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文化旅游委起草了《重庆市渝中区深化“人文渝中”建设“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为方便公众更好了解《规划》内容,对《规划》的起草作以下说明。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紧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三大国家级品牌提升和深化“人文渝中”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助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历史文化传承区、创新开放窗口区、美好城市示范区。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保护利用。坚持为人民保护、为人民利用,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二)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文商旅城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扩大文旅消费。
(三)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历史文化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旅研学等新业态。
三、工作目标
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三大国家级品牌的建设提升为抓手,深化“人文渝中”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让母城渝中成为古巴渝、老山城、新重庆魅力的集中展示地。2025年,文物修复率达到100%、利用率达到95%。风貌区、老街区全面建成,入驻率95%以上。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7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亿元。新增特色旅游民宿、高品质酒店30个以上。建设国家级、市区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20个以上,规模以上文化旅游企业超过250家,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城市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
四、主要内容
(一)五大策略。“全域人文营建,构建大文博”“全面生态营造,打造大花园”“全城城旅一体,完善大服务”“全业互动互融,体现大消费”“全民文化认同,塑造大品牌”。
(二)“一轴两带两区”空间布局。“一轴”为中央山脊景观轴;“两带”为嘉陵江南岸景观带、长江北岸景观带;“两区”为长嘉汇大景区(渝中片区)和大鹅岭片区。
(三)实施十大工程。一是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加强文物遗址、石窟石刻、历史建筑等文化资源的保护修缮及活化利用。二是博物馆体系建设工程。依托母城历史文化资源、文博机构集中的优势,加强区域博物馆建设工作。三是风貌区老街区建设工程。突出文脉传承、风貌保护、功能提升、产业发展,加快打造传统风貌区和山城老街区。四是山城公园体系建设工程。串连中央山脊,整合沿线生态和人文资源富集区域,联合打造立体山城公园。五是特色老街巷老社区建设工程。保护传承街巷肌理、建筑风貌,精心打造各具特色和文化品牌的老街巷。六是特色旅游景点建设工程。拓展提升大鹅岭、洪崖洞、长江索道等重点景区,打造“云端”“江岸”“步道”“洞穴”特色旅游景点。七是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发展索道、缆车等特色交通,优化交通及集散体系,完善停车、标识、智慧旅游等配套设施。八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工程。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完善“十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九是文化产业提升工程。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建,打造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发展演艺、创意、展览等特色业态,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十是文旅品牌推广工程。讲好渝中故事,升级“山水游”“都市游”“文化游”三大主题品牌。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打造成渝精品线路、成渝文化旅游标杆。
(四)落实六项保障。一是统筹管理。成立渝中党政统筹的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深化部门联合执法及投诉处理机制。二是文旅用地。深化文旅产业发展用地规划控制,高效利用、精心运营优质空间资源,推动非核心产业用地进行功能疏解。三是产业培育。推进研学旅行规范化发展,鼓励开发旅游商品,简化审批程序、引导旅游演艺发展,全面统筹夜间经济发展。四是运营模式。完善运营管理体系,形成统筹管理机制,支持小型文化旅游企业,引进重点文化旅游企业。五是人才培养。探索建立智库和人才评价体系,打造高素质金牌导游队伍、文化领军人才队伍、金牌营销员队伍。六是投资融资。拓展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增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创新文化旅游金融产品。
关于公开征求《重庆市渝中区深化“人文渝中”建设“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建议意见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