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各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有关单位:
《渝中区推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1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渝中区推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方案(2024—2027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全会及区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深入落实《重庆市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渝府发〔2024〕18号),推动我区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27年,全区赋能和融入全市“33618”制造业发展水平和融合层次显著提高,形成一批具有渝中特色的“两业融合”新机制、新模式和新业态,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核心能力实现新跃升、西部区域性高端专业服务中心辐射能力显著增强、科创中心特色功能区科研服务能力取得突破性成果、现代物流总部基地实现新跨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72%,力争建成2个市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专业特色楼宇15栋以上,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20家以上。
二、基本原则
——取长补短,深度融合。围绕赋能全市制造业发展,发挥渝中现代服务业引领优势,因地制宜、因产制宜,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向深度融合、耦合共生,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示范引领区。
——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企业主体性作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鼓励企业顺应市场需求开展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探索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服务制造新模式,提升行业竞争力。
——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协调,衔接“一核三带六园区”功能布局和楼宇经济产业布局,聚焦四大生产性服务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构建资源集约、区域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充分发挥渝中区“开放窗口”优势,围绕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高水平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大力推进开放平台建设,推动各类要素自由流通、多元融合、高效聚集,增强渝中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外辐射力影响力,形成各方合作共赢格局。
三、主要领域
(一)金融服务业
深入落实“智融惠畅”工程,高质量打造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提升生产性金融服务业水平。到2027年,力争全区金融机构总量突破500家,金融业增加值突破570亿元,保费收入超过300亿元,绿色融资总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建成市级生产性金融产业集聚区,成功打造金融特色楼宇5栋。
重点围绕解放碑—朝天门金融核心集聚区、两路口—化龙桥金融拓展区,积极争取全国性金融机构在渝中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总部,大力引进消费金融、汽车金融、贸易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助力驻区法人金融机构做优做强,持续提升金融机构集聚能级,打造生产性金融产业集聚区。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深化制度与业务创新试点,高质量建设“专精特新”专板,积极争取优先股、股债结合类等产品创新,搭建全市统一的企业股权信息平台。引导小贷、商业保理、融资担保等地方金融组织规范发展。强化基金展业“一件事”服务,形成股权创投行业全周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保险资管,支持中国太保成渝地区联合投资中心高效运营,在协同创新、健养布局、投资牵引等关键领域打造一批标杆性项目。加速推进渝中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核心区建设,大力开展金融支持绿色建筑、绿色交通试点,做实气候投融资试点,全面对接“碳惠通”平台、“长江绿融通”系统。深化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框架下的跨境金融合作,持续提升自贸试验区开放水平和跨境融资结算便利化水平,建设支持全球资本配置的内陆金融开放体系。积极参与全市组建西部金融传播中心,打造新型财经全媒体平台。(区产业发展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专业服务业
聚焦服务价值链高端,推进与制造业相关的人力资源、会计审计、法律、知识产权、会展、租赁等知识密集型专业服务业做优做强,加强专业服务企业“从战略到执行”的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推动高质量专业服务专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发展。到2027年,全区规模以上专业服务企业突破170家,实现增加值超210亿元,成功打造专业服务特色楼宇4栋。
1.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深入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与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来渝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有条件的本土机构扩大市外投资规模,开拓云贵川桂甘新等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人力资源市场,丰富市外人力资源服务网络,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影响力。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强业务创新,大力发展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测评等中高端业态。推动人力资源集群集聚发展,打造人力资源专业特色楼宇。支持职业院校积极设置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专业,加快相关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到2027年,新增人力资源机构30家,力争机构总量超225家,培育汇聚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骨干企业、十强机构5家,“3A”级以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0家,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专业特色楼宇1栋。(区人社局、区教委、区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品质发展会计审计税务服务。持续巩固会计领域全市领先优势,推动事务所做优做特、做精做专,鼓励和引导事务所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壮大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和规模。支持企业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并购重组、绩效管理、节能审计等非传统审计业务,优化服务产品结构和质量。培育高水平税务专业服务机构,增强全方位、一站式的综合性税务服务能力,打造优质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品牌。到2027年,新增会计师事务所3家,培育本土具有证券资格的事务所1家。(区产业发展局、区财政局、区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集聚发展法律和知识产权服务。支持律师事务所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大力发展公证、仲裁、调解等业务。深入推进重庆中央法务区建设,依托成渝金融法院等品牌集聚一批金融法治机构,打造金融法务特色楼宇。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律所到东盟、南亚、中亚等“一带一路”重庆外经外贸重点国家和地区设点布局。探索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建设专利导航中心和知识产权服务网点。培育引进一批专利、商标、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代理服务和高端、增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支持知识产权运营、商标品牌培育等服务机构专业化发展。到2027年,新增专业精品律师事务所10家,新落户5家金融法治机构,聚集法律服务相关从业人员5000人,新增知识产权服务机构3家,打造法律专业特色楼宇2栋。(区司法局、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提升发展商务会展服务。充分利用渝中都市中心、开放窗口优势,打造具有渝中特色的国际国内品牌展会,支持外资、上市会展企业在渝中创办展会,鼓励重庆演艺、重庆日报等总部企业剥离会展业务成立专业公司,培育本地展览品牌。提升展会、赛事、演艺、节庆等特色会展活动品质和规模,创新办展模式,推进会展服务向专业化、绿色化、数字化、国际化升级,推进实现市场化招商招展。支持市场主体、行业协会策划组织高端会议论坛,加大媒体、社会宣传和品牌推广。深入实施国际市场开拓行动,组织和支持外贸企业境外参展。到2027年,打造特色展会品牌5个以上,每年举办特色节庆会展活动10场以上。(区商务委、区文旅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拓展发展生产性租赁服务。支持中银金租、鈊渝金租等金融租赁龙头企业向外拓展业务。鼓励在区金融机构开展融资租赁业务,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融资租赁、卖(买)方信贷、保险保障等配套金融服务。培育发展汽车和设备等实物租赁服务,引导汽车租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探索发展航运、影视设备、绿色租赁、知识产权租赁等特色租赁新业态。到2027年,新增3家规模以上实物租赁企业,融资租赁规模年均增长20%左右。(区产业发展局、区交通运输委、区商务委、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科创服务业
聚焦促进产业协同和融合创新,深入对接全市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全面推动中国软件名园创建,更好服务重庆“设计之都”建设,充分发挥区内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孵化,推动科创服务业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到2027年,规上科创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达15%,科创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10亿元,力争建成市级科创服务产业集聚区,成功打造科创服务特色楼宇4栋。
1.推动科技研发服务取得创新成果。加快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打造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转化中心等创新平台。深入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重点引进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创业投资等各类服务保障机构。积极开展技术熟化、成果评价、供需匹配、技术交易、市场开拓等多种专业化服务。到2027年,市级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分别突破1560家、150家、280家、3家。(区科技局、区经信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迈上新台阶。加快构建“1146”软信产业发展体系,聚力发展工业软件,围绕设计建模、仿真分析、数字工艺、工业控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重点布局CAX、BIM、PLC等生产控制类的工业软件企业。鼓励重点企业提供网络系统建设、软件应用开发、业务平台运营等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和专业化的系统集成服务,助力在区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壮大数字内容行业规模,大力支持文化创意、ACG、影视演艺等重点领域企业应用AIGC、动态环境建模等新兴技术开展数字内容创作生产,强化内容供给能力。积极培育发展工业设计、区块链、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产业。到2027年,争创中国软件名园取得积极进展,工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2大主导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全区软件业务收入突破700亿元。(区经信委、区文旅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动工程技术服务向总集成总承包发展。大力实施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充分发挥区内工程设计、管理、勘察、监理等服务企业集聚优势和中冶赛迪、市设计院、中煤科工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支持和引导企业整合资源、延伸链条、集成创新,发展成为集咨询设计、制造采购、施工安装、系统集成、设备成套、远程运维和售后服务于一体的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商。支持企业通过联合体等形式积极参与市政设施、城市更新、排水管网等大型项目建设,逐步提升本土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拓展应用场景和领域,发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和信息技术集成服务,提供“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的集成系统。到2027年,工程技术服务领域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新培育总集成总承包服务企业2家。(区住建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经信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动检验检测服务提升广度和深度。深入对接全市33618制造业集群体系和围绕全区“4311”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发扬现有优势,积极拓展新兴检测领域,聚焦软件及通信服务检验检测、生态环境检验检测、医疗卫生医药器械检验检测、工程检验检测、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检测及司法与刑事技术鉴定、检验检测延伸服务和认证服务等方向,注重培育发展和招大引强,支持龙头、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将检验检测产业发展与各自行业发展深度融合,做强检验检测产业,到2027年,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达34家,相关产业收入突破5亿元。(区市场监管局、区科技局、区经信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推动电商服务深度融合发展。加速推进现代商贸数字化发展,推动产业电商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建设电商平台,鼓励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拓展采购销售渠道,打造制造、营销、物流等高效协同的生产流通一体化电商平台,利用电商平台大数据优势,反向促进制造业企业柔性化生产、精准化营销、品牌化发展。支持中小企业运用“短视频+网红”模式,开展即时采购、网络直销、社交电商等产业电商新业态。培育壮大电商直播、社区团购、主播带货等新模式。壮大跨境电商产业园规模,打造跨境电商应用服务中心,健全跨境电商物流、报关、信保、融资、收汇、退税等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创新工业电商模式,搭建产需高效对接平台,打通从原材料、生产设备、产成品到销售的供应链。到2027年,全区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速保持25%以上,打造市级跨境电商产业园2个以上。(区商务委、区经信委、区文旅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现代物流业
围绕全市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抢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新互联互通项目、RCEP机遇,聚焦“优化存量物流、拓展增量物流、创新高端物流”,把渝中区建成重庆物流多功能生产性物流配套服务中心和城市生活物流示范区。到2027年,力争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规上交通运输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公路、水路运输周转量分别突破30和60亿吨公里,邮政快递业务总量突破23亿元。
以做大规模、提升能级、集群发展为方向,推动现代物流与先进制造、现代商贸、现代农业融合共创产业链增值新空间,赋能全市打造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加快打造5A级物流总部企业集聚地和国际货代集聚区。支持企业大力发展跨境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航空物流、应急物流等重点领域,创新发展供应链物流、快捷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港航物流、道路运输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运输企业联盟化、集群式发展。加快建设运营化龙桥邮件处理中心,完善邮政、快递末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流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改造。引导物流、快递服务融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发展零库存管理、生产线边物流等新模式。(区交通运输委、区商务委、区经信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未来新兴产业
围绕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算力经济、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元宇宙、生命科学、绿色产业等未来新兴产业,培育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到2027年,力争新招引新兴产业企业超100家,打造相关应用场景达30个、产业特色楼宇2栋。
1.算力经济。赋能全市打造支撑西部、辐射“一带一路”的现代算力枢纽,加快打造西部算电协同创新中心。联动新疆哈密市,依托中国移动数据中心和智算体系,推动算力基础设施由通用算力向通算、智算、超算、量算一体化演进,加快推动“疆电入渝”到“疆算入渝”。联合视联动力等行业链主企业,支持视联网V2V协议在“东数西算”整体工程中的应用,强化算力分配、运输、调度和运营,让算力“一点接入、即取即用、按需调度”。积极参与全市“数据要素×”行动计划,面向智慧城市、城市更新、综合治理、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及全区“4311”现代产业体系,开展基于算力应用的创新研发,打造一批“算力+”应用场景。到2027年,力争新引进培育算力企业超50家,打造算力应用场景20个,全区算力规模达到1200PFLOPS。(区大数据局、区经信委、数字经济产业园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卫星互联网。聚焦卫星互联网系统研究、系统运控、运营服务等细分领域,卫星数据应用服务、卫星网络安全服务等专项应用,加大链主及龙头企业招引力度。以大数据交易机构为依托,联合探索设立卫星数据交易专区,着力打造卫星互联网运营服务平台。重点研究遥感卫星领域软件定义卫星、卫星数据传输等卫星软件技术,研究突破多源卫星数据在轨智能融合关键技术,落地遥感卫星项目。打造卫星互联网产业创新中心,布局建设卫星互联网应用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平台。积极承办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发展论坛、沙龙、展会等交流活动,积极探索卫星互联网创新融合场景。到2027年,引育卫星互联网重点企业2家以上,实现卫星互联网赋能城市治理、生产生活场景。(区经信委、区政府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工业互联网(含工业设计)。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软件技术服务,持续培育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参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与智慧园区、智能制造等平台共享数据的机制。持续开展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创新研发,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探索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探索区域产业协作新路径,加快构建协同高效、互利共赢的生态体系。围绕全市建设全球设计之都,依托重庆工业设计总部基地“总部+”模式,构建全市工业设计分布式联动发展运营中枢。大力促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立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为市区工业设计企业提供设计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共享等服务。挖掘、传承、活化利用好母城文化、工业遗产遗存、传统工艺美术,培育智能创作、云端文化、交互媒体、科技设计等创意设计新业态,打造系列具有渝中标识的城市IP。到2027年,新引进重点工业互联网及工业设计企业10家以上,集聚相关生态企业20家以上,相关产业收入超50亿元。(区经信委、数字经济产业园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低空经济。围绕低空产业上游研发设计端、下游消费服务端,大力引育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及科研机构,集聚产学研用资源。推动无人机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发展低空物流。拓展防灭火、地质灾害防治、农林作业、应急抢险等领域低空服务。打造低空旅游、空中医疗服务、无人机配送服务、eVTOL城市通勤等多种低空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推出低空经济消费品牌活动。逐步完善低空经济配套服务,开发低空经济金融产品,培育低空教育、保障与综合服务机构。构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低空飞行需求和安全监管需要低空基础设施网。到2027年,引育低空经济重点企业及科研机构5家以上,打造低空经济应用场景5个以上。(区交通运输委、区经信委、区科技局、区文旅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人工智能。强化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算法、数据资源等产业核心要素支撑,打造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充分发挥渝中场景资源丰富优势,通过场景开放、资本招商等方式,积极招引链主、行业应用龙头、核心技术型企业。加强人工智能在金融、教育、医疗等应用领域的供需对接,推动金融科技AI大模型、智慧教育、智慧医疗项目的落地实施。借助与西南大学、重师、重邮建立战略合作优势,鼓励拥有AI大模型、智算中心、大型数据中心、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的核心技术型企业在渝中设立研发机构、人工智能开发平台、孵化基地。对接全市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智能终端等重点领域,加速人工智能软件研发,促进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到2027年,新招引人工智能重点企业10家以上,建设1-2个人工智能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平台,打造人工智能标杆场景项目3个。(区经信委、区大数据局、区产业发展局、区教委、区卫健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元宇宙。加强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元宇宙关键技术集成创新,探索打造“工业元宇宙+区块链+金融”的动态监测、预警、运营和决策等应用。发展元宇宙关键基础软件,构建一站式元宇宙开发平台。加速XR头显、裸眼3D等沉浸显示终端的规模化推广,丰富基于手机、计算机、电视机、可穿戴设备等终端的元宇宙应用,支持脑机接口等前沿产品研发。丰富元宇宙产品产出,鼓励开发极具渝中特色的元宇宙IP。到2027年,引育元宇宙相关企业10家,打造1个元宇宙产业园区或特色楼宇,研发5个以上元宇宙相关软件产品,打造2个元宇宙典型应用场景。(区经信委、区大数据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生命科学。充分发挥渝中医学医疗资源特色和优势,打造环重医创新生态圈,围绕医学研究、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等领域,深度链接校、院、企、地、资多方主体,打造集基础研究、临床试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生命科学发展创新生态圈。聚焦个性化精准医疗,着力发展细胞和基因诊疗等细分领域,依托干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力争在癌症、血液系统疾病以及先天性免疫不全症等疾病治疗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尝试依托重医在脑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优势,寻求抓住前沿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布局机会;发展智慧医疗,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加快发展以数据互联互通、人工智能辅助为特点的智慧医疗,促进医疗机构数智化转型。到2027年,力争生命健康领域新增市级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1个,在区落地科研成果转化项目8个。(区卫健委、大石化管委会、区大数据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绿色低碳。聚焦生态环境监测、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投融资、合同能源管理、工业企业节能诊断服务等重点领域,强化绿色服务机构招引,推动第三方绿色低碳咨询服务机构聚链成群发展。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联建联维,建设绿色低碳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探索创新绿色低碳服务模式,支持重庆征信公司等链主企业向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等全产业链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充分发挥绿色金融要素集聚优势和辐射能力,探索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产品和服务创新。引导商贸物流企业全流程应用可循环环保包材和清洁能源运输工具,支持节能环保绿色仓储设施建设。积极推广高星级绿色建筑、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船舶推广应用。到2027年,力争绿色低碳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80亿元以上,绿色贷款余额全市占比25%以上,绿色债券余额全市占比稳定在30%以上。(区发展改革委、区经信委、区生态环境局、区产业发展局、区商务委、区交通运输委、区住建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重点实施七大行动
一是大力实施企业矩阵培育行动。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市场主体梯次培育体系,聚焦行业细分领域,针对性加强要素支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头部领军企业,壮大一批发展潜力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招引一批掌握产业链资源配置、上下游协同能力强的总部企业、地区研发中心、行业头部企业,形成全方位全行业全链条企业培育矩阵。(区发展改革委、区经信委、各行业主管部门、各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1 企业矩阵培育行动重点任务 强化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加大对重点企业的培育力度,围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对经营管理水平较好、营业收入高、吸纳就业人数多、稳岗效果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一对一”开展专员服务,在供需对接、金融信贷、技术创新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到2027年,打造20家具有行业引领力、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 支持创新成长企业快速崛起。健全完善中小微企业孵化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加大产业投资基金投入力度,围绕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培育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细分市场占有率高的中小企业。支持中小创新成长型企业利用关键技术、数据资源、营销网络等独特优势在细分领域成长为“单打冠军”“隐形冠军”。 有序推进市场主体升规纳统。加强政策解读和业务指导,鼓励个体工商户转为法人单位。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准四上库”“种子库”“储备库”三张清单,加强动态管理,做好协调服务,通过“分转子”“微转小”“小升规”“再升规”计划,促进一批生产性服务企业升规纳统,到2027年,每年新增纳统规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30家以上。 大力开展按图招商精准招商。聚焦我区生产性服务业短板和弱项,深化细化招商图谱,积极招引一批境内外优质企业。聚力发展总部经济,争取行业领军企业在我区设立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总部,培育一批优势本土总部企业。聚焦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平台经济发展、数字赋能增效等重点领域,开展精准化、产业化招商。支持龙头企业通过“以商引商”方式吸引上下游关联企业,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
二是大力实施三业融合创新行动。紧抓全市建设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契机,积极争取“两业融合”试点项目,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聚焦全市“33618”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区内企业为大型制造业企业提供研发设计、解决方案、维护管理、仓储物流、技术培训、融资租赁等增值服务,促进制造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纵向协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农村电商等业态,服务参与农业种子培育、耕种、植保、收割、仓储、销售等全产业链,带动农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产业发展局、区住建委、各行业主管部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2 三业融合创新行动重点方向 科研、软信、金融、物流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和延伸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服务产业链,以智能出行服务为切入点,培育发展车联网、智能交通、共享汽车、智能停车等智慧出行服务,引进和培育一批移动出行平台服务提供商。加强车况、出行、充放电等数据挖掘应用,拓展数据增值服务应用空间。强化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设计服务能力,提供汽车产业从研发设计、安装调试、物流交付到故障诊断、维护检修、回收利用等全产业链服务。创新汽车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汽车租赁、维修保养、改装、二手车交易等后市场服务。 科研、软信与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深度融合。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细分产业,以研发和设计服务、信息服务为切入点,支持技术领先的工业设计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建立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融合发展的产业创新中心。支持面向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提供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节能环保服务、高端供应链管理服务等服务保障。支持培育企业开展集成电路装备材料、电子信息核心基础元器件的研发攻关,加大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特殊需求的智能运维服务供给。 商贸、文旅、软信与时尚消费品制造业深度融合。以创意设计服务、品牌策划服务等为切入点,支持和服务制造业企业构建消费驱动型组织模式,开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以新型终端、智慧家居为重点,推动构建“产品+内容+生态”的全链式智能生态服务,以体验式消费需求带动新型智能终端的开发和应用。大力发展消费品品牌策划、咨询广告、渠道营销等生产性专业服务,支持建设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系统,发展个性化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交互设计等,为时尚消费品制造业提供价值链高端服务增值。鼓励文化旅游等服务企业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和制造业企业深度合作。 科研、软信、金融与生命科学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渝中医学医疗科研优势和场景优势,以生物医药研发应用、智慧医疗等为切入点,扩展大健康产业服务生态圈。以生命科学研究、医疗健康软件信息技术开发等创新元素引领,培育具有产业生态主导权的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聚焦一批科技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引领作用和概念验证、种子、天使、风投、股权等各个投资阶段专业基金助推作用,打通科技与资本的堵点,增强科技型企业生存发展能力,构筑渝中生命健康产科金融合平台。推动创新药物、创新医疗器械、创新医疗服务以及利用健康云、医疗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创造的数字化医卫融合、医检互认、辅助诊断等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落地。 软信、金融与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智能运维服务为切入点,强化对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的服务支撑。支持服务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模式创新,增强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和集成服务能力,推动专业维修向智能运维升级,提高智能运维服务对装备运行安全的保障能力。发展适应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融资租赁、保险等生产性金融服务。 软信、物流、商贸、文旅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服务农业生产企业向生产、服务一体化转型,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涉农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机租赁等农业服务产业链,培育一批领军型农业服务主体,建设一批区域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业生产经营决策、农民技术培训等各类服务,发展“互联网+农业”。鼓励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餐饮娱乐等体验元素融入现代农业。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 |
三是大力实施专业特色楼宇(集聚区)打造行动。统筹衔接楼宇经济“标杆引领”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新建楼宇加快建设、老旧楼宇改造更新、闲置楼宇有效盘活,围绕区域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要素集成,围绕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推动产业互补和错位发展,促进集群集中发展。积极对接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星级”楼宇创建标准和扶持政策,结合我区楼宇经济基础优势,打造生产性金融服务、软信服务、电商服务、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服务等各领域具有辨识度的集聚区和特色楼宇。(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产业发展局、区住建委、各行业主管部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3 生产性服务业专业特色楼宇布局 “一核”区域。以解放碑朝天门片区为重点,聚焦现代金融、专业服务,依托申基金融广场、平安金融中心、协信SFC、凯德来福士、环球金融中心、大都会东方广场、英利国际金融中心等重点楼宇,打造一批金融、专业服务、总部贸易特色产业楼宇。 “三带”区域。以“两江滨江休闲产业带”“下半城历史人文风貌带”“大鹅岭山脊自然生态带”“大田湾文体产业园”区域传统风貌区和载体为重点,聚焦电商服务、创意设计、现代物流,依托李子坝、白象街、十八梯、胜利巷、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飞机码头—燕子岩—枇杷山等风貌区和后街影视文化产业园、电影数字产业园、公运集团办公楼等载体,打造一批文商旅融合、数字文化、交通物流等特色产业楼宇。 “六园区”区域 一是以化龙桥国际商务区为重点,聚焦新兴金融、专业服务,依托企业天地2-8号楼、重庆印象城、重庆天地等重点楼宇,打造一批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新兴金融、总部贸易等特色产业楼宇。 二是以重庆数字经济产业园为重点,聚焦科创服务,依托总部城A、C、D、E区,美源·美源,伟清中环广场等重点楼宇,打造一批软信产业、总部经济特色产业楼宇。 三是以上清寺—两路口—大溪沟创意文体产业园为重点,聚焦创意设计、软件信息、数字内容,依托环球大厦、投资大厦、新干线大厦、市设计院办公楼等重点楼宇,打造一批设计咨询、互联网产业、数字经济特色产业楼宇。 四是以大坪商圈为重点,聚焦科创服务、电子商务,依托时代天街、英利国际、万科锦程等重点楼宇,打造一批电子商务特色产业楼宇。 五是以环重医大健康产业园为重点,聚焦产科金综合服务,依托联通大厦、明日派、美源美源等重点楼宇,打造一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展示销售、健康服务特色产业楼宇。 六是以菜园坝滨江新城为重点,加快推动重庆高铁站建设,规划建设以现代物流、总部办公为主导产业的高品质载体,打造一批物流总部、现代楼宇工业、总部贸易产业特色楼宇。 |
四是大力实施平台桥梁搭建行动。积极搭建政企对接平台,推动全市制造业企业与区内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常态化开展交流对接活动,主动帮助企业拓展业务、扩大辐射范围。鼓励行业协会搭建沟通平台,联合构建应用场景,促进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间加强交流,加快制造与服务落地转化。探索资源共享新模式,鼓励资源富集的行业龙头企业开放共享产品开发、制造、物流配送等资源及设计、管理等服务,采取服务外包、订单生产、外协加工等形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信委、各行业主管部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4 政企对接平台搭建主要方向和领域 金融服务合作平台。支持区内银行机构对接智能联网信息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等重点行业领域企业,提供银团及项目贷款、技改贷款、跨境金融与支付结算、供应链融资等金融服务,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提供定制化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支持区内保险机构与制造业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开展保险相关合作。支持区内资产管理机构为有资产处置盘活需求的企业提供不良资产管理、投资和处置、存量低效资产盘活等服务,以及产业套保方案、期货人才培养、体系及制度建设、交割业务等服务。支持金融租赁机构为大型制造业企业提供融资租赁、金融租赁服务。支持股转中心开展人才企业认股权试点,鼓励人才企业、人才个人通过认股权方式开展融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银行等金融类机构开展认股权融资。 数字化管理服务合作平台。支持区内科研服务、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服务等行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大型工厂、大型商超、餐饮连锁企业等提供数字营销、系统集成、平台运营、信息技术咨询、物流调度系统开发、物流运营等服务,帮助制造业企业加快数字化、智慧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 人力资源服务合作平台。支持区内人力资源企业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及上下游产业链(如智能驾驶,激光雷达等)、建筑企业(包括承接海外基建项目的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各类行业论坛、商务洽谈等活动,提供零工招聘、就业指导、岗位外包、ITO(信息技术外包)外包、RPO(招聘流程外包)招聘、项目外包、专业事务外包等人力资源服务,保障用工需求。 智力服务合作平台。支持区内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企业与区外各行业企业合作,为其提供市场信息和经济信息分析咨询、企业管理咨询、财务策划管理咨询、年报审计、专项审计等服务,解决企业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需求。 商贸服务合作平台。支持区内大型批发业、对外贸易、跨境电商等行业企业与区外制造业企业、传统电商企业、供应链企业等提供大宗商品贸易、供应链网络建立等业务,帮助拓展市场渠道,培养电商人才,加快企业转型发展。 工程咨询服务合作平台。支持区内工程与技术服务企业与区外承接项目建设的企业合作,提供土地规划利用、测绘、工程造价、预算编制、全过程跟踪审计、总集成总承包等技术咨询服务。 现代物流服务合作平台。支持区内现代物流企业与区外高科技、汽车、快消品、医药、鞋服制造等领域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供普通货运、仓储服务、装卸搬运、包装服务、物流信息处理技术咨询、航运及航空运输代理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国内及国际快递物流解决方案。特别是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农产品进城。 |
五是大力实施人才体系培育行动。积极对接全市全球顶尖人才引进“渝跃行动”,通过“揭榜挂帅”“揭榜招贤”等方式引进一批高层次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青年人才等。充分发挥与各大高校战略合作效用,推广人才培养“进区县、进园区、进企业”建设模式,积极对接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深化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培育引进一批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区委组织部、区人力社保局、各行业主管部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是大力实施企业“抱团出海”行动。持续贯彻落实重庆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方案,积极对接CPTPP等高标准国际规则,深化金融服务、交通物流等领域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搭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创新发展多形式整体解决方案服务模式,加强对“两业融合”新领域新业态的专利预审支撑、快速维权、协同保护等“一站式”服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咨询评估、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等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服务机构与实体企业“抱团出海”“走出去”。(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政府外办、区产业发展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是大力实施重大项目谋划行动。以总部经济为主导、楼宇经济为载体,围绕生产性服务业20个重点领域,积极谋划、摸排、梳理和储备一批现代服务产业园、产业数字化转型平台、创新型综合服务平台、创意设计基地、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带动面大、竞争力强的重大项目;围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招引、谋划和储备一批特色产业楼宇(集聚区)、两业创新融合发展项目;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求,重点推进5G/6G、卫星互联网、NB-IoT、IPv6、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申报纳入市级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库。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助力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的金融产品及融资服务。滚动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拟招引项目、在谈项目、前期规划项目、在建项目“四张清单”,建立项目定期调度、会商推进和跟踪问效机制,确保项目尽快投产增效。(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信委、区产业发展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组织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依托渝中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审议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全局性、综合性重大事项,制定相关专项方案、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问题和年度工作安排,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部门重大问题。各成员单位建立健全本行业本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作专班或专项小组,制定细化工作方案,会同区级有关部门和管委会、街道办事处挂图作战、打表推进、闭环落实,确保各项任务如期完成。(区发展改革委、各行业主管部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是强化政策激励。积极对接和争取市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专项资金,统筹各类产业发展资金,探索设立区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专项资金或产业引导基金,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企业、项目、平台载体、特色楼宇和创新集聚示范区给予积极支持。分行业分领域细化出台包含生产性服务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扶持措施,实行“一个重点领域,出台一个行动计划、一份产业支持政策”。(区财政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经信委、各行业主管部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是健全统计体系。按照“可统计、可监测、可评估”原则,建立健全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及重点领域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摸清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单位底数,完善统计分类标准、重点指标监测预测机制、信息共享和信息发布机制,动态跟踪监测数据变化,及时反映重点领域行业发展情况。积极对接市统计局,争取将我区先行先试经验吸纳到全市统计体系的建设工作中。(区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是优化发展环境。深化生产性服务业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在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深化跨界融合发展、推进服务政策精准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鼓励民营企业通过资本联合、模式创新等参与重大项目。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鼓励“两业融合”重点领域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行业数据合作交流机制,依法开放自有数据,引导数据要素市场流通。(区发展改革委、区大数据局、各行业主管部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是加强宣传推广。开展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模式和“两业融合”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示范平台案例总结、经验推广,评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领军企业,树立先进典型,营造良好发展氛围。邀请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调度专题会,积极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各领域行业协会、研究机构、非营利事业单位等发展,逐步完善产业生态。(区委宣传部、区发展改革委、各行业主管部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