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齐全的医疗废物运输车。记者 姚延洋 摄
“无废城市”,即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我区自启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在市级“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方案7大类“无废城市细胞”基础上,结合辖区实际,增加了“无废医院”“无废菜市场”两个类别的“无废城市细胞”。今年,我区将创建50个“无废城市细胞”。
以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为例,该院建立了医疗废物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医疗废物从科室、病房、医院暂存间产生、收集、转运全过程监管;医院接诊区、办公区、食堂等场所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无废理念”深入人心,“无废医院”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
将自带蓝牙称重功能的运输车推到医院每个科室,扫描每个科室医疗废物二维码并请科室人员签字确认后,将包扎好的医疗废物袋装车运抵医疗废物暂存间……在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员工在收集医疗废物时佩戴着防护用具、移动手持机等装备,整个过程井然有序。
“员工在每个科室收集的医疗废物的种类、重量、数量等所有信息在得到科室确认之后,都会上传到医院的医疗废物信息化监管平台。”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科室收回的医疗废物还将会再次进行称重、登记、分类,并交由重庆同兴医疗废物处理有限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置。医疗废物实现收集、转运、外运等全过程信息化闭环管理。
据介绍,2019年,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安全转运处置医疗废物555.56吨。
厨余垃圾日产日清
“节约能源我行动 无废城市共创建”“践行绿色生活 共建无废城市”……在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职工食堂醒目位置,张贴着关于“无废城市”的标识、标牌、海报,引导职工按需点餐、节约粮食,自带餐具,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餐纸、塑料袋等。食堂还利用立体广告屏播放视频等方式积极宣传无废医院理念,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我们食堂每天用餐人数约2500人次,在大力宣传、培训、引导之下,食堂已经建立起了自助收餐模式。”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相关负责人说,就餐人员自觉将生活垃圾、厨余垃圾进行分类,自主倾倒剩菜剩饭,也达到了提醒广大职工节约粮食的目的。
“食堂制定了厨余垃圾管理制度,由专人管理、转运,每餐用完后将厨余垃圾转运至厨余垃圾暂存间,再由专业的公司进行回收、处理,做到日产日清。”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食堂严格执行厨余垃圾登记制度并存档,定期对厨余垃圾转运人员进行培训。2019年,食堂提供一次性餐具用量35万个,同比减少34%;产生厨余垃圾200吨,同比减少8%;生活垃圾54吨,同比减少25%。
坚定践行“无废”理念
近年来,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积极探索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全新发展模式,从源头管理开始抓起,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加强硬件设施投入,设置垃圾桶416套,垃圾投放站4个,投入经费约30万元。
“硬件设施的改变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市民根植‘无废’理念,身体力行践行建设‘无废城市’的各项行动。”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医院建立了2个环保站,组建了80人的环保志愿队伍。每周一至周五,志愿者都会到环保工作站参加“无废医院”创建各项工作,最大程度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
家住南岸区的陈阿姨加入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环保志愿队已有3年时间了。3年来,陈阿姨每个周一都风雨无阻,来到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环保站,进行垃圾分类。“我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阿姨告诉记者,了解到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正在创建“无废医院”,更加坚定了在医院当志愿者,践行“无废”理念的决心。
据了解,志愿者分拣出来的可回收垃圾都将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回收处置,创造的价值全部用于慈善事业。2019年,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共回收可回收垃圾7.6吨。
据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正有序推进,“无废医院”“无废景区”“无废菜市场”等50个“无废城市细胞”创建初显成效,辖区154个公共机构、40余家相关企业、11个街道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民共建氛围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