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500103MB19581069/2025-00040 发布机构 渝中区文化旅游委
成文日期 2025-07-30 发布日期 2025-07-30 主题分类 文化、体育、广电、出版
体裁分类 其他 发文字号 有效性
索引号 11500103MB19581069/2025-00040
发布机构 渝中区文化旅游委
主题分类 文化、体育、广电、出版
成文日期 2025-07-30
发布日期 2025-07-30
体裁分类 其他
发文字号
有效性

《渝中区打造历史人文传承新高地 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5—2027年)》文字解读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渝中区打造历史人文传承新高地 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5—2027年)》文字解读

目前,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渝中区打造历史人文传承新高地 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现就《行动计划》内容解读如下:

一、编制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视察重庆提出的“要加快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握全市加快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建设契机,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迭代构建“4311”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突出渝中文旅文创业新亮点、新赛道,加快打造历史人文传承新高地,深入研究市级政策文件、行动计划,制定出台《渝中区打造历史人文传承新高地 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二、编制过程

按照工作安排,2024年7月以来,区文化旅游委牵头负责渝中区文旅文创业行动计划的制定、修订工作。起草过程中,坚持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为指引,对标中央、市、区重要文件,收集和学习了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黄浦区、杭州市余杭区等地区先进经验,并结合渝中实际进行吸纳、融入。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研究指导计划拟写工作。文稿先后征求了10余名文旅智库专家、40余个区级部门、8个文化旅游业行业协会、30余家企业等意见建议,形成了《行动计划(送审稿)》。同时,《行动计划》也公开挂网进行了意见建议征集,并通过了公平竞争性审核,经十四届区政府第12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25年XX7月XX11日,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正式印发《行动计划》并实施。

三、主要内容

《行动计划》共5部分,充分衔接《重庆市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全面贯彻落实全市、全区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提出了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功能定位、重点任务、保障措施。

(一)关于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功能定位

厘清总体思路。围绕构建推动渝中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提出全面实施“14681”行动。

聚焦“1”条主线。紧扣区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的打造历史人文传承新高地。

锚定“4”个重要目标。对标全市建设“一市三地”目标体系,以定量为主、蕴含定性,突出着力点、彰显辨识度,体现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导向。明确了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先行区、西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引领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核心区“4”个目标。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6.7%、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8.8%,接待游客超0.93亿人次、游客花费突破880亿元。到202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7%、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9%,接待游客超1亿人次、游客花费突破1000亿元。

突出“6”大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全市“1核引领、3带支撑、9条游线”走廊形态体系,系统集成渝中全域文旅资源要素,重点突出现代都市旅游承载、母城记忆集中展示、红色文旅示范带动、体育演艺集聚发展、时尚娱乐潮流引领、国际交往开放拓展“6”大功能定位,推动发展空间布局优化。

(二)关于重点任务

系统实施“8”项行动:

实施历史人文传承行动,通过标识打造、场景活化、研究阐释,构建“保护—活化—阐释”三位一体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实施文旅精品提升行动,以“精品化”为驱动,围绕精品景区打造、精品文艺创作、精品线路设计,构建文旅全链条升级体系。

实施产业能级提质行动,聚焦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推动传统与新兴业态深度融合,构建文旅产业全链条升级体系。一是推动新闻出版、旅游住宿、摄影服务、体育赛事等4大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二是巩固文化会展、创意设计、演出演艺等3大优势产业,三是抢滩布局AIGC、网络视听、游戏动漫等3大数字新兴产业赛道,四是发展“文旅+百业”,激活产业协同发展动能。

实施消费供给提振行动,以“渝中有礼”“渝中有品”“渝中有味”“渝中有趣”“渝中有Yeah”五大品牌矩阵激活文旅消费新生态,构建全域沉浸式体验场景,实现“流量”变“留量”。

实施市场主体培强行动,以“引龙头、强服务、育生态”三向发力,力争2027年培育行业链主企业超10家、冲击全国文化30强,文旅体市场主体突破2万家、新增规上企业30家,构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圈。

实施对外交流拓展行动,以文旅协同为引擎,从成渝区域协同、全国市场、国际合作3个维度,构建多层次开放发展格局。

实施宣传营销提效行动,以“重庆母城·人文渝中”为核心,通过提炼城市文旅IP、强化立体传播、创新城市营销生态构建多维文旅品牌体系。

实施服务效能优化行动,通过基础设施硬支撑与服务智治软实力双提升,从交通网络、市场环境、公共服务、智慧治理四个方面,全方位塑造“近悦远来”文旅生态。

实施历史人文传承行动,构建“保护—活化—阐释”三位一体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一是在标识打造方面。实施重庆古城墙保护利用、老鼓楼衙署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十大标志性工程,织就“可触可感”的文化地标网络。二是场景活化方面。活化聚兴诚银行等文物建筑,构建“博物馆之城”矩阵,深化数字化应用。三是研究阐释方面。推出“六个一”成果体系:包括文化规划课题、普及丛书、文艺佳作、文物专题视频、历史研讨活动及精品展览,形成从学术研究到大众传播的立体阐释链。

实施文旅精品提升行动,以“精品化”为驱动,构建文旅全链条升级体系。一是精品景区打造方面。推动解放碑—朝天门、红色三岩等核心景区提质增效,实施洪崖洞、李子坝等网红景点“微改造精提升”。二是精品文艺创作方面。建立巴渝文化、红岩精神题材库,依托“揭榜挂帅”机制推出重大主题作品,联动市级院团争创国家级文艺奖项。三是精品线路设计方面。突出“深度体验+多元主题”,迭代山水游、人文游等经典品牌,拓展科技游、银发游等新兴业态,串联形成“两江辉映”山水游等十大主题产品,构建“慢游生态+爆款IP”协同发展的文旅产品新格局。

实施产业能级提质行动,聚焦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推动传统与新兴业态深度融合,构建文旅产业全链条升级体系。一是传统产业焕新方面。推动新闻出版、旅游住宿、摄影服务、体育赛事等4大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围绕打通“内容生产—数字传播—IP衍生”产业闭环、完善住宿业供给体系,升级“定制服务+互动体验”模式、健全“赛事+消费”产业生态,持续打造辨识度数字传媒平台、构建多元化品质住宿矩阵,培育旅拍产业高地、建成体旅融合强区。二是优势产业巩固方面。巩固文化会展、创意设计、演出演艺等3大产业优势地位,围绕龙头牵引、IP培育、生态构建,建成商务会展核心承载区、重庆中央艺术区,推动“渝中设计”品牌不断彰显。三是数字新兴领域抢滩布局方面。聚焦AI内容生产、网络视听、游戏动漫3大数字赛道,构建“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全产业链,建成重庆数字文化产业核心功能区。四是“文旅+百业”方面。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以融合发展为切口,支持开发新型跨界产品,形成“爆款矩阵+复合消费”新格局,激活产业协同发展动能。

实施消费供给提振行动,以五大品牌矩阵激活文旅消费新生态,构建全域沉浸式体验场景,实现“流量”变“留量”。一是“渝中有礼”。聚焦非遗活化与文创开发,整合老字号、非遗资源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联动文化机构研发高品质文创产品,推动中医药+衍生品创新。二是“渝中有品”。强化演艺IP塑造,依托朝天门驻场演出等空间载体,推出“乐响渝中”及系列文化精品,构建“一系列精品·一座城”的情感链接。三是“渝中有味”。深耕美食文化,以“渝味360碗”为核心培育示范店与旗舰店,发布美食图谱、塑造品牌代言人,推动传统美食与人文故事融合,打造舌尖上的城市记忆。四是“渝中有趣”。创新业态融合,通过文旅惠民嘉年华、首秀首展活动激活商圈空间,开发洪福光年等沉浸体验场景,拓展低空旅游、赛事联动等新玩法,形成跨界消费引力场。五是“渝中有Yeah”。升级夜间经济,优化“两带一圈多点”空间布局,建设较场口—山城巷50万方夜经济集聚区,引入LiveHouse、深夜剧本杀等潮流业态,以全球不眠之夜、天灯节等品牌活动重塑“夜渝中”魅力。

实施市场主体培强行动,以“引龙头、强服务、育生态”三向发力,构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圈。一是精准招商。瞄准全国文化30强、旅游20强等头部企业,深化产业链补链强链,力争2027年培育行业链主企业超10家、冲击全国文化30强。二是服务赋能。建立区领导“一对一”服务机制,组建专家团队提供政策、融资等全周期支持,推动50家总部及重点企业集聚。三是主体培育。活用产业引导基金,实施梯度培育计划,2027年实现文旅体市场主体突破2万家、新增规上企业30家。

实施对外交流拓展行动,以文旅协同为引擎,构建多层次开放发展格局。一是深化区域协同层面。深化川渝文旅一体化,联合打造巴蜀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渝双城登高楼赛等品牌IP,跨区域串联“锦渝满堂”潮玩游等5条精品线路,形成“成都—渝中—周边”文旅产业链。二是融入全国市场层面。瞄准粤港澳、长三角等重点区域,依托红色旅游联盟推出跨省线路,联动十大友好城市开展互游优惠。三是丰富国际合作层面。实施入境提振计划,深耕东南亚及“一带一路”市场,利用自贸区政策及离境退税、过境免签优势,推动文化贸易与人文交流互促共进。

实施宣传营销提效行动,以“重庆母城·人文渝中”为核心,构建多维文旅品牌体系。一是提炼城市文旅IP。推出数字萌娃、手绘地图、文创产品等载体,形成“浪漫都市”“8D魔幻”等特色IP矩阵,迭代文旅形象表达。二是强化立体传播。运用境内外新媒体搭建多语种传播链,培育双语推介官,借力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等平台精准营销,支持行业协会开拓客源市场。三是创新城市营销生态。持续擦亮解放碑跨年夜、全球不眠之夜等城市名片,策划“城市体验官”“母城故事会”等主题活动,实现品牌势能与流量热度的双向赋能。

实施服务效能优化行动,通过基础设施硬支撑与服务智治软实力双提升,全方位塑造“近悦远来”文旅生态。一是交通网络方面。巩固三峡游始发站和两江游枢纽功能,构建“轨道+公交+步道”立体接驳体系,创新核心区大客车分级管控机制,实现城景通、景景通无缝衔接。二是市场环境方面。深化全国文旅信用经济试点,推进“1+3+N”综合执法与“三调联动”纠纷化解机制,实施消费纠纷先行赔付等创新制度,健全“1+12+27”景区景点管理服务体系。三是公共服务方面。聚焦主客共享,建设朝天门三级游客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高品质文化体育生活圈,提升导视系统与支付便利化,创新全域景区式管理,探索机器人智能服务与分层服务体系。四是智慧治理方面。搭建全域景区“驾驶舱”管理系统,升级“一键游渝中”应用,建立文旅数据监测体系,实现文旅管理“一网统管”。

(三)关于保障措施

在总结以往好的做法、制度等基础上,结合新阶段新趋势新要求,提出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构建形成“1”个大文旅工作格局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强化组织领导、机制创新、政策支持、评价反馈四个方面。

四、核心内容问答

1.为什么要出台《行动计划》?

答:渝中区是重庆母城、旅游名城,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2024年接待游客8920.6万人次、游客花费846.8亿元。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超10%,是渝中重要支柱产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亦是全区打造“4311”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渝中区文化旅游业发展依然面临着发展后劲不足、能级提升乏力、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和挑战。为保持渝中文化旅游业先发优势,高质量推进历史人文传承新高地建设,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走深走实,需要理顺思路、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凝聚力量。

2.《行动计划》制定了哪些发展目标?

答:答:提出到2027年定性、定量核心目标,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重庆辨识度”的渝中文旅标志性成果。

——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先行区取得重要突破。联合培育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个,争创国家级巴蜀文化生态保护区。提质打造“宽洪大量”“锦渝满堂”等文旅品牌,培育“双城互动”精品旅游线路5条,双城互访人数达到1500万人次。

——打造西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引领区取得重要突破。力争新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3个以上。建成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个、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个。

——打造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区取得重要突破。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7%,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9%。接待游客人数超1亿人次,游客花费突破1000亿元。建成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3个。

——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核心区取得重要突破。举办国际会展3个以上、引进国际文旅综合性赛事3个以上,入境游客达到60万人次,离境退税商店达到40家。

与此同时,以附件形式,梳理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24项核心指标,构成目标体系。

提出到2027年定性、定量核心目标,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重庆示范和渝中辨识度”的文旅标志性成果。

——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先行区取得重要突破。联合培育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个,争创国家级巴蜀文化生态保护区。提质打造“宽洪大量”“锦渝满堂”等文旅品牌,培育“双城互动”精品旅游线路5条。

——打造西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引领区取得重要突破。力争创建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3个,建成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个、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个,推动彰显国际范、巴渝韵、山城味的国家级旅游景区等精品体系持续升级。

——打造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区取得重要突破。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6%、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8%。接待游客人数达1亿人次,游客花费突破1000亿元。建成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3个。

——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核心区取得重要突破。建设重庆对外交流活动主承载区,打造“重庆的世界窗口,世界的重庆客厅”。举办国际会展2个以上、引进国际文旅综合性赛事2个以上,入境游客达到60万人次,离境退税商店达到40家。

与此同时,以附件形式,梳理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24项核心指标,构成目标体系。

3.《行动计划》中打造爆款文旅产品有哪些具体措施?

3.《行动计划》正文包括哪几部分?

答:《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文旅精品提升行动,以“精品化”为驱动,构建文旅全链条升级体系。一是精品景区打造方面。推动解放碑—朝天门、红色三岩等核心景区提质增效,实施洪崖洞、李子坝等网红景点“微改造精提升”。二是精品文艺创作方面。建立巴渝文化、红岩精神题材库,依托“揭榜挂帅”机制推出重大主题作品,联动市级院团争创国家级文艺奖项。三是精品线路设计方面。突出“深度体验+多元主题”,迭代山水游、人文游等经典品牌,拓展科技游、银发游等新兴业态,串联形成“两江辉映”山水游等十大主题产品,构建“慢游生态+爆款IP”协同发展的文旅产品新格局。共5部分,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第二部分是主要目标,第三部分是功能定位,第四部分是重点任务、第5部分是保障措施。

4.《行动计划》中发展文旅文创产业有哪些具体举措?

《行动计划》提出提出提出实施产业能级提质行动,聚焦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推动传统与新兴业态深度融合,构建文旅产业全链条升级体系。一是传统产业焕新方面。推动新闻出版、旅游住宿、摄影服务、体育赛事等4大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围绕打通“内容生产—数字传播—IP衍生”产业闭环、完善住宿业供给体系,升级“定制服务+互动体验”模式、健全“赛事+消费”产业生态,持续打造辨识度数字传媒平台、构建多元化品质住宿矩阵,培育旅拍产业高地、建成体旅融合强区。二是优势产业巩固方面。巩固文化会展、创意设计、演出演艺等3大产业优势地位,围绕龙头牵引、IP培育、生态构建,建成商务会展核心承载区、重庆中央艺术区,推动“渝中设计”品牌不断彰显。三是数字新兴领域抢滩布局方面。聚焦AI内容生产、网络视听、游戏动漫3大数字赛道,构建“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全产业链,建成重庆数字文化产业核心功能区。四是“文旅+百业”方面。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以融合发展为切口,支持开发新型跨界产品,形成“爆款矩阵+复合消费”新格局,激活产业协同发展动能。

5.《行动计划》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答: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党委、政府统筹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机制,构建市、区联动,部门、管委会、街道、国企、协会多跨协同的工作体系,构建“大文旅”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渝中区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协调机制,定期研究推动重点事项。二是强化机制创新。建立投入保障机制,统筹利用文化旅游等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新一轮设施设备更新等政策支持,分期分批保障重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重大文旅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优化人才培育机制,将文旅人才作为全区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出台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积极争取上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将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更新计划,保障建设用地。四是强化评价反馈。坚持党建统领,建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质效评价体系,实行季调度、年通报,动态晾晒比拼工作成效。

五、专家视角

区文化旅游委主要负责人:制定《渝中区打造历史人文传承新高地 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对标对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及区委、区政府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锚定发展目标定位;二是摸清家底,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现代都市风貌、丰富的产品供给体系、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找准发展比较优势;三是正视不足,母城文化研究挖掘不够、文旅产业发展能级不强、文旅供给结构不优等问题和挑战,破解发展瓶颈问题。《行动计划》明确了围绕构建推动渝中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提出全面实施“14681”行动,特别是实施历史人文传承行动、文旅精品提升行动等8大行动,锚定2025年、2027年两个重要阶段性目标,对更大力度、更深层次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旅游强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六、咨询渠道

《渝中区打造历史人文传承新高地 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由重庆市渝中区经济文化和旅游发展信息化委员会负责政策解读。联系人:崔杰,联系电话:023-6376515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