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田湾军休所74号电梯加装完毕。 区市场监管局供图
一部电梯,不仅连接着楼上楼下,更联系着民生民心,既是居民出门的“第一步”,也是民生服务的“最末端”。
渝中作为重庆“母城”,建城史悠久,老旧楼宇集中。为有效解决老旧住宅居民上下楼难的实际问题,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我区老旧住宅电梯加装、隐患整治工作驶入“快车道”,多个老旧社区正因电梯而上演着“变形记”,老楼逐步换新颜,居民生活更便捷。
加装电梯 拉近楼上楼下距离
“上下楼坐电梯是我们今年收到的最好新年礼物!”“感谢你们尽职尽责帮我们解决电梯安装问题。”1月15日,大溪沟人民支路68号加装电梯正式投用。住户代表拿着锦旗,向三年来一直为电梯安装工作不懈努力的部门、街道工作人员表达感谢。
大溪沟人民支路68号是上世纪80年代职工住房,现有居民47户,其中,一半以上是老年人。自2016年我区开始试点推行老旧住宅加装电梯以来,这里的住户就期盼自己的楼栋也能装上电梯。但是由于人民支路68号住宅紧临堡坎,电梯加装空间十分有限,其二号单元楼的电梯加装位置又与天然气管网距离太近,存在安全隐患,导致电梯加装方案几经修改论证,始终无法通过。
为了实现居民的“电梯梦”,区市场监管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市建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城管局联合大溪沟街道、人民村社区历时三年,先后攻克“固化方案、资金筹措、诉求多元、后期管护”四个难关。最终,项目确定以“人民支路68号一单元为主安装点,在二单元4楼和7楼修建廊桥贯通”的方案进行实施,不仅解决了安全隐患还降低了安装费用,赢得居民一致点赞。
“以前爬楼梯回家要十多分钟,现在电梯门一开一关就到了家门口,楼上楼下距离都变近了。”80岁的傅国应住在一单元9楼,看到崭新的电梯,他说:“虽然分摊了6200元,但带来的便利太多了,幸福感大大提高。”
像这样的“缩近魔法”我区还有很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88栋楼宇申报加装电梯,已完成56台。2020年,我区已完成16台电梯加装工作,另有12个项目正在加紧施工。
隐患整治 解决居民后顾之忧
“你们电梯每天使用高峰一般是几点?”“电梯有没有出现过关人险情?”5月6日,在位于朝天门的恒滨商厦,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和法定技术机构专业评估员一起,对该大厦的3部电梯进行安全评估。
恒滨商厦2003年投用,有近300户居民。楼内商户众多,货物进出频繁,楼内3部电梯长时间“满负荷”运行,老化较为严重,不少居民都称电梯为“烂”电梯,十分期盼开展电梯安全隐患整治。
住户何先生说,“我都被电梯关过两次,非常着急。特别希望政府能帮忙解决,彻底把电梯修好,解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哪里有居民期盼,哪里就有政府作为。在该楼物管方提出整治申请后,经街道审核,区市场监管局快事快办,迅速约请技术人员对楼宇电梯进行安全评估,推动该楼栋电梯隐患及时整治,并按规定享受政府补贴。现在,居民乘坐焕然一新的电梯,再也不用担心安全隐患问题。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区已有147台老旧电梯申请安全隐患整治,其中118台电梯已通过安全评估,被纳入隐患整治范围,惠及居民11028户。其中,我区计划今年整治60台“问题”电梯。
智慧平台 实现智慧监管精准救援
6月30日,重庆市电梯96333应急处置现场观摩会在化龙桥雍江艺庭小区召开,标志该项工作在我区试点成功,正式进入全面实施环节。
为有效提升电梯救援效率,守牢安全底线,市市场监管局创新推动96333应急处置平台建设。该平台全天候24小时在线,能够根据每个电梯独特的电梯编码,精准提供故障信息报送、救援行动协调等服务,及时处置电梯困人险情、随时监测电梯维保信息。
“如果说,老旧电梯改造、老旧住宅电梯加装进一步提升了我区电梯出行的‘硬实力’,那么,将电梯接入全市电梯96333应急处置平台,就是进一步织密了电梯出行安全‘防护网’。”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介绍,每台电梯对应着自己独特的“身份证号”和精确的身份信息,不仅方便救援指导,也能帮助后台实现智慧监管和风险研判。
据悉,平台投用前,我区核对全区7000余台电梯的基础信息,为每台电梯制作了身份“二维码”,将电梯信息、维保类型、年检信息、安全报告等重要内容归集,市民只需要扫描二维码,就能随时查看电梯身份信息,掌握维保动态。截至目前,我区已有6866台电梯成功接入该平台,实现智慧监管和精准救援。
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介绍,我区还将积极探索5G、区块链等技术运用到电梯日常监管的新模式,进一步提高电梯安全监管效能。