导,为消防改造提升提供了实施依据,有效破解了消防改造提升的困局。

虽然只是针对传统风貌区改造过程的举措,却侧面体现了渝中区提高政策的有效性、知晓度、兑现率,不断优化政务环境的态势。

不仅如此,渝中区还积极推进政务服务提速、网上服务提能、政策服务提效,加快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将更多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纳入“渝快办”。

比如,渝中区以增强医保业务经办服务效能为目标,在全市率先试行医保一窗通办综合服务,参保对象“只取一个号,办完所有事”,让参保单位和群众共享“集成服务”“精细服务”“贴心服务”带来的便利。

再如,渝中区落实市局关于加强川渝税务机关税收协作的工作要求,推动川渝税收征管一体化工作落地落实。今年2月,渝中区税务局辅导纳税人成功办理了首笔川渝跨省线上缴税业务,极大提升了纳税人办税便利度。

此外,渝中区还聚焦“三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提高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印发《渝中区三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将部门自建大厅(分中心)、各街道公共服务中心、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政务服务职能纳入三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范畴,搭建上下联系、联通、联动的服务企业与群众的三级政务服务中心,为推动渝中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务力量。

优化政商环境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1997年成立时的20多名员工,到如今1000多名员工的大家庭;从成立之初的小型房地产企业,到如今发展为拥有多元化产业链的房地产集团公司……

这是重庆市康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轨迹。其董事长卢朝康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渝中构建的“亲”“清”政商关系和良好的营商环境。

康德集团最初成立在江北区红旗河沟,是一家仅有20多名职工的小型房地产公司。2006年,卢朝康被渝中区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发展机遇吸引,决定将康德集团的“大本营”迁来渝中。

卢朝康说,落户渝中以后,渝中区委、区政府一直非常关心和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出台了很多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也经常与公司相关负责人交流谈心,了解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的所急、所盼,帮助公司解决了很多在招商、成本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为公司发展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无论是康德集团如何发展,它的根还是会在渝中。”卢朝康说,并对如何优化渝中的营商环境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一直以来,渝中区委、区政府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为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做了很多实事,让民营企业家觉得暖心、舒心。

厚植情怀、用心服务,主动担当、履职尽责,言出必行、守信践诺,亲而有度、清正廉洁。这是市委、市政府对重庆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时提出的要求,从康德集团落户发展的案例看,渝中区也是在落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

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过程中,渝中区有不少实际举措。

比如,渝中区建立招商落地企业回访服务机制,对招商企业进行动态化指导和常态化服务,及时掌握企业发展情况,了解企业发展需求,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推进签约企业履约达效、落地企业升规纳统,发掘资金到位信息,加快资金到位,深化以商招商,推动招商育商稳商工作再上新台阶。

再如,渝中区持续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实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问题解决机制,25名区级领导“一对一”联系服务400余家重点企业和1400余家规上企业,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渝中区还持续开展“企业接待日”,宣传涉企政策,协调解决企业的政务性难题。以WFC楼宇统战工作站为平台,设立“企业接待日”,开展政策宣讲,集中解决办证问题、政策办理等政务性经营需求。开展“讲政策、强服务、促发展”营商环境政策解读活动,从人才、税收、金融等方面进行政策解读,指导、帮助企业熟悉政策、享受政策。

同时,渝中区打造“楼宇之家—帮帮团”,整合楼宇内部企业资源、链接社会优质资源,就地化解入驻企业用工难、商务资源缺乏等高概率出现的日常商务性问题,着力打造楼宇内互通有无、互帮互助、健康可持续的企业经营生态。

在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工程建设、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渝中区认真履行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和签订的各类合同、协议,不因政府换届、领导干部调整等违约毁约。

政策原文: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渝中区2021年深化“放管服”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的通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