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释放红利 好风景换来好“钱”景

来源:渝中报 发布时间:2020-07-05 09:17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正处于播种期的红池坝万亩花海。

红池坝村民正在花地里除草。

红池坝景区内,连片的湿地、无边的森林。

渝东北,山川秀美、景色怡人。巫溪的大山深谷中,蕴藏着许多自然奇景,也保留了许多历史遗迹。县内有重庆最高峰阴条岭,有大宁河缓缓流过,有千年悬棺神秘莫测,有巫咸古国令人神往……

近些年,巫溪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遵循,围绕生态做文章,聚焦富民搞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不断完善,就业岗位充分释放,农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大美好风景正绘出一片好“钱”景。

天上草原 绿色生态红池坝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景象,不止蒙古专属,也存在于重庆巫溪。

谈到巫溪旅游,绕不开红池坝——西南地区最大的高山草原,也是我市境内不可多得的绿色“氧吧”。

红池坝海拔在1600米至2630米之间,夏天凉爽宜人,冬季雪花漫天,这里有起伏的花海、连片的湿地、无边的森林。这里是植物的世界,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灌丛、草甸……蕴藏着上千种植物,150种优质牧草,以及350种中药材;这里也是动物的天堂,豹、金雕、大鲵、猕猴、黑熊、大灵猫……200多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在这里生息繁衍。

相比工商业,旅游产业开发得“细火慢炖”,这些年,当各地的山水林湖都涌入大量资本时,红池坝却宁静而安详。这里至今很少有人工干预的痕迹,看不到太多的钢筋水泥,基本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以及生物的多样性。

现在,对于奋力脱贫攻坚的巫溪来说,这些被精心呵护着的绿水青山,便成了金山银山,不断释放着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红池坝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远方的客人来了,山上的村民富了。2019年,红池坝接待游客1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亿元。

全面帮扶 9年投入上亿元

毫无疑问,红池坝是巫溪旅游“皇冠上的明珠”。对于这里,渝中的帮扶用情用力,涵盖面十分广泛。从2011年红池坝开发伊始,9年来,渝中共投入帮扶资金10760万元,用于水库、道路、观景台、污水处理厂、停车场、餐厅、水厂、步道等建设。

红池坝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汤尧,是一个地道的“老红池坝人”,见证了渝中帮扶历程。“当初搭班子搞开发的时候,比较艰难。红池坝面积大,基础条件差,交通不便,资金需求量大。”汤尧说,2011年渝中投入2735万元,这算是一笔启动资金,也是雪中送炭。这一年,红池坝的万亩花海、水体景观、会议室、餐厅、通讯、加油站、蓄水池、导视系统、警示标志等逐步完善,景区发展走上了正常轨道。

景区开发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第二年,渝中3000万元帮扶款按时到位——1200万元用于高山移民基础设施建设,1800万元用于风情小镇基础设施及生态农业基地建设。这一年,景区的迎宾楼、贵宾楼、主餐厅、烤羊场、音乐茶吧完成建设,接待能力大幅提升,药材、花卉、马铃薯、向日葵、蔬菜等开始大面积种植,变电站项目动工。

接下来的几年,渝中持续不断投入。红池坝的青山绿水依旧,但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接待能力、生态环境都有了质的飞跃。

天子城,位于红池坝景区核心地段。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这是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到过的地方。

“每年花开时节,这里都美丽动人。”在天子城观景台,红池坝实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曹纯东告诉记者,这里有许多杜鹃花,为了方便游客,景区沿山势打造了5公里的鲜花步道,采用钢结构+防腐木的工艺,花费1100万元,里面也包含了渝中资金。

红池坝森林覆盖率高,林间常有野兽出没。为了让游客更安全地亲近自然,景区还利用渝中资金,修建了4公里长的森林步道,延长了游客的体验半径。

增收致富 乡亲吃上旅游饭

旅游强县,旅游更惠民。

红池坝的万亩花海,当下正是农忙时。采访组抵达这里时,村民涂志珍正在花地里除草。相比以前挖土犁地种庄稼,现在的活儿让她觉得很轻松。在田坎上,她向记者摊开了自家“账本”。

“土地交给了合作社,用来种辣椒、花椒等经济作物,一年分成上万元;家里有七八间房,稍做改造后,搞起了农家乐,到了夏天生意火爆,一年收入近3万元;自己可以就近务工,人均日薪120至150元,不太劳累,比如现在的除草;冬天下山打工几个月,也有上万元收入”……说起每笔收入,涂志珍如数家珍,笑靥盈盈。

“万元户”,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词。但一直到21世纪初,红池坝的村民唐明学都不敢想象自己能实现年入万元,所以对于旅游富农,他有着深刻体会。

“以前没搞景区的时候,人均年收入五六千吧,七八千的时候都少。”他告诉记者,后来旅游搞起来了,花海需要大量人手,大家便都来打工,一年至少有3万元进账。此外,通过养牛、搞农家乐,也有不低于3万元的收入。“对比以前,那简直好太多了!”唐明学感叹道,以前只能种些蔬菜和粮食卖,生活苦,现在日子像蜜一样甜。

人说“背靠大树好乘凉”,离红池坝不远的朝阳镇,曾经的深度贫困村东桥村,村民袁凯成也感受到了旅游带来的“凉爽”。

“多数是过路客,要么刚从红池坝下来,要么是上去耍的,途中停车吃饭,我这里生意挺好!”袁凯成说,这些年旅游的人多了,两年前,自己便和兄弟商量,两家屋子合起来办了农家乐——鸡是自己养的,蜂蜜自己家的,蔬菜、佐料多是当地特产,他家的“土碗菜”很受游客欢迎。2019年,袁凯成两兄弟的农家乐收入10万余元,超过了以前外出务工的收入。

在巫溪,旅游业伴生出的“赏花经济”,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脱贫力量。

每年桃红李白的时节,城厢镇酒泉村的村民陶家平便格外繁忙。这几年村里集中种植了15000亩李子树,一到3月,大量游客就前往踏青赏花,而他的乡村庄园就是就餐的好去处。“一天平均七八桌,刨除成本,净利润有一千七八了。”陶家平说,旺季的时候忙不过来,会雇许多乡亲来帮忙,乡亲们也会把自家土特产拿出来摆摊,增加收入。

数据显示,渝中共投入帮扶资金500万元支持巫溪乡村旅游发展,实施白家村休闲广场、羊桥河河道绿化、松花村观景平台、凉水村藤缠树景点等22个项目建设,直接受益群众达24332人。

记者手记

旅游业是产业,也是事业;自然资源是我们的,更是子孙后代的。

行走巫溪,记者看到的,是当地人对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他们用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方式,对待大自然的馈赠和历史的遗存。

“相比其他地区,我们产业没优势、营销没优势、交通没优势,如果连这绿水青山都没了,那真是没希望了。”巫溪的不少干部群众,都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自然、宁静的巫溪,在旅游开发上不盲从、不盲动,以宁静致远的节奏涵养生态,让旅游持续散发馥郁浓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