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重庆市渝中区大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为方便社会公众了解规划内容,现作如下解读:
《规划》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为指引,构建“医、药、养、健、管”五大板块的产业导向,打造“一圈、一廊、多点”的空间布局,谋划以六大主要任务为主的工作体系及四大综合措施保障体系。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这一部分对“十三五”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分析。我区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健康服务业体系,优质医疗资源富集,公共卫生体系完善,中医药特色优势凸显。同时,社会办医蓬勃发展,医药企业持续聚集,医药流通渠道丰富。2020年我区共有大健康产业规上企业107家,大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131.5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9.7%左右,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承接能力不足,创新基础、创新能力不足,跨界融合发展不充分,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展望“十四五”,居民消费能力大幅提升、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生命科学技术迭代突破以及“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都为健康产业的大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这一块部分主要是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聚焦“医、药、养、健、管”五大板块,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创新驱动、开放合作、融合发展为原则,拓展全链条、全健康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到2025年,我区将实现包括产业规模明显扩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体系更趋合理、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在内的发展目标,基本建成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核心区、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重庆面向“一带一路”国际高端医疗中心首选地。
三、产业导向
《规划》以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生产的有机融合为导向,着力构建以“医、药、养、健、管”为重点的大健康产业链。
一是以“医”为主体,打造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核心区。包括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提质升级,加快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聚焦打造高端专科医疗服务聚集区;突出发展消费医疗;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建设;拓宽社会办医渠道,推动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加速发展;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国际化等5方面内容
二是以“药”为重点,打造医药流通关键枢纽。包括借力内陆开放,打造西部地区药品流通桥头堡;以“智慧”为引领,构建互联网环境下中药材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打造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等3方面内容。
三是以“养”为抓手,打造多产业融合新体系。包括积极培育银发经济;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促进健康旅游业融合发展;加强特色健康食品的研发和销售等4方面内容。
四是以“健”为纽带,打造运动康体新标杆。包括加快发展健身康体产业。深入推动体医融合,重点布局运动医学领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城市全民健身综合体;支持消费引领性健身休闲项目发展;大力发展赛事经济等主要内容。
五是以“管”为支撑,打造健康管理新样板。包括探索发展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着力构建大健康金融新生态等2方面主要内容。
四、空间布局
《规划》结合大健康产业特点、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构建“一圈、一廊、多点”的健康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一圈”指环重医创新生态圈,是全区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区和创新策源地。“一廊”指结合医院布局沿“袁家岗—肖家湾—两路口—七星岗—临江门—道门口”打造医疗创新转化走廊。“多点”指围绕重医附属口腔医院、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等专科医院,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较强承载能力和集聚功能的医疗产业聚集点。
四、主要任务
《规划》主要实施六大主要任务。
(一)聚焦一批重点领域,推动突破发展。重点聚焦高端专科及消费医疗服务、医药流通及新零售、健康养老、健身康体、健康管理等五大领域。
(二)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壮大市场主体。采取抓大不放小策略,加强区内大健康产业企业的培育壮大和科创型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发展,完善梯队培育机制。
(三)招引一批重点项目,打造产业集群。在健康产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主要平台,谋划和推进一批业态新、影响力强、引领作用明显、带动效应显著的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增强健康产业发展后劲。
(四)汇集一批创新要素,加速驱动“环重医”创新引擎。加速一批产业聚集平台搭建;持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力推进创新生态圈建设;不断强化国际合作;深度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
(五)挖掘一批特色经典,提升中医药实力。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对外交流合作。
(六)打造一批配套体系,凸显“渝中”品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都市型产业载体建设;打造金融资本支撑体系;提升舆论宣传引导水平。
六、保障措施
《规划》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强化要素保障、扩大合作开放等举措,确保规划有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